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县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陕西省志丹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19 15:45

  本文关键词:县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陕西省志丹县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退耕还林(草)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协调度 发展度 志丹县


【摘要】: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但仍存在部分社会滞后、经济滞后或生态滞后,一定程度表明今后仍需注重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系统三者间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志丹县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志丹县人民政府;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协调度 发展度 志丹县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西部林业生态建设政策评价与体系完善研究”(编号:11&ZD042) 国际泥沙中心项目:"志丹县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分类号】:F127;F205
【正文快照】: 1引言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县域作为相对独立的基本行政区域单元,是实施生态建设、寻求经济有效增长途径、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在我国承担着承上启下,沟通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2 熊鹰;曾光明;董力三;焦胜;陈桂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3 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年03期

4 刘伟德;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就业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2001年04期

5 刘承良;熊剑平;龚晓琴;张莲;周玉娇;李恒;;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6 车冰清;朱传耿;孟召宜;杜艳;沈正平;;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7期

7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8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年05期

9 张效莉;王成璋;王野;;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研究——以新疆为例[J];生态经济;2006年11期

10 李新琪,李秀萍,海热提·涂尔逊;乌鲁木齐市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甘肃省14 个市州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3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4 陈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5 王晓芳;宗刚;;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6 朱效明;李旭祥;张静;;黄河流域县级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7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9 孙金芳;;滨州市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10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林;刘兆德;;东部沿海地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陈洪进;胡宝清;周游游;;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系统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孙九林;李濵;;构建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于新莲;;基于熵理论的新疆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8 袁敏;王三;刘秀华;王成;;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国洪飞;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果和后续政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覃朝晖;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祚泳,甘刚,沈仕伦;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申金山,宋建民,关柯;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3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4 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5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6 刘伟德;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建议[J];城市规划;2000年11期

7 肖健飞;常规大突破──社会转型期城市规划的变革[J];城市规划;1999年01期

8 朱锡金;居住园区构成说[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2期

9 田光进,张增祥,周全斌,乔颜友;中国城市就业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10 李宇;艾华;冯枫;董锁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环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冕;陈兴鹏;薛冰;;中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李敏;;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2007年25期

3 余子萍;;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度假区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8期

4 陈海,康慕谊,赵云龙,梁小英,范一大;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度的研究及其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4期

5 白燕;祁永安;;甘肃省经济系统与人口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邓勇;韩兆洲;;社会“科学发展”程度的测度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6年17期

7 李林;张正河;;产业结构与中国省际城市化进程差异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年03期

8 徐俊;;县域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09期

9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10 林道辉,杨志峰;密云水库水环境保护与库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晓翠;;基于协调度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高耀;刘志民;;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实证研究——基于2000年和2006年横截面数据的比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门可佩;朱鸿婷;;我国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研究[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金锐;韩文秀;;环境-经济系统协调模型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少平;杨运琼;;区域可持续能力度量模型及应用[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陈忠;金纬;严宇骊;;系统协调的类型与测度[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8 杨梅焕;曹明明;;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勇;李有华;杜轶;;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0 周文军;孙民治;姚灿国;周中立;;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释义[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娟娟;提升发展度 把握协调度 推进持续度[N];渭南日报;2009年

2 何晔 王方民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结构协调度较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记者 金蓉;市民满意度位列其中[N];重庆商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兰昆;发展绿色经济 生态文明要先行[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牛文元(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N];科技日报;2005年

6 ;创立中国科学发展的新模式[N];解放日报;2006年

7 汪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牛文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N];解放军报;2004年

9 吴娇丽;度假成为携程主要业务之一[N];中国旅游报;2007年

10 记者 罗静雯;课题实现全国“三个首创”[N];重庆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中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海峰;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乔恒;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常宏建;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8 李秀娟;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航;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10 汪玲;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城发展协调关系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针刺操作对人体协调度(相干度)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1年

2 韩跃;面向协调的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管理模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唐丹;台州公路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刘博;西安城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胡建权;江西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代科建;编组站系统结构分析及能力协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邹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王园园;北京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9 孙浩;水环境污染对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10 尹志娟;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2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882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