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3 18:20

  本文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章正文

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

发布日期:2013/05/24 点击数: 作者:王金水 来源:3229 【选择字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突发事件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国内问题转化为国际问题。同时,某些国际问题也会衍变为国内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风险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只有深入剖析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转变治理结构,才能构建有效的政治稳定机制,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
  目前我国政府运行以及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大量滋生和蔓延的网络参与导致的危机事件说明,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构成了挑战,需要依据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治理范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结合网络政治参与催生网络危机的独特规律及其对我国转型时期政府治理的影响,基于公共危机治理的视角,需要从理论层面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功能及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从实践层面探索目前体制环境下治理网络危机的政治稳定机制。
  政治参与是指政治主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与价值追求,按照政治系统固有或认可的程序及规范,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参与选择相关政治领导、影响政治决策和监督政治行为的政治运行过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体系的生存方式和运行规则。而网络政治参与则是公民以网络为途径和工具介入政治生活领域,参与议决公共事务、制定公共政策、监督政府运行,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生存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
  在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方面,塞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 Samuel)曾经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文中论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否取决于政治制度化程度与公民政治参与进程之间的比率。他指出,,如果在政治制度化程度较低的背景下,盲目或者过多地启动公民政治参与的进程,可能会危及正常的社会秩序,导致政治动荡,不利于社会政治的持续和有序发展。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信息的传递呈现去中心化和多元化,传统政府对信息发布和控制的权力逐渐弱化,面临信息难以控制的尴尬处境。
  网络治理范式的探讨与展望。互联网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政治观与政治参与模式,网络参与也改变着政府的公共决策行为,其蕴涵的风险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稳定。所以,网络治理需要治理主体果断决策,对于网络危机掌控适度,将网络突发事件转变为政治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探索及时有效的政治稳定机制。
  (一)机制整合
  机制整合就是要做到在网络治理过程中政治稳定机制能够覆盖相关职能部门,对可能遇到的网络风险进行分级、分类,再分阶段有步骤地针对不同种类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将应急管理纳入常态管理之中。
  1.网络预警机制的构建
  网络预警机制就是要建立系统的关于网络突发事件诱因的监测、评估、预控、自动应对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和制度,并且进行动态跟踪评估,以及时发现和预判网络危机的诱发因素,并据此及时调整具体的应对决策行为,增强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预判、分析能力,以确保互联网系统处于有序的安全运行状态。
  2.分级响应机制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响应机制是网络危机管理中重要的环节。网络危机事件中的分级响应机制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方面以网络危机事件的规模范围和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就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或得到预警后,根据突发事件相应的分级标准,以事发地危机管理主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为基础,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应急联动机制的完善
  网络应急联动机制就是通过日常的网络预警进行风险分析,同时对网络危机决策的可行性、应急人员队伍的配备、应急资源的储备配置、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布局和应急技术系统的稳定性等问题,采用数据包网络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和验证,从而使得以上与网络危机应对的相关因素能够在接到危机预警信号后自发联动,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网络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技术互补,以有效应对网络危机的发生。
  4.应急决策机制的流程分析
  应急决策是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在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已经全面爆发或者即将爆发的情况下,决策主体为了及时应对,往往省去常规决策中的某些环节和机制,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决策信息,以尽快的速度进行判断、做出决策。应急决策是一种在巨大的压力环境和有限的决策条件下完成的特殊决策过程。例如“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就作出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判断,及时准确的定性有利于接下来的反恐应急决策。所以,应急决策机制是根据危机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多阶段不确定性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整合,通过及时准确的决策部署和快速决策程序来完善决策方案,以达到预期的决策效果。
  (二)多元治理
  多元治理意味着在应对网络风险时需要从单一国家政府层面走向国家与社会和公民个体的合作共治。构建政治稳定机制不仅仅是政府的任务,亦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资源、技术和机制的有效整合。
  1.政府监督引导网络参与的议程设置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涉及网民个体、政府和网络媒体三大主体。其中的网民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主动传播者,改变了其在传统议程设置模式中的被动从属地位。而且网民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和差异性,每当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互联网上高密度聚集的网民会表现出无意识、条件反射式的模仿行为,出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所以,为了有效控制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主导网络主流舆论,引导网民和媒体从容应对网络危机,政府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管和引导职能。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尤其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网络管理。政府需要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
  2.国家与社会和公民个体的合作共治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民众参与意识的增强,以韦伯科层制理论为核心的传统公共管理范式面对现代社会的治理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政府管理的理论范式已经出现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再到治理的变革。唐纳德·凯特尔在《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一文中指出,在网络化公共行政背景下,由于公共管理界域的多维性、相对性与权衡取舍标准的差异性,必须抛弃传统的界域管理理念,政府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随着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式微,公共管理理论逐渐倍受理论与实践界的青睐。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管理主体的广泛性、多元化,管理主体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公共管理的职能。因此,随着行政管理拓展为公共管理,管理主体由政府一元转变为多元。而伴随治理理论的兴起,罗森塔尔将公共危机的管理理念从“应对”衍进到“管理”。“应对”是一种应急管理、临时措施,而“管理”则是一种相对长期的制度化行为。由公共管理到治理的衍变,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为了有效控制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导网民和媒体从容应对网络危机,需要国家和社会及公民个体的合作共治。
  3.资源、技术和机制的有效整合
  政治稳定机制的构建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实现资源、技术和机制的有效整合。网络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网络治理中需要开发建设中枢应急信息系统,收集各种相关的网络风险信息资源,提供给网络治理主体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这成为网络危机管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该文发表于《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网页纠错】 【】 【】 【】


  本文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03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c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