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模式与创新生态发展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0 11:40
  深度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创新主体与群落交互的模式、深度、广度、频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亟须对以数据生产要素为支撑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与创新生态发展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本研究基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层、平台层、软件服务层的深度交互,围绕制造业创新链条,构建制造业数字化创新生态发展机制的研究框架。深入分析制造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技术驱动机制""平台主导机制"和"数据推动机制"。进一步对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制造管理、商业与服务模式转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研发设计模式方面,需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进行交互创新与大规模定制,建立"产学研用金"多边交互的融合创新模式。制造管理模式方面,推动以"虚拟工厂"平台打破企业之间的边界,重新定义工业生产关系与组织方式,以云制造推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制造与智能制造。商业与服务模式方面,推动打通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相关研究发现对于我国制造业数字化领域建立自主可控的核心软硬件产业创新生态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创新科技. 2020,20(07)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模式与创新生态发展机制研究


深度数字化内涵界定

框架图,产业创新,制造业,背景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重新定义和优化整个价值流程。依托对于工业生产关系与组织方式的重新定义,正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 369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为62 453亿元,相当于GDP比重为6.9%,制造业增加值现价增速达到15.1%,比2017年提高3.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2019)。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业态与新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4.1 制造业研发设计模式数字化转型研究

设计模式,制造业


制造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产业、企业与需求的边界,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解构与重组。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与运营创新,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强大的工业数据分析能力,支撑企业实现先进制造、生产与运营管理优化、供应链协同和智能化决策。例如,卡特彼勒、富士康等制造企业将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生产设备数据接入平台进行监控和分析,提升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而英国石油、石化盈科、宝信等石化钢铁企业则利用平台优化工艺参数、降低生产能耗,并进行原材料供应的协同。另一方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驱动了组织管理体系的重塑,推动企业内顶层决策到底层生产的端到端集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扁平化管理及多主体协同。例如,航天科工、华能、大唐电力等一些大型集团企业一方面用平台实时监控分布在各地工厂的运行状态,及时进行调度管理,通过平台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推动企业间的供需对接和制造协同。通过平台与供销商、客户、技术服务商等建立数字化的合作关系,快速感知用户需求和设备状态,及时与供销商合作调整供货、生产计划,与技术服务商联合为用户提供整体施工方案,甚至联合金融机构帮助客户进行产品投保,从而形成整体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 李春发,李冬冬,周驰.  商业研究. 2020(02)
[2]制造业“隐形冠军”培育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 杜晶晶,胡登峰.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0(01)
[3]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向与路径[J]. 吕铁.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8)
[4]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体系及治理机制[J]. 汤临佳,郑伟伟,池仁勇.  科研管理. 2019(07)
[5]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制造模式研究[J]. 曹正勇.  理论探讨. 2018(02)
[6]数字创新:创新研究新视角的探索及启示[J]. 余江,孟庆时,张越,张兮,陈凤.  科学学研究. 2017(07)
[7]“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振兴[J]. 刘志彪.  中国工业经济. 2017(06)
[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演进机理——以中国蜂窝移动通信产业为例[J]. 张越,余江.  科学学研究. 2016(12)
[9]“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 章立东.  江西社会科学. 2016(04)
[10]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 李万,常静,王敏杰,朱学彦,金爱民.  科学学研究. 2014(12)



本文编号:3129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129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8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