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审计论文 >

审计师声誉的形成机制与经验检验

发布时间:2017-06-28 03:19

  本文关键词:审计师声誉的形成机制与经验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审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审计服务的公共品与信任品的特征,使得声誉机制在防范审计师的“机会主义”和降低“代理成本”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高声誉增加了审计师“高水平努力”的可信度,使审计师克服道德风险,避免陷入无效的低水平努力均衡;声誉机制能够帮助投资者甄别出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并提升它们的价格;声誉机制通过迫使审计师更加诚实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相比于法律等强制性机制而言,审计师声誉机制成本低且具有自我实施功能,但其形成和正常运转要求完善的市场经济、长期的时间和明晰的产权保护。 本文以2008-2010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对我国审计师声誉形成的三大机制即审计师声誉的需求机制、审计师声誉的激励机制及审计师声誉受损的惩罚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全文共安排六章从四个大的方面研究审计声誉问题:(1)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声誉机制的本质,结合审计服务的特征构建审计师声誉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审计契约的不完全、审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审计师的机会主义引发了审计师声誉机制的重要性;(2)结合政府管制理论和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了审计师声誉需求。结果发现,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存在对高声誉审计师的需求,市县级政府控制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本地小所,在非政府控制的企业中,股权集中度越高,对高声誉审计师的需求越强。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两权分离度越高,规避高声誉审计师的需求越强;(3)将上市公司按规模划分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声誉审计师声誉溢价的存在性及程度。结果发现,国际四大所的声誉溢价幅度要高于国内五大所,且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这种溢价差距在扩大。此外还发现,高声誉审计师对两权分离度高的企业收取了更高的风险溢价;(4)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考察受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事务所在受到处罚后两年的市场份额及业务收入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在年报审计市场,受处罚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及业务收入的增长率不仅没有明显下降,反而要快于同行;而在新股发行市场,受处罚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会显著下降,这说明审计师声誉受损的处罚机制局部有效局部失效。 论文的主要创新在于:(1)建立了一个我国审计师声誉形成机制的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基于我国转型经济的国情背景,从审计师声誉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我国审计师声誉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2)推进了审计师声誉需求的研究。按最终控制人的类型,我们将上市公司划分为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省级政府控制的企业、市县级政府控制的企业和非政府控制的企业,发现政府控制的公司最终控制人的级别越高,,对政治担保的需求越大,越需要高声誉审计师;非政府控制的企业则受代理需求的影响。(3)提出了审计师声誉溢价的新解释并推进了审计师声誉溢价的经验研究。本研究认为,由审计师自身形成的如风险溢价、行业专长溢价以及审计师自身市场势力带来的溢价均属于审计师声誉溢价,而由政府垄断专营权给审计师带来的溢价不属于审计师声誉溢价,可称为垄断溢价;不同声誉的审计师面临竞争程度不同的审计细分市场以及在风险评价时会进行一定的调整。基于国内审计溢价全样本研究的缺陷,本研究在根据客户规模划分审计客户类型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声誉审计师在各细分市场的审计溢价程度,发现声誉等级越高的审计师,在我国大规模客户市场收取的溢价越高,且收取的风险溢价也越高,从而推进了现有审计溢价的经验研究。(4)提出并论证了审计师声誉受损惩罚机制的失效与有效同时并存。审计师在新股发行市场的声誉受损时惩罚机制有效,而在年报审计市场的声誉受损时惩罚机制失效。这源于上市公司的审计需求仍然主要是为了应付政府监管部门的需要,投资者对高声誉审计的有效需求仍然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主要动机在于规避政治风险,当规避政治风险要求选择高声誉审计师时,惩罚机制才会发生作用。
【关键词】:审计师声誉 需求 审计溢价 激励 惩罚 股权集中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3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附表索引13-14
  • 第1章 绪论14-29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4-16
  • 1.2 文献综述16-25
  • 1.2.1 对审计师声誉的需求16-19
  • 1.2.2 审计师声誉溢价19-22
  • 1.2.3 审计师声誉受损的经济后果22-24
  • 1.2.4 研究述评24-25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25-29
  • 1.3.1 研究思路与特别说明25-26
  • 1.3.2 研究方法26
  • 1.3.3 论文结构及研究框架26-27
  • 1.3.4 论文的主要创新27-29
  • 第2章 审计师声誉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29-41
  • 2.1 声誉:促使契约自动履行的机制29-32
  • 2.1.1 契约的不完全衍生履约机制的重要性29-30
  • 2.1.2 声誉机制具有自动履约的功能30-31
  • 2.1.3 声誉与法律:促使合约履行的互补机制31-32
  • 2.2 审计师声誉机制:促使审计师保持审计质量的自履行机制32-34
  • 2.2.1 审计契约的不完全32
  • 2.2.2 审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审计师的机会主义32-33
  • 2.2.3 审计师声誉机制——促使审计师保持质量的自履行机制33-34
  • 2.3 审计师声誉形成机制的构成34-38
  • 2.3.1 审计师声誉的需求机制34-37
  • 2.3.2 审计师声誉的激励机制37-38
  • 2.3.3 审计师声誉受损的惩罚机制38
  • 2.4 审计师声誉形成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38-41
  • 第3章 制度背景与审计师声誉的划分41-56
  • 3.1 我国审计市场发展的制度背景41-44
  • 3.1.1 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变革41-42
  • 3.1.2 股权分置改革42-43
  • 3.1.3 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变化43-44
  • 3.2 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变化44-49
  • 3.2.1 事务所脱钩改制:根本性变革44-45
  • 3.2.2 国际趋同的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45
  • 3.2.3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45-47
  • 3.2.4 会计师事务所转制47
  • 3.2.5 审计执业行为的全方位政府监管47-49
  • 3.2.6 小结49
  • 3.3 我国审计师声誉等级的划分49-56
  • 3.3.1 审计师声誉衡量标准的分析49-50
  • 3.3.2 审计师声誉的等级分类50-52
  • 3.3.3 各声誉等级审计师市场份额的描述52-55
  • 3.3.4 小结55-56
  • 第4章 审计师声誉的需求机制56-75
  • 4.1 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声誉需求: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56-61
  • 4.1.1 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特征56-57
  • 4.1.2 终极控股股东的治理效应与审计师声誉需求57-59
  • 4.1.3 终极控制权性质与审计师声誉需求59-60
  • 4.1.4 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与审计师声誉需求60-61
  • 4.2 研究设计61-64
  • 4.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61-62
  • 4.2.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62-64
  • 4.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64-73
  • 4.3.1 单变量分析64-68
  • 4.3.2 多变量分析68-72
  • 4.3.3 稳健性检验72-73
  • 4.4 小结及建议73-75
  • 第5章 审计师声誉的激励机制75-95
  • 5.1 市场结构、企业所有权与审计师声誉溢价75-80
  • 5.1.1 审计溢价、审计师声誉溢价及其来源75-77
  • 5.1.2 市场结构、差异化策略与审计师声誉溢价77-78
  • 5.1.3 所有权性质、所有权结构与审计师声誉溢价78-80
  • 5.2 审计费用的描述性统计80-84
  • 5.3 审计师声誉溢价的实证检验84-93
  •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84-86
  • 5.3.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86-89
  • 5.3.3 审计师声誉溢价的回归结果89-92
  • 5.3.4 稳健性检验92-93
  • 5.4 小结及建议93-95
  • 第6章 审计师声誉受损的惩罚机制95-108
  • 6.1 审计师声誉受损惩罚机制的分析框架95-97
  • 6.1.1 审计师声誉受损惩罚机制的运行机理95-96
  • 6.1.2 审计师声誉受损惩罚机制良好运行的现实条件96-97
  • 6.2 我国注册会计师受处罚情况:2000-201097-99
  • 6.2.1 事务所受处罚情况的年度分布97-98
  • 6.2.2 处罚类型分析98
  • 6.2.3 处罚情况的综合分析98-99
  • 6.3 假设提出与实证检验99-108
  • 6.3.1 假设的提出99-101
  • 6.3.2 样本搜集及对照组的选择101-102
  • 6.3.3 实证分析102-105
  • 6.3.4 小结及建议105-108
  • 结论108-112
  • 参考文献112-123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23-124
  • 致谢1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冬华;周春泉;;自选择问题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2 张奇峰;张鸣;王俊秋;戴佳君;;股权流通性改善对审计市场的影响——来自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8期

3 方军雄;;转型经济中声誉机制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1年12期

4 王光远;受托责任会计观和受托责任审计观[J];财会月刊;2002年02期

5 肖小凤;唐红;王善平;;企业风险与审计师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6 李连军;审计市场中的信号显示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7 耿建新;房巧玲;;国际四大所与我国本土大所审计收费比较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初步证据[J];当代财经;2006年01期

8 谷书堂,李维安,高明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问卷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1999年06期

9 陈工孟;高宁;;我国证券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10 张奇峰;;政府管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5年12期


  本文关键词:审计师声誉的形成机制与经验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492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2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