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区域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30 03:03

  本文关键词: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区域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区域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余中元 李波

  • 2013-11-22 14:34:00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第4期
  •   

      摘 要: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模式

      湖泊起到调剂地方气候、支撑区域生态系统的特殊作用,湖泊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社会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湖泊流域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全国江河湖泊有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1];由此导致湖泊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水质性缺水日益严重,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严重制约着区域发展并影响人们生活。

      云南高原湖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环境敏感区,湖泊大多由地层断陷形成,生态系统封闭,抵抗外力干扰及破坏能力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湖泊流域的干扰日益强烈,生态环境也日益受到污染和破坏。根据2009年的云南“九湖水质状况分析报告”:抚仙湖和泸沽湖保持一类水质,程海、洱海为三类水质,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和阳宗海水质为劣五类。滇池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

      滇池流域尤其是湖滨区域是城乡交错、湖泊和陆地交错的区域。近年来由于人口膨胀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城镇村用地扩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和农业农药、化肥的超标使用,滇池流域水土流失、湖泊萎缩、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滇池治理重视工业污染源控制,轻视农业污染源防治;重视城市生活污染源防治,轻视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重视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轻视污染预防;条块分割、局部治理、终端治理、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型治理模式导致滇池治理投资巨大而收效甚微。滇池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为基础,从流域角度对土地利用的驱动机制、湖泊生态系统管理体制机制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流域土地生态化利用模式,对滇池环境污染和破坏实施适应性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国内学者对湖泊流域、城乡交错区域、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2-5]。本文从生态经济和谐发展视角,构建滇池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模式,以期对滇池流域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 

      1.1 生态环境约束明显

      (1)地形封闭,水资源缺乏。滇池位于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河流的分水岭地带金沙江水系,海拔高,湖水浅。由断陷形成,周围山丘围绕,流域面积狭窄,水体交换慢。属于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依赖自然降水和森林涵养的水源,具有湖盆-湖滨-湖岸-汇水面山的典型结构特征。据统计调查,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250m3,是云南省平均值的0.4%,为世界平均值的2.5%[3]。由于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不恰当的资源开发方式,加之气候变化,滇池流域水资源缺乏十分严重。随着城市规模、工农业生产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

      (2)环境条件脆弱,自然灾害严重。滇池流域地形陡峻、切割破碎、岩性复杂、构造多变、地震频繁、降水集中,昆明市历史上就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4]。①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流域主要地质灾害。从历史上看,近百年时间内已有过8次破坏性地震[5]。崩塌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普渡河沿岸,其次是西山陡崖。昆明市区近邻过度抽取地下水导易导致地层中应力均衡状态被破坏,出现沉降。②滇池流域由于属于向心状水系,河流短小,植被覆盖低,水土流失严重,降雨集中,汇流快,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在1945~2008年昆明市就发生了7次全城性大洪水[6]。③昆明地区污染土壤中有害元素砷、汞、氟可引起多种疾病,在综合污染区中还发现癌症死亡率较高。据1984年枯水期浅层孔隙水分析,20项检出项目中,Fe,NH4、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硬度、pH值等16项均超标。

      (3)底质多磷,水土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滇池流域地势起伏,北高南低,水域、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分别约占10.6%、20.1%、69.3%。山地区中等和浅度切割,坡度较陡,加之地处磷矿区,河流带人的不容性磷酸盐钙结合态磷和铁结合态磷在乳酸杆菌的作用下产生分解,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致使磷矿物中的可容性磷释放在水中,造成湖水污染。随着人口、工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来自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矿山开采、交通等引起水土流失和湖泊水质污染,导致湖泊变浅,营养元素富集,在适宜条件下形成富营养化。

      1.2 生态安全状况堪忧

      滇池流域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滇池水体的景观和使用功能。生态系统日益遭受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退化。据云南省环保厅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0-2010年滇池草海总氮、氨氮、总磷年均浓度的变化趋势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滇池草海、外海水质为劣五类,由于受特大干旱影响,滇池外海营养状态指数有所上升。与“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比,滇池内湖滨带表层沉积物中Cd、Cu、Zn超标[7],对流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沉积物金属污染的平均生态风险指数RI值为205.03,属中等生态风险,但有快速加大的趋势[8]。

      1.3 生态经济系统演进特征突出

      滇池属断陷构造湖泊,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时(相当于1200万年前左右)的茅山运动促进了滇池的形成演变。元、明、清时代为绝水患,大兴水利,疏浚螗螂川,增大滇池的排洪能力,降低滇池水位。近代修筑防洪墙围湖造田,与湖争地,湖面大大缩小,湖滨生态用地被大大破坏。19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化肥农业的发展和城镇村土地利用的扩张,滇池流域出现富营养化、沼泽化现象。滇池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时期,有可能向沼泽化湖泊演进。

      1.4 城镇村用地扩展明显

      云南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9]。近年来昆明市加大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城镇村用地扩展明显,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土地资源利用强度增加,滇池流域大量耕地转为各类建设用地,导致生态用地被挤占、耕地资源急剧下降。据李波等“高原湖区城乡一体土地生态化利用调控研究”研究报告(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项目,2012),1996年以来,昆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昆明市山地多、平地少,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土地后备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近年来由于城镇建设用地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昆明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和其他土地的争用矛盾日益尖锐,作为省会城市和西部大开发重点和东南亚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昆明市的经济和交通发展给滇池流域的土地和资源承载带来很大的压力。

      2.2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据李波等“高原湖区城乡一体土地生态化利用调控研究”研究报告(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项目,2012),2005年昆明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中,耕地占19.45%,园地面积比重仅为2.00%,建设用地占4.90%。城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用地陡坡开垦引起水土流失、石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园地占用耕地尤其是占用高产稳产耕地状况突出。建设用地围湖发展而且主要分布于滇池北部,城市污染通过地表径流等形式导致滇池污染日益严重、水体质量不断下降。

      2.3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

      昆明市耕地中低产田面积较大,水利设施缺乏,生产力水平较低。林地中有林地面积比重不高,疏林、灌木林、中幼林占据较大比重。果园单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草地多处于自然利用状态,生产效率很低。城市发展仍以外延型为主,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还未形成。

      2.4 农业和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土地整治任务艰巨

      滇池流域投入不足,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栽培设施发展缓慢,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空缺,耕作方式和耕作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水土流失和源污染严重,农业土壤地力下降,中低产田土面积增大,加之工矿废弃地损毁严重,土地整治任务艰巨。根据遥感影像解译(2004年11月),昆明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4.09%;同时全市现有被破坏工矿废弃地近1000hm2。

      2.5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出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引起了流域土地覆盖的巨大变化,导致滇池富营养化和水资源危机。湖泊被围垦。城市建设向湖滨逼近,大量农用地土地属性发生改变,转化为建设住宅小区、旅游休闲渡假区等,造成湖区水域面积缩小,耕地面积减少、非点源污染负荷增加和湖泊缓冲保护区破坏,加速了湖泊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据研究,滇池近代沉积环境的演化与昆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历史相吻合。昆明城镇村土地利用、城市化快速推进给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十二·五规划中以滇池为中心,“一湖四片”450万人口的大昆明建设将使滇池变成名副其实的城中湖;滇池将承载更多人类活动的干扰,脆弱的湖泊生态经济系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3 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滇池流域是维系滇池盆地生态平衡的核心,是支撑昆明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态基础,又是未来昆明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滇池湖滨地区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及建设用地比例高,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效益高,各部门、产业间的用地矛盾尖锐,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滇池流域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用地特征、功能定位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加强土地的生态化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1 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

      3.1.1 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湿地产业的土地利用模式

      (1)发展生态、民俗和乡村旅游。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结合民族的多元化与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以构建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和谐一致生态民俗和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环滇池生态、民俗和乡村文化旅游圈。与石林、世博园、阳宗海、轿子雪山、安宁温泉等旅游景区呼应。结合滇池生态文化,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村建设,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洁净的空气、浓厚的乡村文化、淳朴的民风、独特的物产和的生产特色,发展生态、民俗和乡村文化旅游,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发展湿地产业。在湖滨区域进行“四退三还”,重建湖滨湿地,在湖岸带种植乡土水生植物、湿地植物,恢复野生动物群落,增强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适当开发和建立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科研教育站等,为游客观光避暑、野营探险、科考教育、亲近大自然等提供空间场所。在适当的区域配置湿地经济作物栽种或进行湿地养殖,进行湿地产品加工,形成湿地产业带和参与性的教育活动或旅游活动的基地。

      3.1.2 城郊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模式

      城郊区域是城市与农村联系的纽带,是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生态用地交错的区域,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和绿地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城郊区域必须以土地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为原则,集约节约和生态化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城市内部挖潜和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发展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科学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格局,妥善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城市物质、能量流动和废弃物处理,促进城市低碳增长和精明增长;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之间、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注重以人为本,提高人们福祉,构建和谐社会。

      3.1.3 小城镇土地利用模式

      小城镇的合理土地利用对于疏解大城市用地矛盾、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小城镇与主城区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得益彰,有效减轻主城区基础建设压力,促使城市布局合理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功能,有效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城市化进程。根据滇池流域湖滨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及社会经济区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可以考虑本区实行产业型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和休闲娱乐型小城镇等土地利用模式。

      (1)产业型小城镇模式。滇池湖滨区域一些城镇具有资源优势,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业产业、或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和产品流通中心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相关基础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各种类型的的产业型小城镇。如工业主导型、市场带动型(如呈贡的斗南)、交通枢纽型(晋宁的晋城)、旅游开发型(石林)、沿边口岸型和现代农业型(如呈贡的花卉、蔬菜)等模式。发展中注意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化利用土地,发展循环经济、规模化经营,集群化空间布局,产业化生产,合理配置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和环境基础设施。

      (2)旅游度假型小城镇模式。滇池湖滨区域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物,独特的民族风情、久远的历史、故居建筑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等资源优势发展一批旅游型小城镇。建设中需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尊重地方风俗和文化,重视社区的利益和参与及与社区的协同发展,保护地方环境和文化生态,恰当配备基础设施,防止旅游地产的过度开发和景区的过度城市化和景区开发中对景观和文脉的破坏。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近转移;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3)休闲娱乐小城镇和卫星城模式。主要是为都市人周末和假期提供休闲和放松空间,借助于自然景观、各种娱乐竞技项目和通过简易农事操作等方式达到放松身心和宜居的目的,分担大城市功能,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休闲娱乐小城镇和卫星城建设应突出“昆明近郊”、“山水生态独特”和“交通、生活便利”的个性和“旅游、娱乐、度假和居住一体化”的旅游小镇定位以生态空间来组织城市空间,统筹协调城市内部和外部、市区和郊区、新区与旧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2 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

      3.2.1 平地丘陵高效集约化、规模化的生态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滇池流域湖滨外围区域根据其自然特征和区位条件可以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发展高效集约化(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与规模化的生态农业专业化生产,提高耕地的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实现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与持续发展目标。

      (1)集群高效型特色产品生态农业。合理安排耕地,建立适宜、特色、高产、高效和持续的集约化、规模化、清洁化、生态化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在特色产品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使农业生产产业化、公司化、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开展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保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滇池流域湖滨外围区域可以利用多山的地形和干湿分明的气候加强:①发展优质烤烟基地,推进烤烟市场化、专业化和标准化。②建设鲜花、观赏苗木为主的大型的集约化、高标准的集科研、观光旅游、良种繁育推广、生产及运销一体化的多种形式、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综合高效花卉生产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与集中连片发展的花卉生产与土地利用格局,提升产业的质量规模、经济总量和品牌效益。③发展以优质宝珠梨、砀山梨、红富士苹果等为主水果基地。④发展反季菜蔬菜,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⑤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加强种畜、乳畜基础和肉畜基地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乳业、草食型和节粮型畜禽和优质猪牛羊等牲畜,为昆明市提供乳畜产品。

      (2)经济生态林业模式。在滇池流域丘陵区利用地势起伏、山地丘陵多的自然条件、林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展森林休闲旅游,建立集观光、参与式采摘、休闲娱乐、科研考察于一体的特色林产品基地,发挥水土保持、生物栖息地与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持地力等地多方面的用途。调整林种结构,加速培育针阔混交林和珍贵、优质、特色资源林;发展森林药品、香料、苗木花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木(竹)系列产品等林产业;对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对林产品进行生态化利用,延长林业产业链;采用间混套作技术,建立立体种植与养殖,提高林业生产效率。

      (3)循环低碳生态农业模式。在滇池流域外围低山丘陵地区或核心农区,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模式设计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把养殖业同种植、加工等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和农民生活中倡导低碳理念。如推广沼气,推行“双室堆沤肥系统”和“卫生旱厕”,利用来养殖业废物,生产高效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实现测土施肥,精确施肥,遏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2.2 半山区、山区的土地利用模式

      对山区资源利用进行生态设计与优化配置,通过资源多级利用、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和生态位的科学填充,达到资源开发适应性与其生态性的合理匹配。

      (1)山区特色种植业、无公害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无公害绿色产业,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广大山区农户经济收入,实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半山区大力发展草、林、牧立体种植和养殖。发展优质绿色牧草;积极稳定推行设施养殖,发展舍饲养羊、高产奶牛示范区、肉牛育肥示范场,形成设施规模养殖经营格局;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绿色畜产品。

      (2)进行生态能源建设。以建设沼气为主,太阳能、节柴灶为辅的措施来逐步替代以薪为主的农村传统能源;高山区以实施节柴改灶为主的节能方案,在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发展小水电,以电代柴的生态能源建设发展模式,加速山区生态修复。

      (3)实施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对于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差或已失去生存条件的地方,实施异地搬迁,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改变贫困农户因长期贫困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扩大择业范围,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形成“山上搞种植、山外找市场,山内消费”的山区产业发展模式。

      3.3 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

      3.3.1 泥石流频发地区的土地利用模式

      在泥石流频发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草工程,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生态工程治理,减少泥石流发生;同时应建立泥石流治理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补偿制度,以及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责任制和激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泥石流治理工程;改变传统农业的毁林开荒和陡坡粗放的耕作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扩大林草比例,注重林地培育,增加投入;加强减灾基础工作建设,开展灾害调查,建立泥石流灾害信息系统,制定区域减灾规划,实现灾害准确预测。

      3.3.2 矿山恢复区的土地利用模式

      滇池流域矿山企业分布零散,低水平开采,无序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管理与治理难度较大。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昆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矿产资源的限制性开发。应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行分区开采管理,在易污染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历史文物和风景旅游区、重点地质遗迹区、重要河流、铁路、高速公路、重要公路和旅游线路两侧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禁止开采,其它区域需有序开采,注重环境保护。

      (2)矿山恢复。采矿活动造成对土地的破坏、废石土堆、尾矿库占压土地以及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对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以及土壤污染等。矿山开采过程中和矿山废弃时,土地大量裸露,水流将矿物质冲刷进入农田污染环境,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类健康,同时矿物质也导致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滇池流域需在矿山开展中建立防洪护矿工程,阻拦泥沙和矿渣冲向下游,同时对控制水土流失。实行矿山生态化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大力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对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预防和监测。

      (3)矿区土地复垦。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废弃矿区应按生态经济原则进行复垦。通过生态农业复垦、农、林、牧、副、渔、加工等多种用途的联合复垦,实现土地、环境和生态的综合恢复,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通过复垦还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促进矿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4 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

      随着城镇村土地利用扩张、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在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中的职能的增强,滇池流域资源、环境、人口问题会更加突出,生态生产和生活对资源、空间的争夺会更加剧烈。为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可以考虑结合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发展飞地性土地利用模式,突破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约束和承载力的限制。形成资源和空间利用的区域视野,提高昆明市对周边区县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减轻城乡二元结构现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护昆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飞地产业区。滇池流域可以考虑通过租赁或流转等方式在流域外布局生产力。包括工业企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具有空间需求和环境限制的产业布局在流域之外,相对集中地形成一块块飞地性产业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缓解流域内空间、资源压力,同时释放了生产力和分散或减轻环境负荷和生态压力。

      (2)飞地职能区。为拓展可用空间,可以考虑到周围的地级市或县级区通过建立飞地性职能区,将滇池流域过于集中的经济、行政、居住、教育、文化等多种职能进行分解,疏解省会城市功能和压力,带动周边其他地市的发展,改善城镇体系布局和功能布局。省会城市仅维持最基本的行政职能。

      (3)飞地行政区。可以考虑通过行政区域调整或土地流转或划拨的、托管等形式与扶贫工作结合,在贫困区域或资源、空间富裕区域建立行政飞地,分散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压力,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公平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治理维持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利用是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重要驱动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引起了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湖泊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依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运行规律进行土地利用模式科学设计,可以规避土地利用中造成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源头上治理滇池污染。

      4.2 土地利用模式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的产物

      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政策条件是土地利用模式基础,根据流域生态、社会、经济的规划目标和布局要求,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设计和管理,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经济高效、生态优良的土地利用格局,加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土地流转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畅通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和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人民福利为根本,构建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4.3 土地利用模式需统-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对土地利用模式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各自为政,盲目模仿。在不同区域形成相对系统的、各具特色、完整的、结构合理有序的土地利用功能群,通过物流、能流、经济流产生系统耦合效果,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4.4 土地利用模式建设中要注重群众的参与性,保护地方性知识

      土地利用模式在规划、建设、维护等环节要充分调动村民及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保护地方性知识、风俗民俗和当地的环境资源。

      基金来源: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高铁背景下海南旅游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模型构建”(编号:HJKJ2013-26);海南省地理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项目“高原湖区城乡一体土地生态化利用调控研究”。 

      参考文献: 

      [1]编辑部.中国江河湖泊70%被污染八方面主要原因[J].环境科学导刊,2007(4):72

      [2]白人朴,李世峰.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的战略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4):248-251.

      [3]余艳玲.滇池流域水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0(S1):76-78.

      [4]刘益.昆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27-34.

      [5]谢应齐.论昆明地区地学灾害[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411-416.

      [6]吕苹,孟令武.昆明城区防洪减灾问题探讨[J].人民长江,2009,1(1):83-86.

      [7]焦伟,卢少勇,李光德,等.滇池内湖滨带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4):740-745.

      [8]陈云增,杨浩,张振克,等.滇池沉积物金属污染及环境质量评价[J].湖泊科学,2008(4):492-499.

      [9]李严.今年30万农业人口转户城镇[N].昆明日报,2012-05-05001.

      [10]薛传东,刘星,亓春英,等.滇池近代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6):582-590.

      作者简介:余中元(1969-),男,四川华蓥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生态经济、土地利益、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责任编辑:奚祺海

    文档附件:

    隐藏评论


      本文关键词: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区域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78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e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