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09:26

  本文关键词: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部工业化、现代化的加速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环境瓶颈的刚性约束,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呈持续恶性耦合的态势。目前西部生态环境呈整体性恶化趋势,其恶化特征表现为连续性、顽固性和不可逆性。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描述和预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西部地区不仅要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还将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西部区域生态恶化的公害性、传递性、跨界流动性和代际累积性,加上西部作为全国性生态屏障的生态区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是一个局部课题,而是一个事关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对全国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经济理论成果和发展理念。全文的研究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论解释;第二个层次是实证研究;第三个层次是对策分析。论文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研究,包括第1、2章;第二部分是一般性研究,包括第3、4章;第三部分为核心研究,包括第5、6、7章;第四部分为全文的落脚点和对策分析,即第8章。具体而言,各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导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并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逻辑结构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1章:理论研究综述。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评价。 第2章:全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在对基本概念厘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作为全文研究基础的基本理论,拓展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哲学视阈和经济学视阈,从基点、动因、机制和特性等方面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哲学本原和经济学根源予以了剖析和理论建构,并在“生态人”的理论预设下,以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二重性为逻辑起点,构建了一个二纬度规范分析框架,最后通过相关的理论借鉴为全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3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着手,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地判断了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从历史纬度考察西部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演化态势,发现西部生态环境质量是伴随着区域工业化的推进而逐步变化的;从现实纬度分析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特征,发现生态恶化与经济落后共同构成为西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具体表征。同时生态恶化与经济落后(贫困)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二者互为因果,相互生成,构成为西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核心特征;通过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的判断,发现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以严重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经济主体活动造成的压力超出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阈值,西部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是非协调的。 第4章:系统地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的多重因素。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呈非协调运行的状态,其形成的内在机理是复杂的,成因也是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水平是生态环境状况演变的最大参数,对生态破坏产生了“总量拉动型”影响。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经济主体对舒适环境的需求程度、环境投资支出以及相关制度、政策变量等都是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水平的函数,这些因素又与生态环境状况演变构成了复杂的复合函数。总的来说,在自然和人口因素不断演化、经济主体不合理经济行为过分袭扰、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成本区际转移、资本技术支撑体系薄弱以及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共同导致了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的非协调运行。 第5章:从区域协调的角度将西部区域性的生态问题提升到全局性的层面进行审视,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困境破题的关键:区际生态补偿。西部的发展定位面临着“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两难抉择,仅靠自身力量无法承担起既保护生态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西部困境的破题需要寻求东部经济资本和西部生态资本的平衡,通过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来调整各利益相关者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从而实现建立在生态环境因子上的区域非均衡增长和协调发展的时空和谐。 第6章:运用EKC模型对西部环境质量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取改革开放以来所能获取的西部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和人均GDP指标等时序数据,采用多种对数模型,经过EKC峰值的对比以及模型参数的估计、平稳性和Granger-Causality检验,并通过OLS估计了西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部分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EKC关系;同时另一部分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则并不遵循EKC演化的轨迹。本文不仅通过有效性检验与拟合曲线验证了西部EKC的存在,而且尝试对西部EKC是否存在给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通过放松约束条件、加入新变量对西部EKC进行了修正,并依此得出了西部EKC的政策含义。 第7章:指出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发展生态经济。具体来说,首先要恢复与重建西部区域生态子系统,以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其次要调整与优化西部区域经济子系统,以提高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上创建绿色技术支撑系统,以提高区域技术系统的连接能力,从而促进西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耦合和协调发展。 第8章:系统地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路与对策: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落后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或文化,以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要途径,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方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并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协调机制(信息显示机制、环保融资机制、综合决策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来促进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论文的创新性思考可能包括: (1)研究方法。一是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较为全面地对“西部EKC” 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回归模型是否有效这一被现有研究所忽略的角度考察了西部EKC的存在,并尝试对其进行了合理的理论解释;二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独特而不科学的方法论范式进行了批判式创新。在借鉴其分析范式时,采取逐步放松假定条件和加入新变量以增强其与现实契合力的方法,提出了一条“修正后的西部EKC”,减少了理论假设与现实世界的摩擦性,保证逻辑结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跳出了其在分析环境经济问题时所设置的逻辑陷阱。 (2)逻辑始点。在和谐理性“生态人”的理论预设下,创建了一个二维度规范分析框架,以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二重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为逻辑起点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技术分析和制度分析并重:既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关系,又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制度关系;既通过模型构造、参数估计来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技术函数和关联性,同时又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充分研究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机理。 (3)创新点。一是提出了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刻画和描述;二是对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基础进行了修补、夯实,推行了Pareto标准,指出区际生态补偿的建立实质上是一个Kaldor——Hicks改进的过程,并提出了一个“外部性非对称性应用”的概念,依此分析了西部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与建设的双重“外溢效应”;三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IPAT模型进行了拓展,并运用两个扩展了的IPAT等式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生态环境 经济增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协调发展 生态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X321;F224
【目录】:
  • 内容摘要3-7
  • ABSTRACT7-17
  • 导论17-29
  • 0.1 问题的提出17-22
  • 0.1.1 研究背景17-19
  • 0.1.2 研究的现实意义19-21
  • 0.1.3 研究的理论意义21-22
  • 0.2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22-24
  • 0.2.1 研究思路22-23
  • 0.2.2 基本框架23-24
  • 0.3 研究方法24-26
  • 0.3.1 科学抽象法24
  • 0.3.2 规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4-25
  • 0.3.3 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5
  • 0.3.4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25
  • 0.3.5 系统分析方法25-26
  • 0.4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难点26-29
  • 0.4.1 论文的创新性思考26-27
  • 0.4.2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之处27-29
  • 1.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和评价29-51
  • 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9-46
  • 1.1.1 经济增长极限争论研究及评价29-33
  • 1.1.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空间研究及评价33-38
  • 1.1.3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分析研究及评价38-42
  • 1.1.4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及评价42-46
  • 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46-51
  • 1.2.1 研究现状46-49
  • 1.2.2 评价49-51
  •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研究的出发点51-82
  • 2.1 基本范畴界定51-56
  • 2.1.1 生态环境51-53
  • 2.1.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53-54
  • 2.1.3 “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54-56
  • 2.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56-74
  • 2.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哲学分析56-60
  • 2.2.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60-68
  • 2.2.3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范性分析——一个二纬度分析框架68-74
  • 2.3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拓展74-82
  • 2.3.1 经济学+社会伦理学——代际公平理论74-76
  • 2.3.2 经济学+生态学——生态经济系统论76-79
  • 2.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79-82
  • 3.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历史与现实的纬度82-113
  • 3.1 西部经济开发中的生态恶化:历史的欠帐82-86
  • 3.1.1 “一五”时期的经济西进83-84
  • 3.1.2 大跃进时期西部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84
  • 3.1.3 大西南“三线”建设及其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84-85
  • 3.1.4 “文革”时期“以粮为纲”的开荒破坏85-86
  • 3.2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表征86-99
  • 3.2.1 生态恶化87-95
  • 3.2.2 经济落后95-99
  • 3.3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特征:西部的困境99-104
  • 3.3.1 生态恶化导致贫困99-102
  • 3.3.2 贫困导致生态恶化102-104
  • 3.4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价104-113
  • 3.4.1 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04-107
  • 3.4.2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判断107-113
  • 4.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形成机理:多重因素分析113-148
  • 4.1 基础因素:西部脆弱的生态基础和人口超载压力113-117
  • 4.1.1 自然因素:西部脆弱的生态基础113-115
  • 4.1.2 社会因素:西部人口超载对生态环境的压力115-117
  • 4.2 核心因素:西部不合理经济行为对区域生态环境过度袭扰117-121
  • 4.2.1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定117-119
  • 4.2.2 西部地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119-121
  • 4.3 直接因素: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特殊因素解码121-134
  • 4.3.1 产业因素:西部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121-126
  • 4.3.2 资本与技术因素:西部环境保护投资水平低下与环保技术创新能力不足126-129
  • 4.3.3 区际污染因素:发达国家与地区环境成本的区际转移129-134
  • 4.4 深层因素: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制度约束分析134-143
  • 4.4.1 非正式制度约束分析134-135
  • 4.4.2 正式制度约束分析135-140
  • 4.4.3 机制约束分析: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西部生态环境和经济非协调运行的内生变量140-141
  • 4.4.4 案例分析:绿色GDP 实行难——来自西部地方政府的压力141-143
  • 4.5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因子贡献实证分析143-148
  • 4.5.1 IPAT 模型的拓展143-144
  • 4.5.2 西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影响因子贡献分析144-148
  • 5.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非协调运行困境破题:区际生态补偿148-178
  • 5.1 已有研究的回顾与评述149-152
  • 5.2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理论与现实依据152-160
  • 5.2.1 区际生态补偿的法学与经济学理论依据152-156
  • 5.2.2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现实依据:西部生态环境的“外溢效应”156-160
  • 5.3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多纬度分析:一个理论框架160-170
  • 5.3.1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161-162
  • 5.3.2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162-163
  • 5.3.3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163-164
  • 5.3.4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评价方法:一个简单的评价模型164-166
  • 5.3.5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补偿方式166-167
  • 5.3.6 西部区际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167-170
  • 5.4 西部区际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以三江源区为例170-178
  • 5.4.1 三江源区概况170-171
  • 5.4.2 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171-172
  • 5.4.3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的现状与问题172-175
  • 5.4.4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175-178
  • 6. 西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研究:基于EKC 的分析178-212
  • 6.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起源和理论解释179-186
  • 6.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产生179-180
  • 6.1.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成因180-182
  • 6.1.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形式和研究成果182-186
  • 6.2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检验与拟合曲线186-204
  • 6.2.1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186-188
  • 6.2.2 模型的基本假设188-190
  • 6.2.3 西部EKC 的有效性检验:平稳性和Granger-Causality 检验190-194
  • 6.2.4 回归结果与拟合曲线194-201
  • 6.2.5 主要结论及说明201-204
  • 6.3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修正与政策含义204-212
  • 6.3.1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约束条件分析: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205-207
  • 6.3.2 修正后的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7-209
  • 6.3.3 西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政策含义209-212
  • 7.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践路径:发展生态经济212-240
  • 7.1 西部区域生态子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脆弱区分区治理212-219
  • 7.1.1 西部生态重建的总体目标和原则213
  • 7.1.2 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对策213-215
  • 7.1.3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对策215-216
  • 7.1.4 长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对策216-218
  • 7.1.5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对策218-219
  • 7.2 西部区域经济子系统的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生态转型219-235
  • 7.2.1 西部工业产业生态化:生态工业理论与实践案例219-224
  • 7.2.2 西部农业产业生态化路径: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案例224-229
  • 7.2.3 西部旅游业产业生态化路径:生态旅游业理论与实践案例229-235
  • 7.3 西部区域生态经济中介系统的优化:绿色技术支撑体系235-240
  • 7.3.1 技术系统:连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媒介235-236
  • 7.3.2 西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结构内容236-238
  • 7.3.3 西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构建路径238-240
  • 8.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措施240-270
  • 8.1 发达国家落后地区的启示:美国西部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经验教训240-247
  • 8.1.1 美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破坏问题240-242
  • 8.1.2 美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242-245
  • 8.1.3 经验启示245-247
  • 8.2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247-256
  • 8.2.1 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行动理念248-249
  • 8.2.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非污染、少污染产业249-250
  • 8.2.3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政府”双重机制250-254
  • 8.2.4 转变观念,重塑节约文化,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文明生活方式254-256
  • 8.3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具体对策:协调机制设计256-270
  • 8.3.1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信息显示机制设计256-260
  • 8.3.2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设计260-262
  • 8.3.3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保融资机制设计262-265
  • 8.3.4 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公众参与机制设计265-270
  • 参考文献270-281
  • 致谢281-283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28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瑞超;丁四保;慕晓飞;;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制研究——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案例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绪娜;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唐卫东;生态经济区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新鑫;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茂涛;中美城市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周洁;新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2年

4 潘慧玲;江苏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5 唐练;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视野下我国西南地区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华娟;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申丹;延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98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