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宿南矿区7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7:04

  本文关键词:宿南矿区7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宿南矿区数井田开采深度已达到800m,深部仍处于勘探阶段。7煤层是宿南矿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矿井生产资料和深部勘探资料表明,目前已开采的7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影响煤矿采掘工程的布置与采掘方式的选择。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作用因素对该区的煤炭资源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矿区内煤层厚度变化特征与后生与原生变化的地质因素特征,定性分析地质因素对7煤层厚度的控制作用,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对7煤层厚度影响的主控因素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宿南矿区内7煤层厚度在平面上呈厚-薄-厚的三个北东南西向弧形煤厚条带,分别编号为Ⅰ、Ⅱ、Ⅲ。区内不同部位的煤层厚度变化趋势互异。Ⅰ带细分为三个北西-南东向的次级异常带,呈两个大于1m的次级增厚带夹一小于1m的次级增厚带。Ⅲ带东南段正异常区有五个岛状圈闭,岛状圈闭中心最大的异常值达到8m。Ⅱ带内煤层厚度整体较低,发育三个无煤带。2.在宿南褶皱与层滑构造的双重作用下,宿南矿区内7煤层发生塑性流变。区内7煤层厚度经后期地质构造作用形成与宿南向斜轴向及西寺坡逆断层走向一致的三个煤厚条带。次级褶皱以及中小型切层断层改变Ⅰ与Ⅲ带内煤层局部的厚度的变化。层滑构造以不同的作用形式改变7煤层小范围的厚度。Ⅱ带内7煤层经河流冲刷整体厚度较低,甚至出现无煤带。3.矿区内7煤层厚度控制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下石盒子地层厚度顶板碎屑岩粒度。表明聚煤作用下形成的7煤层经后期地质构造作用改造形成北西-南东向的煤厚条带,河流冲刷作用使得矿区内局部煤层厚度减薄。
【关键词】:宿南矿区 7煤层 煤厚变化特征 河流冲刷 地质构造 控制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7
  • 1 绪论17-23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7-18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8-21
  • 1.2.1 研究现状18-20
  • 1.2.2 存在问题20
  • 1.2.3 取得主要成果20-21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1-22
  • 1.3.1 研究内容21
  • 1.3.2 研究方法21-22
  • 1.4 技术路线22-23
  • 2 研究区概况23-27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23-24
  • 2.1.1 含煤地层特征23
  • 2.1.2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23-24
  • 2.1.3 研究区岩浆活动情况24
  • 2.2 研究区煤炭资源开发现状24-27
  • 3 7煤层主要特征研究27-37
  • 3.1 基于趋势面分析的煤层厚度变化特征研究27-31
  • 3.1.1 趋势面分析步骤28-29
  • 3.1.2 基于趋势面分析的煤层厚度变化特征总结29-31
  • 3.2 矿区7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31-33
  • 3.3 7煤层煤体结构特征33-35
  • 3.4 矿区7煤层煤质特征35-37
  • 4 7煤层厚度后生变化的地质因素控制分析37-53
  • 4.1 地质构造发育一般特征37-38
  • 4.2 矿区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定量分析38-43
  • 4.2.1 断裂构造发育特征单因素分析39-40
  • 4.2.2 褶皱发育特征单因素分析40-41
  • 4.2.3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综合评价41-43
  • 4.3 矿区层滑构造的发育特征43-44
  • 4.3.1 层滑构造形成条件43
  • 4.3.2 矿区内层滑构造类型43-44
  • 4.4 影响煤层厚度整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44-53
  • 4.4.1 矿区后期地质构造对煤层总厚度变化的影响分析44-46
  • 4.4.2 矿区地质构造对煤层局部厚度变化的影响分析46-51
  • 4.4.3 岩浆活动对煤层的影响51-53
  • 5 原生煤层厚度变化与影响分析53-65
  • 5.1 含煤层段聚煤作用与7煤层厚度变化差异分析53-61
  • 5.1.1 含煤层段岩相古地理53-58
  • 5.1.2 含煤层段的古环境特征58-60
  • 5.1.3 含煤层段内煤层厚度发育特征与7煤层厚度的差异性分析60-61
  • 5.2 河流冲刷对区内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分析61-65
  • 5.2.1 矿区内煤层冲刷带的分布特征61-63
  • 5.2.2 河流冲刷对煤层原生厚度变化的影响63-65
  • 6 影响7煤层厚度主要地质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65-69
  • 6.1 灰色关联分析煤层厚度影响因素的主次65-69
  • 6.1.1 灰色关联度分析步骤65-66
  • 6.1.2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66-69
  • 7 结论69-71
  • 7.1 主要结论69
  • 7.2 存在问题与不足69-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7
  • 作者简介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学年;;李嘴孜矿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2 杨锐,刘祖发;焦作九里山矿二_1煤层厚度变化及其对生产的影响[J];河南地质;2000年01期

3 王书华;浅析首山一井二_1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1期

4 赵厚崇;王明涛;;兴安矿煤层厚度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及处理方法[J];煤炭技术;2009年08期

5 刘忆方;;安徽亳州板集煤矿煤层厚度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12期

6 吴立君;王毓峰;;大丰区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08期

7 刘东平;;陈家山煤矿4~(-2)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分析[J];陕西煤炭;2012年02期

8 王辉;康高峰;仙麦龙;王少飞;潘春娟;马君龙;范玉海;张少斌;;陕西澄合矿区中深部4号煤层厚度变化原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年05期

9 李惠杰;张衍辉;陈良立;张云中;;煤层厚度变化原因分析与勘查工程线距的选择[J];中州煤炭;2007年04期

10 杨长保;;马鸣寺详查区二_1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J];中州煤炭;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安秀煜;丁天瑞;王英;王君;杜飞虎;;王村煤矿5号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2 李学付;;试析五沟矿层间滑动对10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3 雷云涛;;王石凹矿5~#煤层厚度变化及夹矸产状分布规律[A];陕晋冀煤炭学会地质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段守军;宁超;;暴雨山井田二_1煤层厚度变化原因分析[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贵;韩锋;;板集井田煤层厚度变化原因浅析[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和武;宿南矿区7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郭鹏程;邢台矿区南部构造及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娜;澄合矿区煤系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宿南矿区7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8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