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03:5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加收入,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进行农村综合改革,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推动和支持。然而,中国农村信贷配给机制现况扩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需缺口,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理论逻辑证明,制度内生和信贷市场不完全使得非均衡信贷配给和均衡信贷配给成为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也表明,利率管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交易成本、产权与制度缺失、金融垄断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信贷配给产生的诱因。经验研究表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程度高、贷款覆盖面窄和信贷可获性差是众多学者调查研究结论的共鸣。 基于此种现实,本文依据信贷配给理论、农村经济发展理论,运用协整、Match估计、数据包络分析(DEA)等计量分析方法,采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绩效进行计量和评价,以正确把握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绩效的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有两个研究目标:一是以信贷配给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特征;二是在计量农村信贷配给的经济效应的基础上,评价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的绩效。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设计了八章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第2章和第3章。本部分首先在对信贷配给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定性地剖析均衡与非均衡信贷配给现象的产生原因;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以经验研究为事实论据,定性与定量地论证均衡与非均衡信贷配给现象在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存在性;最后,追溯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全面解剖制度内生下的信贷配给演进的来龙去脉。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第4章首先构建两期动态模型,分析信贷配给对农村经济实体的投资产出的影响,然后阐明货币政策的信贷配给传导渠道,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信贷配给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第5章在对中国农村的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的基础上,计量信贷供给对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初步评价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的绩效;第6章运用协整分析和Match估计的方法,分别计量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的效率和农户的福利效应,进一步评价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的绩效;第7章首先分析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经营的收益与成本,利用收益与成本对比的分析方法,初步评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效益;然后,在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利用DEA评价模型,以山东省JN市农村信用社为研究样本,进一步评价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经营的效率;最后,以山东省JN市样本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信贷风险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利用DEA模型进一步评价样本农村信用社利用信贷配给防范信贷风险的效率。第三部分是第8章,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绩效的政策与建议。 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是: (1)中国农村具有非均衡和均衡信贷配给的双重特征。从导致信贷配给现象产生的因素来看,中国农村信贷市场几乎囊括了能够诱发信贷配给的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制度内生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非均衡信贷配给特征伴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而演进,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农村信贷市场的结构、利率管制以及国家的信贷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2)农村信贷配给程度在总体上有所缓解。农业信贷配给度的变迁取决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农业信贷配给度呈下降趋势,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程度逐年加深。这种差异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关。但是,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贫困者会受到更严重的信贷配给,而且信息越完全,贫困者受到的信贷配给程度越严重,这意味着政府(财政)应在扶贫信贷中发挥主导作用。 (3)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农业信贷资源的配给效率较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包括逆向选择、政府的贷款指令计划、要素产出的边际递减规律和贷款的可替代性;农村中小企业的配给效率较高,其原因在于,与农户相比农村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与稳固阶段的农业的信贷配给效率高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阶段的农业信贷配给效率,原因包括信贷行政投入的盲目性和要素产出的边际递减;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效率高于农业的信贷配给效率,这种差异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关。 (4)农村信贷配给损失了农户福利,导致了农户的收入、生活消费、医疗消费和教育消费等方面的缩水。利用Match估计法对调查取得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信贷配给具有传导作用。信贷配给会直接地减少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的福利水平,也会间接地减少未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的福利。因此,缓解农村信贷配给是提高农民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及农村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 (5)通过收益与成本对比的分析发现,中国农业银行与样本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配给经营亏损,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配给经营盈利。导致这种结果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和市场:一方面,利率管制压缩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获利空间;另一方面,信贷市场的不完善产生了高昂的放贷成本。因此,本文认为,放松制度约束和完善信贷市场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配给效益的关键举措。在2003年国家“花钱买机制”的作用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配给经营效率总体上有所提升:随着农信社信贷配给规模的增加,其信贷配给成本有减少的趋势。DEA模型分析发现,信贷配给有效地防范了信贷风险,实现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经营的初衷。这可能是信贷配给现象的唯一“益处”。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利用信贷配给防范信贷风险的效果也存在个体差异。
【学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832.43
【部分图文】:

示意图,可贷资金,金融抑制,利率


图 2.1 M-S 的金融抑制下的可贷资金模型示意图Fig. 2.1 M-S’ Loanable Funds Model under Financial Repression 2.1 描述了利率R 与可贷资金规模Q的关系。giSL 与DL 线的交点表示可等,此时信贷市场处于瓦尔拉斯均衡,交点对应的利率和可贷资金分别为衡可贷资金规模,如2R 和2Q 。当利率受政府管制时,际利率被政府限定在 cR,由于储蓄总额(贷款供给)被限定在 dQ,而款需求)相应的为 cQ,这就形成了资金供求缺口 cdQ Q。款利率受到限制,而贷款利率不受限制时,则供求平衡时的贷款利率为部门获得超额利润dcR R。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均受到政府部门的管制时,假定贷款利率同样被限贷资金严重不足,缺口为 cdQ Q,信贷配给现象产生。由于存款利率和贷

供给曲线,背向,供给曲线,信贷配给


部分借款人无法获得贷款的情况。Jafee 和 Modigliani(1969)对此,认为银行不以价格机制配给信贷是理性行为。他们以美国垄断银行了长期均衡的信贷配给和短期动态的信贷配给。他们的研究发现,均行对不同客户实行相同的贷款利率导致的,而这一利率不同于在不同润最大化的最优利率。因此,风险较小的客户不会面临信贷配给,风配给。短期动态的信贷配给是由利率刚性导致的。银行对利率的控制速度5,使得利率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即利率存在刚性。性导致了信贷市场的信贷供求失衡。利率是调整信贷需求的杠杆,在不能根据市场供求进行变化,调整速度缓慢,进而产生信贷配给。

关系图,信贷配给,信誉,客户


如图 2.3 所示,L表示贷款规模,R 表示贷款收益,曲线D表示贷款需求曲线 表示贷款供给曲线,iI ( i =1,2.)表示无差异曲线。他们认为,贷款需求曲线线iI ( i =1,2.)的最高点,且贷款需求曲线与贷款供给曲线的交点 E 并非信贷衡点,原因有二:第一,利率的高低是银行衡量借款者信誉级别的信号,借款了获得更多的贷款而接受利率水平的升高;第二,即使借款者接受更高的利率多的贷款,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银行也未必会提供全额贷款。因此,信贷市点应是 A点,此时银行贷款规模为aL ,而贷款需求为cL ,在 A 点,借款者虽得较高的效用,但未达到效用最大化,福利有所损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晓月;;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问题研究[J];大众商务;2010年04期

2 熊伟;张群祥;奉小斌;;国外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3 ;通用电气收入挂上绩效钩[J];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03期

4 石金涛;冯羡诗;王莉;;管理技能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4期

5 左娟,颜承捷;以绩效为导向 制定战略规划[J];通信企业管理;2004年05期

6 孔强荣;试析绩效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游传新,李刚;企业组织变革及其绩效变化规律性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4期

8 杨洪波;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变迁及其绩效研究——以云南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3期

9 黄小舟;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实证分析——基于提高农民收入的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李静芳;基于时间竞争的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0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华;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傅晓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王芳;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及其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云;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杨雄年;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过程中政策绩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王学工;我国企业集团化与绩效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蔡正茂;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何大军;高层管理团队社会资本对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绩效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9 梁化军;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与绩效检视[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金明玉;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轨迹及其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毅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施丽华;中国证券市场外资并购的绩效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3 张兵;我国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贵林;西柏坡电厂基于技术进步的循环经济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晖;民营中小银行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赖永新;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动因、模式及绩效的分析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何志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的绩效、问题与对策[D];浙江大学;2004年

9 曹宏举;英国绩效审计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赖图才;广州市体育场馆营运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84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2884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