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咸阳黄土动力特性及其损伤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23:07

  本文关键词:咸阳黄土动力特性及其损伤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黄土是在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特殊土体,主要分布在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该区为地震活动多发带且地震烈度较高,历史上的地震诱发地质问题如滑坡与崩塌、震陷变形与液化、地裂缝、地基和基础的沉陷变形等众多灾害给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重大损失。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大型工程越来越多,对黄土动力特性研究的必要性更为显著。黄土动力特性问题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多从含水率、密度、加荷频率及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等因素对黄土动力特性的影响做了一系列研究,而针对不同类型荷载下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强度损伤规律涉及较少。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典型黄土在不同类型动荷作用下微观结构及强度演化规律研究”为依托,在测试试样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对取自咸阳地区的黄土试样分别进行正弦波、方波的分级加载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围压、固结比、荷载类型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然后通过FLAC3D模拟动荷载过程中试样应力分布区和塑性区的演变,并与试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了动荷载过程中咸阳黄土的破坏变形机理;最后通过线性累积损伤变量理论分析了正弦波、方波荷载作用下动弹模量随累积损伤变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正弦波荷载和方波荷载作用下的咸阳黄土动本构曲线都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可用Hardin-Drnevich的双曲线模型来描述。固结比、围压、动荷载类型都对咸阳黄土的动力特性具有相应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型相对受拉的区域、剪应力分布区主要在模型的中下部,从而解释了试验中试样中下部破坏较为严重的原因。由应力云图和塑性区分布图发现随振次增加,剪应力和拉应力的累积作用导致试样中下部失去动强度而发生破坏。与正弦波荷载相比,方波荷载作用下的模型中下部受剪应力和相对的拉应力作用的效果更明显,更易达到破坏的状态。在动荷载作用下,咸阳黄土动弹模量随试样的损伤累积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定值,损伤累积量与动弹模量呈近似的幂函数的关系。相对方波荷载,正弦波荷载作用下的动弹模量在损伤度较小时可趋于定值。累积损伤变量相同时,随固结压力的增大,对应的动弹模量相应增大;对于固结应力状态相同的试样,正弦波荷载作用下的动弹模量大于方波作用下的动弹模量。
【关键词】:咸阳黄土 动力特性 FLAC~(3D) 损伤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1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4
  • 1.2 研究现状14-18
  • 1.2.1 黄土动力特性研究现状14-16
  • 1.2.2 动力数值模拟研究现状16-17
  • 1.2.3 动强度损伤研究现状17-18
  • 1.3 存在的问题18-19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咸阳黄土在不同类型荷载下的动力特性研究21-47
  • 2.1 试样的基本性质指标21-24
  • 2.1.1 试验土样来源21-22
  • 2.1.2 试验土样的物质成分22-23
  • 2.1.3 试验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质23-24
  • 2.2 试验加荷方案24-27
  • 2.2.1 试验仪器介绍及试样制备24-25
  • 2.2.2 加荷方案的确定25-27
  • 2.3 试样动力特性分析27-45
  • 2.3.1 试样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分析27-34
  • 2.3.2 试样动弹性模量分析34-37
  • 2.3.3 试样阻尼比分析37-42
  • 2.3.4 试样动强度特征分析42-45
  • 2.4 本章小结45-47
  • 第三章 咸阳黄土在不同类型动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47-54
  • 3.1 引言47-49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49-50
  • 3.2.1 几何模型49
  • 3.2.2 动力计算本构模型49-50
  • 3.2.3 施加边界条件50
  • 3.3 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50-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咸阳黄土在动荷载作用下强度损伤规律研究54-62
  • 4.1 引言54
  • 4.2 动力损伤的定义54-56
  • 4.3 动力损伤的计算56
  • 4.4 动模量随损伤的变化56-60
  • 4.5 本章小结60-6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2-65
  • 5.1 结论62-63
  • 5.2 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71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71-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德介,周先雁,朱之基;一种桥梁结构动力特性修改逆问题求解方法[J];工程力学;1994年01期

2 尹泽勇,欧圆霞,李彦,罗素理,梅庆;变化轴力对转子动力特性的影响[J];固体力学学报;1994年01期

3 李桂华,许士斌,吴晓媛,时战,,白水源;大型桥梁动力特性检测方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4 陈长万;;基于动力特性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8期

5 宝志雯;陈志鹏;;从建筑物的脉动响应确定其动力特性[J];深圳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6 张德文;;扩阶模型之动力特性的快速分析技术[J];应用力学学报;1990年03期

7 易坤涛;杨奰昕;马婷婷;曹曙阳;;中塔刚度对三塔缆索承重桥动力特性影响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19期

8 张志平;王杰;马利亚;;基于动力特性和神经网络的桥梁结构损伤诊断[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5期

9 王宏伟;陈啸;张慧乐;刘斌;鄢磊;张继松;;加荷频率对土体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04期

10 吴章珠,黎元亨,周文涛;深圳金融中心大厦的动力特性[J];华南地震;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德介;周先雁;朱之基;;一种桥梁结构动力特性修改逆问题求解方法[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2 施养杭;;料石结构房屋动力特性的分析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3 安东亚;李承铭;;地震中结构损伤后动力特性分析方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考重;王莉;李安起;王巍巍;;底部两层框架砖房动力特性实测[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5 高铭霖;夏樟华;宗周红;;五跨钢筋混凝土连拱桥的动力特性[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6 王莉;赵考重;张建阳;;动力特性测试在建筑物检测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7 朱怀亮;梁思辉;罗仁安;;多重连接加固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检测与识别[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8 陈兴冲;朱东生;贾军政;马国刚;刘涛;;雁盐黄河大桥动力特性及抗震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9 张国莲;魏德敏;;太原理工大学科学楼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10 潘维霖;;浅析基于动力特性和神经网络的桥梁结构损伤检测[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长军;大跨索桁桥初步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善恩;果园通用底盘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吴治兴;北部湾地区吹沙型填海地块软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王力波;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施工阶段力学性能和温度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贺志刚;RC结构构件在地震损伤过程中动力特性变化规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5 殷文添;旋转运动对绕扑翼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符锐;咸阳黄土动力特性及其损伤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涂静;基于特征系统实现算法的桥梁结构动力特性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游云川;大跨度斜拉桥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王爱国;大跨度斜拉桥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律文田;静动荷载作用下铁路桥梁桩基的动力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咸阳黄土动力特性及其损伤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1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c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