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6-12-15 22:41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12-8-18 8:25:59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深入和迅猛地发展,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改变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进行监测和定位的呼吁不断加强。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都深入开展了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通过信息化综合指数的统计监测和国际比较,以利于各国在了解本国与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比较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国信息化发展的相对实力,科学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国际社会对信息化统计评价和监测有着强烈的需求,此项综合指数的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意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方向。
    200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监测全国及各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
    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追踪、了解和综合反映中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本研究组在国家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综合性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基础上,优化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方法,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
    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将用于“十一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信息化发展指数称为信息化发展指数(I),而将优化后用于“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信息化发展指数称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本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希望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研究成果能日臻完善。
    二、信息化发展指数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换言之,信息是事物生存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表述。信息的核心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和能动过程”。
    信息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1)客观性和真实性;(2)时效性;(3)无限性;(4)可替代性;(5)共享性;(6)传递性。此外,信息还具有扩散性、滞后性、不完全性、可开发性、储存性等。
    (二)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是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定义,信息技术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加工、保护、传输交流、处理、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等而采用的系统与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其开发。
    信息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知识密集性。一项信息技术从创新到成熟,从开发阶段到应用推广阶段,是大量知识技术投资的结果,高度凝聚了研究开发人员的智力和心血。同时,信息技术在使用推广方面更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作基础。
    2.高度的带动性与增值性。信息技术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本身和其它行业的产出。美国商务部在《数字经济:2002》报告中指出,经过对1989-1995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研究发现,较多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业比较少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高出2.26个百分点,到了1995-2000年这一差距增大到2.49个百分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证明了信息技术的带动性与增值性。
    3.高额的投入、极强的时效性和巨大的风险性。信息技术领域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建设投资特别是初始投资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然而每项信息技术从设计开发到研制成功,再到投入使用及最终落伍淘汰,不仅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且还有可能刚研制出来便不再是主流技术,根本没机会投入使用。因此,伴随着每项信息技术的高额投入和极强时效,它的开发推广过程存在着巨大风险性,为其成功带来了极高的增值性。
    从根本上看,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电信和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3个关键领域中所出现的科技进展的集成产物。依托信息技术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打破传统的国界限制,使世界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什么工作能够摆脱信息技术的影响。
    (三)信息化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框架的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或知识性空间转移的过程。它表现为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造、改组或重新定向,,通过提高产品与经济活动中信息与知识的含量,推动全社会达到更高级、更有组织、更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代表联合国出版的《知识社会》一书中对信息化的定义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进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
    第一届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在《信息化规划》中提出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为: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应对策略分析   下一篇: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14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