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可持续发展(下)

发布时间:2016-08-10 18:24

  本文关键词: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可持续发展(下)

张伟 王秀红 张宏业 申建秀

  • 2012-08-06 11:34:24   来源:《经济地理》2012年第4期
  •   

      4.2 能值指标分析

      4.2.1 发展水平。从图3中可以看出,伊犁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东北—西南”梯度格局。①在伊犁地区东北部四县(伊宁、尼勒克、新源、巩留)的能值投资率高,表明该区域的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发展水平较高;但与之对应的是,由于农业开发程度较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也比较大,环境负荷率持续上升。从总体上讲,该区域农业经济比较活跃,人类扰动的加剧也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压力,但仍处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东北四县一方面应保持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继续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避免掠夺式粗放生产,防止系统生态环境的恶化。②在伊犁地区西南部四县(霍城、察布察尔、昭苏、特克斯)的能值投资率较低,表明与东北四县相比,该区域的农业经济还不够发达,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但由于人类扰动较少,,也为保护了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其环境负载率要低于东北四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西南四县应该在有效保护现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系统向生态农业的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可持续发展(下)

    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可持续发展(下)

      4.2.2 可持续性。在系统可持续性方面,伊犁地区大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①在北部地区,其能值产出率普遍较低,这表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效率比较低。生产效率的低下也意味着所投入的大量生产资料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产出回报,反而引起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下降。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北区应注意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集约程度,避免依靠工业辅助能的短期粗放投入来增加农业产出。同时,应提高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实现二次升值,以提高农业系统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②而在南部地区,过高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也意味着农业经济的欠发达[31]。因此,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措施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是本区面临的首要问题。

      5 结论

      第一,能值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果表明,1989—2008年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总投入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工业辅助能的增长最为明显。相应地,伊犁地区的能值总产出亦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增长最为明显。

      第二,对各项能值指标时序演化状况的分析表明,1989—2008年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但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的状态,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和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在可持续性方面,目前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但可持续发展指数ESI呈现出振荡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在于大量的工业辅助能投入加重了环境的负担,但产出效率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导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下滑明显。

      第三,对能值指标的GIS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展程度方面,伊犁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东北—西南”梯度格局;在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伊犁地区大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北部地区的能值产出率普遍低于南部。

      第四,伊犁地区农业开发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人为扰动的增强也使得绿洲种植业面临着陷入恶性循环的危险。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伊犁地区不应继续依靠大量的工业辅助能投入来换取农业产出,而应通过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农业生产保障体系的完善、农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等手段,推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向生态农业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优化和可持续发展,防止系统生态环境的恶化。

      参考文献:

      [1]张新焕,杨德刚,刘云同.基于能值的绿洲种植业系统可持续性及敏感性评价——以新疆渭干河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11):6 068-6 076.

      [2]姜逢清,朱诚,穆桂金,等.新疆绿洲当代人地关系紧张情势与缓解途径[J].地理科学,2007,23(2):157-163.

      [3]窦燕,陈曦,包安明.近40年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干旱区地理,2008,31(3):449-455.

      [4]邓建明,王根轩.中国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措施[J].科技导报,2005,23(7):51-55.

      [5]Ulgiati S, Odum H T, Bastianoni S. Emergy use, environmental loading and sustainability an emergy analysis of Italy[J].Ecological Modelling, 1994, 73(3-4): 215 - 268.

      [6]Brown M T, Mcclanahan T R. Emergy analysis perspectives of Thailand and Mekong River dam proposals[J].Ecological Modelling, 1996, 91(1-3): 105 - 130.

      [7]Brown M T, Ulgiati S. Emergy measures of carrying capacity to evaluate economic investments[J]. Population & Environment, 2001, 22(5): 471 - 501.

      [8]Lefroy E, Rydberg T. Emergy evaluation of three cropping systems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J].Ecological Modelling, 2003, 161(3): 193 - 209.

      [9]刘薇.北京市1998—2008年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8):1 367-1 371.

      [10]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等.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方法在黑龙江和云南二省中的应用与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73-81.

      [11]Martin J F, Diemont S, Powell E, et al. Emergy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ree agricultural systems with different scales and management[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6, 115(1-4): 128 - 140.

      [12]孟伟庆,郝翠,李洪远,等.天津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9):1 541 - 1 551.

      [13]张伟,张宏业,王秀红,等.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9,31(12):2 042 -2 046.

      [14]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15]Odum H T. Self-organization, transformity, and information[J].Science, 1988, 242(4 882): 1 132.

      [16]Odum H 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17]Campbell D E.Emergy analysis of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 example using the state of Maine[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998, 51(1): 531 -569.

      [18]蓝盛芳,钦佩.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29-131.

      [19]董孝斌,高旺盛,严茂超.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4,59(2):223-229.

      [20]Hau J L, Bakshi B R. Promise and problems of emergy analysis[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4, 178(1-2): 215 - 225.

      [21]Brown M T, Ulgiati S. Emergy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J]. Encyclopedia of Energy: Ec-Ge, 2004: 329.

      [22]牛若峰,刘天福.农业技术经济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3]骆世明,彭少麟.农业生态系统分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

      [24]Brandt-Williams S L. Handbook of Emergy Evaluation[C]//A Compendium of Data for Emergy Computation Issued in a series of Folios. Folio# 4. Emergy of Florida Agricultur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Univeris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lorida, USA, 2002.

      [25]蓝盛芳,陆宏芳,钦佩.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6]贡璐,张雪妮,阿木提·安尼瓦尔.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J].生态经济,2009(2):34-39.

      [27]李海涛,廖迎春,严茂超,等.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J].地理学报,2003,58(5):765-772.

      [28]刘自强,王德平,李静,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郊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与优化发展——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7,30(5):721-727.

      [29]李加林,张正龙.江苏环境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2):73-78.

      [30]张雯,李秀彬,王秀红.高寒温带干旱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以柴达木盆地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73-78.

      [31]Ulgiati S, Brown M T. Monitoring patterns of sustainability in natural and man-made ecosystems[J].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8, 108(1-3): 23 - 36.

    责任编辑:何容


    文档附件:

    隐藏评论


      本文关键词:伊犁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0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90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