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西探区须家河组储层构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0:19

  本文关键词:川西探区须家河组储层构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气藏探勘关注的重点层位,须家河气藏的勘探开发由来已久,也已经取得了较多的认识成果。然而,因川西坳陷地区的致密砂岩储层的致密化成因十分复杂,导致须家河天然气藏建产难,储量升级难,其富集规律尚十分不明确,气藏类型多样且特征各异,成藏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并不清楚。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研究初步显示,不同岩相构型对天然气藏具有差异性的控制作用,因此本论文开展了川西须家河组岩相构型研究,对明确川西探区须家河组探勘方向,实现其探勘上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露头→井下→平面→域(时间与空间域)的研究思路。利用野外露头沉积学方法划分不同岩相构型类型,详细分析不同岩相构型的特点,确定和统计各类构型的表征参数,主要包括:砂体形态、规模、方向、叠置样式、砂地比、单砂体厚度、隔夹层厚度及分布等的差异性;综合运用钻井岩心、岩屑、测井与地震资料,结合岩石相组合,岩性剖面,沉积相特征展井下岩相构型的识别与划分,从井下一维剖面岩相构型划分的模式标准和参数体系出发,对比岩相构型的连井剖面,分析岩相构型构成与时空演化特征。另外,开展已知典型气藏的分析研究,对不同构型有目的地采集野外样品,为研究优质储层特征及预测提供基础,明确已有产气层段与岩相构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岩相构型与储层性质的匹配关系,确立岩相构型控制下优质储层的概念模型。通过野外岩相构型研究,总结出了须家河组五段共17种野外岩相构型样式,综合野外露头和井下研究总结出的6个岩相构型模式,分别是A:厚泥岩夹薄-中厚层砂岩互层,B:厚泥岩夹薄-中-厚层砂岩及煤层,C:厚泥岩里夹中-厚层砂岩,D:厚砂岩与砂砾岩相,E:厚层河道砂岩叠置,F:厚层泥岩相。以此为基础,以地震为约束建立探区连井岩相构型对比格架。在此基础上依据井下岩相构型结果,确定17个重要砂组的岩相构型的平面分布范围和特征。工区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层位段分布不同的岩相构型。结合生产特征分析发现,每个层位段的高中低产井都受不同的岩相构型控制,基本上能找出一些可循的规律,高产井是受E、C岩相构型控制,E构型模式也分属于储层分类评价中的一类好储层当中。而中低产井,以及储层评价分类中的Ⅱ、Ⅲ类储层与岩相构型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Ⅱ、Ⅲ类储层和中低产储层中的构型模式多样,E、D、C、B、A五种构型模式均有,中产井有单一受E模式或C模式控制的,也有受E+C+D组合模式控制的,受组合模式控制的层位基本上都是须四段。低产气井均受C+E、A+C+D+E、B组合模式控制。
【关键词】:川西探区 须家河组 岩相构型 构型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11-13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3
  • 1.5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13-14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4-19
  • 2.1 工区地理位置14
  • 2.2 构造特征14-16
  • 2.3 地层序列16-17
  • 2.4 沉积特征17-18
  • 2.5 储层特征18-19
  • 第3章 野外露头岩相构型分析19-45
  • 3.1 野外露头岩相构型特征19-40
  • 3.2 野外露头岩相构型模式40-45
  • 第4章 井下岩相构型模式研究45-95
  • 4.1 井下岩相构型模式45-48
  • 4.2 单井岩相构型划分48-78
  • 4.3 岩相构型剖面分析78-86
  • 4.4 岩相构型的平面分布特征86-95
  • 第5章 储层岩相构型模式的演化及预测95-108
  • 5.1 岩相构型模式演化特征95-96
  • 5.2 不同岩相构型模式下的储层预测分析96-108
  • 第6章 结论108-110
  • 致谢110-111
  • 参考文献111-115
  • 个人简介115-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爱俊;滕彬彬;邓文秀;;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6期

2 陈欢庆;赵应成;舒治睿;孙作兴;;储层构型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2013年05期

3 王新水;肖跃辉;李燕涛;;储层构型综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S1期

4 吴胜和;翟瑞;李宇鹏;;地下储层构型表征: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2012年02期

5 吴胜和;纪友亮;岳大力;印森林;;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探讨[J];高校地质学报;2013年01期

6 吴胜和;岳大力;刘建民;束青林;范峥;李宇鹏;;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S1期

7 席海波;陈袁;王强;李鑫;朱一鸣;李W

本文编号:375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5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