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基于VAR模型 投稿:彭鄋鄌 XX

发布时间:2016-12-02 20:53

  本文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农业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 投稿:彭鄋鄌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董梅生杨德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内容提要由于中国首次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研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本…

【编者的话】袁桂林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兼职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主持过多项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课题,是这…

乔国强:叙事学与文学批评5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乔国强*内容提要:申丹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首批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兼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虽然她的研究跨文学、语…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

董梅生杨德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

由于中国首次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研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得“四化”的综合评价值,并

构建了VAR模型。分析发现,长期内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都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短

期内只有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引起城镇化的原因,其他“三化”不存在这种因果

关系;滞后一期的“四化”虽然都能有效提升当期“一化”水平,但是自身对自身的影响最大。所以,虽然“四化”还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但是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必须依靠自身同步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向量自回归

一、弓l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到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三化”同步,再到十八大报告的“四化同步”(崔凯等,2013),我国“四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是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科学分析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四化”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统一于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因此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四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测度它们相互影响的方向和作用的力度,找出其

中的薄弱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国首次把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概念还较短,虽然研究“四化”的文献还较少,但是国内外针对“四化”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刘易斯(1989)建立了农业和工业的二部门模型,在城市充分就业的前提下,他认为只要搞好了城市工业,就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巴顿基(1986)基于微观视角,认为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而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又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钱纳里(1989)以1964年90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实证后发现

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且“工业导向型”或“进口替代型”国家工业化程度较高,而“初

级产品导向型”或“平衡增长型”国家工业化程度较低。托达罗(1999)假定人口流动是一种经济现象,他认为只要迁移者的预期收入大于农村收入,人口自然向城市流动,因而导致过度城市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者最初关注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并对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

t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3YJC630119);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编号:SK2013A038;SK2013A034)。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当然文责自负。董梅生为本文通讯作者.---——14----——

董梅生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农”问题重点达成了基本共识,只不过研究视角不同,提出的统筹方案并不一样。其中,黄华波(2001)、王元璋等(2003)探讨的是如何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龚勤林(2004)、任迎伟等(2008)探析了如何构建产业链以统筹城乡发展;于秀丽(2004)、王锡桐(2004)、王晓东(2012)等考察了如何在社会保障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还有学者提出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统筹城乡发展(李金忠,2012;李

禄俊,2010)。

自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问题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关注。有探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机理(周振华,2002;程灏,2009等),有分析“两化融合”途径(吴伟萍,2003;易明等,2011),还有实证分析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俞立平等,2003;谢康等,2012;张轶龙等,2013)。虽然学者研究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具有内在联系,“两化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不能操之过急。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三化”同步,引起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

化。周建群(2013)和钱丽等(2012)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发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

初级协调状态,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该推行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针。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三化”并非同步发展,其中马敏娜等(2013)、姜会明等(2012)采用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法,发现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发生了脱节,在肘间上并未同步发展;而吴振明(2012)构建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还

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

上述研究为本文搭建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平台。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有必要在“二化”或“三化”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四化”之间的关系。蓝庆新等(2013)从理论上阐述了“四化”的关联机制,并对中国“四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崔凯等(2013)从四化同步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研究了四化同步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点。毛智勇等(2013)采用统计描述方法研究了中部地区“四化”发展情况。由此可见,采用计量模型考察“四化”关系的文献还较少。

二、“四化”指标的综合",,-igz价

(一)“四化”指标体系构建

学者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刻画既有单个指标,也有综合评价指标。工业化的单个指标有: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钱丽等,2012;王贝,2011)、工业化率(周建群,201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夏春萍等,2012)等。城镇化的单个指标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钱丽等,2013;王贝,201l;周建群,2013)、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马远等,2010)等。农业现代化的单个指标有:农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农业部门就业人口比重之比(王贝,2011)、农村人均机械总动力(马远等,2010;夏

春萍等,2012)等。

进行综合评价的有姜会明等(2012)、吴振明(2012)等。其中姜会明等(2012)采用工业化指标有人均GDP和单位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城镇化指标有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和城乡居住面积比等指标,但他选取的是1991--2009年的吉林省数据。而吴振明(2012)工业化指标体系有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等指标,他选取的是2009--2010年的西部统计年鉴数据。谢康等(2012)以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数、各省市网站总数、互联网普及率作为信息化的指标体系,但是他们收集的是2000--2009年的数据,而本文数据跨度为1978_2011年,很多数据缺失(尤其是信息化指标,电视、电话、网络等新事物出现较晚),本文参考了上述指标体系,并以数据的可得性为准,设计的“四化”指标体系见表1。

一】5一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

注: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二)“四化”指标的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不但能够解决多变量的信息重叠问题,而且由公因子特征值客观确定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避免了主观赋权的武断性,更为科学,所以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公因子个数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基础上,选了2个公因子。“四化”指标的方差贡献率见表2,综合评价模型见式(1)~(4),折线图见图1。其中ind、COU、agr、inf分别代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dind、deou、dagr、dinf分别代表它们的一阶差分。

表2“四化”的因子分析方差贡献率表(%)

ind=(3.5Ifactorll+0.44factorl2)/4COL=(3.29factor2l+0.54factorz2)/4agr=(3.81factor3l+0.16factor32)/4inf=(2.62factor4l+0.94factor42)/4

(1)(2)(3)(4)

图1显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大致相同,均是缓慢上升,其中工业化上升相对较快,农业现代化其次,城镇化最慢,而信息化波动幅度最大。但也是在缓慢波动上升。从总趋势来看,这四者之间可能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下面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

三、“四化”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向量自回归(VAR,Vector

Auto

Regression)主要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和分析随机扰动对

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它是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一16—

董梅生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2姗2咖

1湖

咖O姗

O咖

00

咖。.▲..:.、-:●:/_X-,

p’

…◆

1譬暑毒≤≥pP一≮嗍1蔓?銮》妊嚼严砌一一一姗焉

1湖

图1“四化”综合评价值的折线图

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组成

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高铁梅,2010)。VAR模型第一步也要进行平稳性检验。

(一)ADF检验

由于非平稳序列可能会产生虚假回归现象,所以利用EVIEWS7.2软件里的ADF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期是依据AIC准则自动选取,最大滞后期取8,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看,“四化”原始序列都不平稳,一阶差分序列都平稳,所以“四化”都是I(1)单整,因此对dind、dcou、dagr和dinf建立VAR模型。又因为是同阶单整,可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以探寻“四化”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3

ADF检验结果

(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view/lag

structure/laglensth

criteria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依据多数原则,最优滞后期应该选1

期(见表4)。所以,Johansen“迹”检验也取滞后l期,检验结果见表5。

一17一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

№Hyp00fCEmesiz(s)ed

EigenValue£篙。c谢裟舭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Johansen迹检验表明“四化”之间只存在一个长期协整关系,且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agr=0.535499cou+0.727400ind+O.576958inf

(5)

由式(5)可知,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每变动1%,分别带动农业现代化增长0.54%、0.73%和0.58%,因此从长期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最大,信息化其次,城镇化最小,这与实际情况符合。因为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不但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工业化还能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所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所起作用最大,这与刘易斯的观念也不谋而合(刘易斯,1989)。信息化是未来农业现代化方向和效率的体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关键手段,所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也较大。而城镇化只不过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它承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配套的教育、养老和医疗等配套措施,极易产生城市贫民窟,出现大城市病,陷入拉美等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所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最小。

(三)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笔者对“四化”的~阶差分序列进行根检验,在VAR—la{;structure--at

表6。

roots

table操作下,结果见

因为AR根模都在单位圆内,所以VAR模型是稳定的,此时做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是

有效的。

一18—

董梅生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1.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90%的置信度下,dcou方程表明,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原因。因为在我国无论是土地的城镇化还是人口的城镇化,都将挤占农业生产要素,若要在农业劳动力和农地都减少的情况下不出现食品价格畸高甚至是粮食安全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位劳动力及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效率,这必须依赖农业现代化,所以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原因。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原因,是因为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带来了科技创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信息化不是城镇化的原因,是因为我国信息化虽然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还未形成有效配置城镇要素禀赋和资源的能力,还未起到城镇化提升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三者的联合检验发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原因,即这“三化”的联合发展对城镇化有显著因果关系。

一19—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

dagr方程、dind方程和dinf方程说明,无论是单方程检验还是联合检验,农业现代化都不是由其

他“三化”引起,也即其他“三化”不是这“一化”的原因。这是因为虽然我国连续10年的1号文件都

锁定在“三农”问题上,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我国农业现代化长期落后于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从而它们都不是引起农业现代化的原因。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出现工业化,从而推动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这是历史一般规律。但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农业还未解决温饱的情况下,由政府主导实施了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方针,因此它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所以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都不是引起工业化的原因。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率低下,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载体的容纳能力有限,所以还未形成以高新技术变革为推力,以互联网、计算机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媒介,以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创新效率为目标的信息化社会,因此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格兰杰检验结果说明我国“四化”还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因此必须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下面构建VAR(1)模型进行具体分析。

2.VAR(1)模型。

dagr=O.245dagr(一1)+0.082dcou(一1)+0.153dind(一1)+0.023dinf(一1)+0.05(6)dcou=0.58dagr(一1)+0.46dcou(一1)-0.28dind(一1)-0.06dinf(一1)+0.016

(7)

dind=一0.006dagr(一1)+0.13dcou(一1)+0.72dind(一1)-0.004dinf(~1)+0.024(8)d;nf=0.49dagr(一1)+0.46dcou(一1)+0.31dind(一1)-0.184dinf(一1)-0.0043

(9)

从式(6)看,滞后一期的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系数为正,说明它们对农业现代化都是正的冲击,即能有效提升当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但是农业现代化对自身冲击力度最大(0.245),工业化其次(0.153),城镇化再次(0.082),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最小(0.023)。

式(7)表明,滞后一期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系数为正,能有效提升当期城镇化水平;而滞后一期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系数为负,拖累了当期城镇化水平,但这“四化”影响的系数和为0.7,所以滞后一期的“四化”总体上对当期城镇化是正影响。

式(8)显示,滞后一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与当期工业化正相关,但是滞后一期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与当期工业化负相关,而这“四化”影响的系数和为O.84,说明滞后一期的“四化”总体变动l%,

能提升当期工业化0.84%。

式(9)说明滞后一期的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信息化有拉动作用,而滞后一期的信息化拖累了当前信息化的发展,但系数和为1.076,说明滞后一期的“四化”协同发展能发挥放大器和提升

机的作用。

总之,滞后一期的“四化”协同发展均能有效提升当期“一化”水平,因此,十八大报告将“四化”同步发展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是有科学依据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在新时期的科学应用。

还应看到,滞后一期的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促进作用最大(0.58),其次是信息化(0.49),然后是自身(0.245),对工业化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一0.006),因此提高农业现代化能有效提升当期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虽然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有微弱的负向影响,但考虑到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普遍规律,因此这点负面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滞后一期的城镇化对“四化”均有拉动作用,这是因为城镇化可以释放消费和投资双重增长潜力,因此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有科学依据的,它确实能有效协调“四化”同步发展。滞后一期的工业化对城镇化有反向作用(一0.28),对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提升作用,其中对自身作用最大(O.72),其次是信息化(0.31),影响最小的是农业现代化(0.153)。滞一20—

董梅生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后一期信息化仅对农业现代化有促进作用(0.023),对城镇化、工业化和自身有抑制作用,且对自身

抑制力度最大(一0.184),对工业化抑制力度最小(-0.004)。

3.脉冲响应。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见图2~图5。

图2图3

图4图5

图2显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都是正的冲击,且自身冲击力度最大,工业化其次,然后是城镇化和信息化,最终冲击消失。图3表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是正的影响,不过城镇化影响快速衰减,农业现代化是在第2期达到最大后迅速减退,但信息化和工业化对城镇化是负影响,且工业化抑制力度大于信息化,最终影响也消失为零。图4说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有促进作用,且在前4期力度依次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影响为负,最终也稳定于零。从图5看,在第l期,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影响为正,而城镇化和工业化影响为负,但在第2期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信息化影响为正,信息化对自身影响为负,所以信息化影响的波动最大,但最终影响也稳定于零。

4.方差分解。基于上面的VAR(1)模型对3个内生变量进行方差分解。表8表明,自身对自身的解释力度最大,其中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依次解释了自身的95.383%、51.921%、65.41%和77.884%,所以“四化”协同发展还是要依靠自身内力推动。这也说明“四化”之中,无论哪个“短腿”,均会影响“四化”协同进程。目前,“四化”主要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相对落后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优先发展农业现代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针,才能推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另外,城镇化、工

业化和信息化依次解释了农业现代化的1.098%、3.128%和0.391%,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依次解释了城镇化的36.813%、9.024%和2.241%,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依次解释了工业化的

31.854%、2.642%和0.094%,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依次解释了信息化的8.234%、5.905%和7.977%。从这可以看出,除去自身影响外,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均比其他因素

一21—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

影响大,所以优先发展农业现代化,确实能有力带动其他“三化”的协同发展。而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依次解释了农业现代化的1.098%、3.128%和0.391%,所以去除内因,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最大,这时又该发展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发展又需城镇化拉动,城镇化又需依托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四化”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资本积累,支撑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保障,为信息技术转化提供技术载体。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高级延伸阶段。城镇化通过对人EI、资金、技术等要素不断聚集过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各种市场和平台,为信息化提供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吸纳空间,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信息化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手段,提高了工业产出规模和效率,引领城市向智能化、创新型城市过渡,提升了农业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大大丰富现代农业的内容。因此,必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使“四化”建设协调发展。

表8方差分解

VarianceDecompositionofDAGRS.E.DAGR

4吼n

,‘3

VarianceDecompositionofDCOU

DINFO

13l7

n仉mmm

78321

l2345678

m眦mn限阻m

S.E.DAGR

5389

9l5

DCOU

945673

6O686O互&1&&&

Z乞ZZZZ

DIND

DINFO

65967

DCOU0395

DINDO

nnm

222

mL

5,O78

nn

1LL

嘶∞昕盯昕叮町3∞粥%%眄眄嘶

m跚嘶的蛳蛳6

M醯9叭∞呕

乞王王土

驺趴∞呕n5,D

甜{享:∞剪如扣1晒∞钾舍:吣鸺∞舛卯撕撕龉弱殂拍吆昌軎眩,』,7

36.813

弘田钳观记观n眇勉馋砑盯昕4

51.921

踣n的船四眄6的於"巧M嬲3

0.07395.3831.0983.1280.391

0.089.024

2.241

VarianceDeCOmpositionofDINDS.E.DAGR

VarianceDecompositionofDINF

DINF00.009o.0550.0760.0860.091o.0930.094

123

DCOU0.0430.881.6282.0972.372.5212.601

DIND75.27673.42670.50668.28666.8866.07265.63565.41

S.E.DAGR0.2080.2210.2230.2240.224

1.3395.7997.2547.868.0948.185

DCOU4,0975.7065.8015.8685.8915.95。9045.905

DIND7,2648.0968,0137.9947.9847.9797.9787.977

DINF87.380.39878.93278.27878.03177.93577.89877.884

0.0660.0820.0910.0950.0970.0980.0990.099

24.68125.68527.81129.54230.66331.31631.6731.854

23456

5678

0.224

0.224

8.221

8.234

2.642

0.224

四、研究结论及it:Jr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首先构建Tm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对综合评价值构建VAR模型。协整检验发现,长期内,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正向关系,且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作用最大,信息化其次,城镇化最小。短期内,格兰杰检验发

现,只有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引起城镇化的原因,其他“三化”均不存在这种情况,说明我国“四化”还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VAR(1)模型显示,滞后一期的“四化”均能一22—

董梅生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有效提升当期“一化”水平,所以“四化”必须同步发展。脉冲函数显示,“四化”之间互相牵制,作用力度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冲击最终都消失为零。方差分解显示,“四化”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支撑,缺一不可,但是自身对自身的影响最大,所以“四化”建设还需依靠自身内力推动协同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化”建设主要是农业现代化的“短腿”问题,因此要优先发展农业现代化。首先,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用现代生产手段和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用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其次,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然后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针。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是工业反哺农业最佳时期,也是保证我国长治久安的基本举措。应坚持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农村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3.建设新型城镇化。变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为政府引导的城镇化,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要有效规范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的行为,彻底杜绝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行为,逐渐培养在土地和城市等规划约束下、政府监督下的自愿土地交易行为,扩展土地自愿交易空间和市场,地方政府只需做好相关服务即可。

4.全面推动信息化社会建设。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在我国出口乏力、投资增长有限和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拥有创新性、高效性、革命性和强渗透性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度也日益增强。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社会全面建设,对逐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建设新型城镇化也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要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M.塞尔昆.发展的格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k

J.巴顿.城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

3.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程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微观基础理论研究.改革与战略,2009(5):56~58

5.崔凯,冯献.建国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探析.广东农业科学,2013

(16):201—206

6.高铁梅主编.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学家,2004(3):121~123

8.黄华波.城乡统筹就业与利益关系调整——从威海、常熟个案看城乡统筹就业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01(9):20~24

9.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地理科学,2012(5):591~595

o.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理论学刊,2013(5):35~39

11.李金忠.城乡统筹视角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6):34~3612.李禄俊.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户籍制度改革新探.求实,2012(S2):142—144

13.马敏娜,李国荣,罗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关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税务与经济,2013(4):102~10814.马远,龚新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开发研究,2010(5):88—9l

15.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6.毛智勇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基于中部地区“四化”发展的分析.农业考古,2013(4):

314—318

17.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

(11):10~17

~23—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

18.任迎伟,胡国乎.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8):65~75

19.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城市问题,201l(9):21—25

20.王锡桐.城乡统筹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04(1):4l一43

21.王晓东.城乡统筹下我国社会保障财政体制的改革.宏观经济管理,2012(1):56~58

22.王元璋,盛喜真.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障碍及变迁路径.当代经济研究,2003(8):14一16

23.吴伟萍.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推进的路径选择.南方经济,2003(6):69—72

24.吴振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统计信息论坛,2012(7):101~10525.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12(5):79—85

26.谢康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经济研究。2012(1):4~30

27.易明,李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1(9):80—86

28.于秀丽.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04(4):47~50

29.俞立平等.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中国软科学,2009(1):34—40

30.张轶龙,崔强.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评价研究.科研管理,2013(4):43~49

31.周建群.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3(2):110~115

32.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上海经济研究,2002(12):5—7

33.周润书,程守红.功能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的思考——以东莞市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3(5):

56~6l

34.杨鹏,朱琰洁,许欣,马恒运,王济民.中国实现“四化同步”的挑战:目标VS制度.农业经济问题,2013(11):87—9635.李丽纯.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农业经济问题,2013(12):7~144

36.孙文基.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财政支持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3(9):29—33

37.黄庆华,姜松,吴卫红,张卫国.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选择对重庆的启示——来自美日法三国的经验比较.农业经济

问题,2013(4):102—109

38.王力.新疆兵团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分析与模式选择——对农垦系统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思考.农业技术经济,2013

(4):93~101

39.李杰,张光宏.农村土地制度与城镇化进程:制度变迁下的历史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3(2):104~111

40.王鹏飞,彭虎锋.城镇化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路径及区域性差异分析——基于协整的面板模型.农业技术经济,2013

(10):73—79

41.李晔,秦梦,王娜.城镇化进程评价及省际比较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3(10).80~84

责任编辑段艳一24—

万方数据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董梅生, 杨德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南京 210093农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4(4)

1.H.钱纳里;M.塞尔昆 发展的格局 1989

2.K.J.巴顿 城市经济学 1986

3.阿瑟;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 1989

4.程灏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微观基础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09(05)

5.崔凯;冯献 建国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探析[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2013(16)

6.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 2010

7.龚勤林 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期刊论文]-经济学家 2004(03)

8.黄华波 城乡统筹就业与利益关系调整--从威海、常熟个案看城乡统筹就业改革[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 2001(09)

9.姜会明;王振华 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12(05)

10.蓝庆新;彭一然 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期刊论文]-理论学刊 2013(05)

11.李金忠 城乡统筹视角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06)

12.李禄俊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户籍制度改革新探 2012(z2)

13.马敏娜;李国荣;罗胜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关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2013(04)

14.马远;龚新蜀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 2010(05)

15.迈克尔.P.托达罗 经济发展 1999

16.毛智勇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基于中部地区

17.钱丽;陈忠卫;肖仁桥 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 2012(11)

18.任迎伟;胡国平 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8(08)

19.王贝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11(09)

20.王锡桐 城乡统筹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期刊论文]-经济体制改革 2004(01)

21.王晓东 城乡统筹下我国社会保障财政体制的改革 2012(01)

22.王元璋;盛喜真 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障碍及变迁路径[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研究 2003(08)

23.吴伟萍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推进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南方经济 2003(06)

24.吴振明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 2012(07)

25.夏春萍;刘文清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 2012(05)

26.谢康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12(01)

27.易明;李奎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研究 2011(09)

28.于秀丽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期刊论文]-甘肃社会科学 2004(04)

29.俞立平 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 2009(01)

30.张轶龙;崔强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科研管理 2013(04)

31.周建群 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32.周振华 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2(12)

33.周润书;程守红 功能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的思考--以东莞市为例 2013(05)

34.杨鹏;朱琰洁;许欣;马恒运 王济民 中国实现

35.李丽纯 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 2013(12)

36.孙文基 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财政支持的思考[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 2013(09)

37.黄庆华;姜松;吴卫红;张卫国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选择对重庆的启示--来自美日法三国的经验比较 2013(04)

38.王力 新疆兵团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分析与模式选择--对农垦系统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思考 2013(04)

39.李杰;张光宏 农村土地制度与城镇化进程:制度变迁下的历史分析[期刊论文]-农业技术经济 2013(02)

40.王鹏飞;彭虎锋 城镇化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路径及区域性差异分析--基于协整的面板模型 2013(10)

41.李晔;秦梦;王娜 城镇化进程评价及省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农业技术经济 2013(10)

引用本文格式:董梅生.杨德才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期刊论文]-农业技术经济2014(4)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董梅生杨德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内容提要由于中国首次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研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本…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董梅生杨德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内容提要由于中国首次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研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本…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董梅生杨德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内容提要由于中国首次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研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本…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02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7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