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加快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4 13:15

加快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王开华

(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镇畜牧技术中心,贵州 瓮安  550400

01-0011-03


随着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扶持畜牧业生产的政策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客观来说,我国畜牧业发展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以及科技研发水平的局限,还存在一定落后性。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34%左右,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等地,畜牧业的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40%左右。因此,畜牧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畜产品产量占世界畜产品产量比重为:猪肉47.34%,牛肉9.96%,羊肉28.84%,鸡肉13.77%,鸭肉68.80%,马肉27.43%,免肉39.52%,禽肉17.36%;牛奶6.0%,禽蛋40.6%,蜂蜜25.8%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由于我国畜牧业投入资金有限,专业性人才匮乏,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畜牧业新品种较少

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为小规模家庭生产,畜牧业为散养状态,缺乏科学化、规模化管理,一般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因此,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开发和引入畜牧新品种的渴求;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即使畜牧新品种成功选育并投入养殖,但由于农户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在牲畜成活率和资金、技术投入上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都导致我国畜牧业在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上的落后。

1.2  饲料资源短缺

我国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依靠粮食生产,由于畜牧养殖用地因为城市化建设和土地恶化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各种原因在逐年减少,因此我国畜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粮食生产的制约。畜牧业要想快速发展,饲料资源必须有所保证。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例达到34%,这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3  相关科研力度不够

西方畜牧业大多是技术集成化,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而我国畜牧业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起步晚,加上国家财政收入等多数投入到城市化建设、国防、教育等方面,虽然对畜牧业科研一直很重视,但是科研进展相对较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此外,我国专门从事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普及的人员较少,素质不高,使得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制约因素。

2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  畜牧业优势品种保护与新品种选育

我国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如内蒙古牧区拥有三河马和三河牛,青海、西藏牧区拥有牦牛、藏羚羊,新疆牧区拥有新疆细毛羊等优质品种。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气候的不同,畜牧业拥有不同的优势品种。对于畜牧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选育,应集合自身发展情况,参考欧美国家畜牧业有关技术综合考虑。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因为西方国家由于地多人少,技术成熟,畜牧业发展特点为资金密集化,设备机“改”化,专业高度化以及企业组织化。而我国人多地少,畜牧业发展技术有限,短时间内不能实现科技和资本密集化产业,只能扬长避短发展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特色产业联盟是由各地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和农民联合保护和发展,面对国际化挑战,我国优势品种保护以及新品种选育应与农技人员和养殖户直接对口,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模式,事业单位对优势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进行组织协调,统一分配管理,才能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2  合理利用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一般为秸秆、秕壳、饼粕等,其主要成分为粗纤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用这些农副产品来代替部分常规饲料,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后续处理工作。我国农村畜牧业目前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和文化水平较之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在春播和秋收后对农副产品的处理方式多为焚烧,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极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3  发展农区草业

农区草业是指将牧草的种植引入畜牧业,能够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饲料生产、牧草生产以及畜牧品种保护与培育、后期加工、销售等耦合起来,既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又促进了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农区草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2,其中适合人工种草的面积占80%以上;北方部分区域由于风沙侵蚀,可适合开发和利用的山坡少,这些土地通过林草间作来发展畜牧食用饲料,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涵养了水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2)农田种草:我国农田种草应以农用闲田、农田路边道路、园林的间隙地以及粮草轮作等形式开展。农田种草要做到不影响粮油作物的正常生长,通过生长季节和空间的利用,能够更好地提高种植效益。目前针对不同牧草品种已有常年性和季节性牧草两种种植模式。

(3)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的利用:这些区域一般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牧草种植要求的环境条件不高,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区域都适合牧草种植,一方面可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提高牧草的经济效益。

2.4  合理利用牧草

我国牧草资源有限,有关牧草的合理利用,首先要确保牧草的及时收割,如果耽误了收割的最佳时间,牧草营养成分和消化率都将明显下降;其次要注意牧草与日粮的合理搭配,对动物单独饲喂一种牧草并不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求;再次要注意防止牧草中毒。由于中毒是家畜常见病之一,牧草如果选择不当,会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给家畜饲喂牧草时要确保农药残留量在标准之下。牧草收割、加工以及储藏过程中要防止发霉变质和污染,新鲜的牧草和干枯、腐败的牧草不能混合在一起饲喂,防止交叉污染,牧草的搭配使用要听取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建议,防止单一饲喂导致某种微量元素过高而引起中毒。对含有氰的牧草,如高粱苗、玉米苗等,要经过处理再饲喂,防止毒素过高引起中毒。

2.5  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我国地大物博,畜牧业发展明显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北方地区如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其畜牧业品种丰富,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方地区跨越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之北方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一带几乎全年都能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畜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资金投入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强畜牧业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种草养畜方面,通过南北的互利合作,共同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竞争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化发展。

3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GAP标准特别强调“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者组织要建立其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一是要求生产经营者组织具有书面的质量手册和体系程序文件,建立追溯体系。能够区分认证和非认证产品,能够追溯到具体农户或组织的源头;二是要集中管理。所有注册成员的生产场所在相同的经营、控制和规章制度下运行,即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审核和经营评价;三是规定了协议期限。要求至少有一整年的协议期限;四是建立内部审核程序。通过建立这样畅通的交流渠道、统一的操作程序、完善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已注册产品可追溯到终端。

同时,GAP按照“防范优于纠偏”的要求,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从养殖场选址、品种来源、饲料和饮水的供应、场内的设施设备、健康、药物的合理使用、养殖方式、公路运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记录、追溯、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规范性的说明,以确保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质量溯源体系。

4  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尽快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具体措施如下:

(1)为广大散养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强对散养农户的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和转产、转业。

(2)坚持“发展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小区经营管理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3)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厂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4)着眼于畜牧产业发展,着力构筑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要树立大畜牧、大产业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饲料兽药产业的建设,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后续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产业跨越。

4.2  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解决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投入品和饲养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淘汰条件不符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

(2)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通过产、加、销一体化等形式,采取商品畜禽集中屠宰、主产区就近加工的方式,尽量减少活畜禽流通。要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规范活畜交易市场。

(3)积极引导消费,提倡“安全、营养、健康”消费新观念,从需求方面促进安全、健康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4.3  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

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

(2)优化畜牧业结构,继续推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家畜。

(3)积极开发饲料资源。继续大力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的利用技术。加强对国内不足的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探索南方草山草坡开发途径。

4.4  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为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4.5  大力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畜产品加工业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采取“限小、规中、提大”战略,大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和现代化水平。以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6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草原保护、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草原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和生产方式转变为重点,尽快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发展。

5  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的局面,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诸部门中产业化、市场化特征最突出和充满活力的产业。我国畜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如畜牧新品种较少,饲料资源短缺,科学研究力度不够等。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畜牧业要想实现持续化发展,必须加强畜牧优势品种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合理利用农副产品,发展农区草业,合理利用牧草以及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通过人员管理、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开发,最终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本文编号:16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6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1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