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08:43
   该文阐述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内涵、应遵循的原则与框架 ,论述生态、经济、社会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对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影响 ,以及我国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经济系统的失衡 ,一方面是受自然生态脆弱因子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受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影响。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仅限于生态系统层次 ,而应是多尺度、多等级的 ,应从生态系统到景观及整个生态—经济系统 ,应是生态过程与经济过程的协同。在经济落后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约束下 ,唯有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 ,才能改善区域人类生存、生产条件 ,使失衡的生态—经济系统得到稳定和优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部分图文】:

示意图,系统恢复,内涵


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针对失衡的生态—经济系统,一方面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工程技术手段以及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投入,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整治,自然恢复与人工重建途径相结合,人为地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和过程,调整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秩序,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潜力成功地恢复到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图1左);另一方面是通过其他经济、社会手段,以及生态—经济—社会相融合的手段进行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图1右),调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政策倾斜、技术创新、观念更新与资本投入,发挥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主观能动性。

框架图,系统恢复,框架,原则体系


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是由生态—经济系统调查、生态—经济系统区划、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生态—经济系统管理共同组成的一个有序整体(图2)。通过从调查到区划、规划、管理的过程,构建恢复与重建的目标体系,确立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体系,最重要的是诊断出恢复与重建的主导因素,对主导因素作用的方式与方向进行评价,以便为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选择最优的策略组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创琳,徐建华;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宏观背景及理论基础[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2 毛汉英,高群,冯仁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支柱产业选择[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3 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4 关文彬,谢春华,马克明,牛健植,赵玉涛,汪西林;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J];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5 高群,毛汉英;基于GIS的三峡库区云阳县生态经济区划[J];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6 章家恩,徐琪;生态退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J];水土保持通报;1997年06期

7 郑平建,傅泽强;中国南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以安微省黄山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2期

8 张惠远,蔡运龙,万军;基于TM影像的喀斯特山地景观变化研究[J];山地学报;2000年01期

9 包维楷,陈庆恒;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J];山地学报;1999年01期

10 肖天贵,金琳琅;重建生态环境体系的系统思考[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年丰;汤洁;王娟;汪雪格;;松嫩平原西南部的生态安全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年06期

2 刘长海;骆有庆;廉振民;陈宗礼;;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3 王晓铃,巩吉力;巢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张光富,郭传友;恢复生态学研究历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娄远来,沈晋良,赵延存;江苏省农田环境杂草水花生分布及危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彭卉,彭璇;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及监督管理[J];北方环境;2002年02期

7 胡建忠,朱金兆;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方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余树全,姜春前,周国模,李翠环;雷竹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张厚华,傅德志,孙谷畴;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滕明君;周志翔;王鹏程;郑忠明;谢启姣;;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用;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赵凤琴;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瑞雪;三峡库区小流域治理模式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云玲;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黑河下游生态恢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王爱民;河北省退耕还林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高宝嘉;雾灵山森林植物与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吕世海;呼伦贝尔沙化草地系统退化特征及围封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昇;福州市南台岛生态安全探研[D];福州大学;2006年

2 张小朋;西安市未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孙永萍;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栾会妮;若干环境因子对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光合作用的影响及鱼草混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俊霖;宁陕县长安河流域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汤辉;江南丘陵地区高速公路景观恢复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7 万猛;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防护生态安全评价[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8 王丽;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琳;辽河流域水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梁丽均;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2 陈志清,朱震达;从沙尘暴看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3 章家恩,徐琪;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几大热点问题透视[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4 张军涛;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构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若干认识[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5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年04期

6 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J];地理学报;1983年01期

7 王黎明,杨燕风,关庆锋;三峡库区退耕坡地环境移民压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8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9 陈述彭,岳天祥,励惠国;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及其应用[J];地理研究;2000年04期

10 励惠国,岳天祥;地学信息图谱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J];地球信息科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15届中国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正式通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2 卓元午;;大莲湖生态修复工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3 丁茂兰;;黄河源区土地退化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07期

4 刘巍;钱宁;戴欣;杨帆;;水生态恢复学与保护发展战略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1年0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志彪;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姚建;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D];四川大学;2004年

3 吕昌伟;内蒙古高原湖泊碳(氮、磷、硅)的地球化学特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黄川;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及健康评价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中华;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2 吕汝健;吴忠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卢宏玮;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D];湖南大学;2004年

4 文枝;科尔沁右翼中旗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沈彦;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志锋;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野鸭湖湿地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田静;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与演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陶希东;河西走廊生态退化机制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新春;脆弱生态系统复杂性表征及调控指标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D];新疆大学;2004年

10 刘丽艳;山西桑干河流域湿地植被数量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38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838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