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7:38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共生 生态创新 协同作用


【摘要】: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使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转型和产业生态化成为当今世界产业格局变化的重要特征。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部分,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目标下,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重新界定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内涵,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共生路径和生态创新路径,并揭示产业共生与生态创新协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重新界定当前经济发展目标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内涵,产业共生与生态创新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生态效益的关系;第四章重新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历史演变和省级区域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介绍了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共生路径和生态创新路径;第七章揭示产业共生与生态创新协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在当前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趋势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产业结构优化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系统较强的动态稳定性;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关联深化、协调发展和产业素质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经济-生态综合因素;基于新的指标体系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历史演变和省域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考量下,近十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2010年各地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排名与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具有一定差异,要提高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需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关联度和高级化这三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根据产业共生与生态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特征,产业共生与生态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产业共生通过提高产业结构的协调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产业系统的稳定性三条路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创新则通过诱导新兴产业成长、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态效益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共生与生态创新是协同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又进一步加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共生路径和生态创新路径,并最终实现了当前经济发展目标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共生 生态创新 协同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1.3;F20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导论13-26
  • 1.1 研究背景13-15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16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16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16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6-22
  • 1.3.1 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16-18
  • 1.3.2 引入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18-20
  • 1.3.3 基于生态理论的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研究20-21
  • 1.3.4 综合述评21-22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22-26
  • 1.4.1 研究内容22-23
  • 1.4.2 研究方法23
  • 1.4.3 技术路线23-24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4-26
  • 第2章 理论基础26-41
  • 2.1 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26-33
  • 2.1.1 产业结构合理化26-28
  • 2.1.2 产业结构高级化28-30
  • 2.1.3 高级化与合理化之间的关系30-31
  • 2.1.4 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局限性31-32
  • 2.1.5 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重新界定32-33
  • 2.2 产业共生相关理论33-36
  • 2.2.1 产业共生的内涵33-34
  • 2.2.2 产业共生的特征34-35
  • 2.2.3 产业共生的要素35
  • 2.2.4 产业共生的模式35-36
  • 2.3 生态创新的相关理论36-39
  • 2.3.1 生态创新的定义36-38
  • 2.3.2 生态创新的分类38-39
  • 2.4 本章小结39-41
  • 第3章 产业结构变动与生态效益的关系41-56
  • 3.1 经济-生态效益的内涵与评价指标41-43
  • 3.1.1 经济-生态效益的内涵41-42
  • 3.1.2 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42
  • 3.1.3 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42-43
  • 3.2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关系43-50
  • 3.2.1 能源消耗现状43-44
  • 3.2.2 能源消耗强度直接因素分解44-46
  • 3.2.3 2002-2007年28个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结果46-48
  • 3.2.4 结果分析48-50
  • 3.3 产业结构与污染排放强度的关系50-55
  • 3.3.1 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关系的相关文献回顾50-51
  • 3.3.2 污染排放强度的Divisia因素分解51-54
  • 3.3.3 结果分析54-55
  • 3.4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历史演变和省域比较56-68
  • 4.1 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56-58
  • 4.2 主成分分析法58-60
  • 4.2.1 基本思想58
  • 4.2.2 方法用途和使用条件58-59
  • 4.2.3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59-60
  • 4.3 中国历年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演变60-62
  • 4.3.1 数据来源及处理60
  • 4.3.2 测算结果60-61
  • 4.3.3 结果分析61-62
  • 4.4 2010年中国省域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比较62-67
  • 4.4.1 数据来源及处理62-64
  • 4.4.2 测度结果64-65
  • 4.4.3 结果分析65-67
  • 4.5 本章小结67-68
  • 第5章 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共生路径68-87
  • 5.1 产业共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性68-69
  • 5.2 产业共生提升产业间的协调能力69-74
  • 5.2.1 产业结构协调的内容69-70
  • 5.2.2 由废物再利用增加原材料供给途径70-72
  • 5.2.3 由区域内信息交流实现各产业供需同步72-74
  • 5.3 产业共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74-78
  • 5.3.1 资源利用效率的内涵74-75
  • 5.3.2 由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75-77
  • 5.3.3 由共生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的产出效率77-78
  • 5.4 产业共生提高产业系统的稳定性78-80
  • 5.4.1 产业系统的稳定性的内涵78
  • 5.4.2 由多样性提升产业系统稳定性78-80
  • 5.5 案例分析80-85
  • 5.5.1 案例180-83
  • 5.5.2 案例283-84
  • 5.5.3 案例1与案例2的比较84-85
  • 5.6 本章小结85-87
  • 第6章 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创新路径87-104
  • 6.1 生态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性87-88
  • 6.2 生态创新诱发新兴产业成长88-95
  • 6.2.1 新兴产业的特征与发展现状88-90
  • 6.2.2 路径分析90-91
  • 6.2.3 生态创新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实证分析91-95
  • 6.3 生态创新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和生态效益95-102
  • 6.3.1 传统产业的现状与重要性95-98
  • 6.3.2 路径分析98-99
  • 6.3.3 生态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系统动态模型99-102
  • 6.4 本章小结102-104
  • 第7章 产业共生与生态创新协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104-121
  • 7.1 产业共生对生态创新的促进作用104-108
  • 7.1.1 产业共生激发生态创新的活力104-107
  • 7.1.2 产业共生系统成长诱导生态创新活动107-108
  • 7.2 生态创新对产业共生的促进作用108-115
  • 7.2.1 产业共生模式的度量109-110
  • 7.2.2 生态创新促进产业共生演化的理论阐述110-111
  • 7.2.3 生态创新促进产业共生演化的实证研究111-115
  • 7.3 产业共生与生态创新协同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115-116
  • 7.4 相关政策建议116-119
  • 7.4.1 产业共生的相关政策建议116-118
  • 7.4.2 生态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118-119
  • 7.5 本章小结119-121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121-126
  • 8.1 全文总结121-123
  • 8.2 本文创新点123-124
  • 8.3 研究展望124-126
  • 致谢126-127
  • 参考文献127-13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目录1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彩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5期

2 孙理军;汤俊;;中部地区传统行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8年08期

3 赵琨;隋映辉;;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山东经济;2008年03期

4 何诚颖;;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资策略[J];浙江金融;1990年09期

5 简新华,于波;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6 肖万春;肖双武;;入世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J];农村.农业.农民;2002年10期

7 沙景华;魏晓斐;;中年矿业城市鞍山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5年06期

8 党兴华;王蕾;蒋军锋;;基于产业关联的工业园区关系网络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陶黎;曹建华;朱惟豪;;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江西林业产业关联特性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6期

10 斯琴;武友德;李灿松;;滇西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净;;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分析与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田海宽;;廊坊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沈贵生;苏伟;陈明辉;;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谢如贤;成盛超;王毅;;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与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5 李振球;;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6 孙州霞;;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探析[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华;;产业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模型分析及政策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9 刘军;;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人力资本配置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栾贵勤;赵玉婷;;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孙锦;全力支持中航在深进一步拓展[N];深圳特区报;2008年

2 记者 兰良增;石狮一项目榜上有名[N];石狮日报;2010年

3 董云兰;伊川:产业结构优化 县域经济“撑竿跳”[N];洛阳日报;2010年

4 方镇彬 莫艳芬;东莞模具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N];中国贸易报;2011年

5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N];本溪日报;2007年

6 记者 丛琳娜 徐榕蔚;我市跻身“2009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N];威海日报;2009年

7 宋长海;上海休闲特色街凸现的战略环境分析(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8 陈之昌;南华县产业结构优化显成效[N];楚雄日报(汉);2006年

9 田学斌 梁彦洲;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10 梁广凡;多渠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N];中山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璞;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4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黄孝华;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研发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康;基于产业关联的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宇;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周琴;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一般理论及其对长三角的应用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薛健;复杂网络视角下台海区域间产业及贸易关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影;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涂纯;我国制造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张三蓉;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丽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邓俊;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熊雅芬;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乔斐斐;FDI对山西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茹欣;优化产业结构与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9 吴安平;金融支持对重庆市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闵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86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786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