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基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民族地区生态减贫释疑

发布时间:2024-05-11 05:14
  民族地区最大的潜在优势是绿水青山,最大的现实问题是贫穷。生态减贫何以可能?"绿色青山"何以转变为"金山银山"?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既为之提供了理论之源,也指明了其症结所在和基本进路。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三层次逻辑分析发现,生态减贫中马克思物质变换裂缝的存在阻碍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顺利转化,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新时代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制度、市场和文化优势不断推进生态减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及时弥补马克思物质变换裂缝,破解民族地区生态减贫的困境,促进"绿水青山"顺利变成"金山银山"。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民族地区生态减贫何以可能?
二、生态减贫的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逻辑
    1.自然层面物质变换的生态资源价值形成源泉
    2.人与自然层面物质变换的生态减贫价值转化途径
    3.社会层面物质变换的生态减贫价值实现过程
三、民族地区生态减贫的马克思物质变换裂缝
    1.资本逐利的无序性破坏了生态资源
    2.二元经济体制下产业发展低端化
    3.脱贫主体缺失制约内生发展动力
四、新时代民族地区生态减贫的进路
    1.依靠制度优势夯实民族地区生态减贫的组织基础
    2.发挥市场优势创新民族地区生态减贫的产业形态
    3.挖掘文化优势激发民族地区生态减贫的内生动力



本文编号:3969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969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4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