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兴县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

发布时间:2017-05-26 09:16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兴县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兴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晋西挠褶带北中部。区内中-新生界地层发育,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新生界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根据研究区出露中生界地层的岩石组合、地层结构、古生物特征及与周边区域地层对比,经系统的路线地质调查及剖面研究,结合前人的划分方案,判识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二马营组(一至二段)、延长组(一至二段)四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和四个非正式岩性段,并分析了各组段的岩层特征、基本层序和横向变化特征。利用前人研究的古生物化石资料以及年代地层划分方案,将区内三叠系生物地层单位判识出4个古植物带、2个古脊椎动物群化石带、1个叶肢介组合;年代地层单位分为三叠系下统、中统。新生界地层按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沉积序列、成因类型将划分为中新世河湖相沉积序列、中新世-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土状堆积序列、晚更新世-全新世河流阶地堆积序列。并进一步自下而上划分为八个组级单位,分别为新近系的芦子沟组、保德组、静乐组,第四系离石组、马兰组、峙峪组、选仁组、沱阳组,其中,芦子沟组为本次研究新划分出的地层。通过分析各组段的岩层特征和横向变化特征,结合前人相关古生物资料,对区内的生物种群在新生界各岩石地层单位的特征进行研究,对其分布状况作了简要分析。地质构造研究主要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及构造剖面测制进行,确定了研究区内中东部发育两条褶皱变形带:一为研究区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与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的褶皱带;二为研究区中东部三叠系下统和中统界线附近的褶皱带。断层在研究区内不发育,仅在研究区东北角发育有2条断层。新生代喜玛拉雅期构造主要呈现出夷平面和河流阶地两种性质的特征。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早中生代印支运动阶段、侏罗纪-白垩纪板内造山带形成期、新生代盆地与黄土高原形成期。早中生代印支运动阶段表现为早三叠世辫状河心滩-曲流河泛滥盆地沉积和中三叠世早期辫状河心滩—曲流河泛滥盆地河湖相沉积。到中三叠世晚期,内陆拗陷盆地进一步沉降,逐渐转变为内陆湖泊沉积,形成中三叠世晚期河湖相-湖泊相沉积。侏罗纪-白垩纪板内造山带形成时期,侏罗纪时期华北地区发生隆起,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地壳活动进入强烈阶段,包括本区在内的鄂尔多斯盆地总体抬升,西缘属于强烈的构造带变形地区,造成了上侏罗统地层发生大面积缺失。晚侏罗世末期-晚白垩世,华北板块在ne-sw向水平挤压作用下,使板块边缘形成-系列呈nw-nww向展布的逆冲构造和背、向斜构造。区内整体构成隆起剥蚀区,导致本区缺失白垩纪沉积物。新生代盆地与黄土高原形成时期,研究区的构造运动总体是在伸展构造体制下,形成了以继承性断裂和地壳间歇性抬升为主导作用的运动形式,造就了研究区山体整体抬升遭受严重剥蚀,山体之间盆地丘陵区接受大量的沉积,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山麓冲洪积体系,形成一系列的夷平面、黄土丘陵、河流阶地、冲洪积扇等构造地貌单元。
【关键词】:地层划分 构造变形特征 构造沉积演化 兴县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35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现状11-12
  • 1.2.2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研究现状12-13
  • 1.2.3 研究区地质研究历史13-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7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技术路线15
  • 1.3.3 完成工作量15-17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17-21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概况17-18
  • 2.2 区域地质背景18
  • 2.3 区域地层概况18-21
  • 2.3.1 下古生界19-20
  • 2.3.2 上古生界20
  • 2.3.3 中生界20
  • 2.3.4 新生界20-21
  • 第三章 研究区中-新生界地层划分21-49
  • 3.1 地层划分依据与标准21
  • 3.2 研究区中生界地层划分21-37
  • 3.2.1 地层岩性特征21-31
  • 3.2.2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划分31-34
  • 3.2.3 岩石特征34-36
  • 3.2.4 中生代地层多重划分对比36
  • 3.2.5 小结36-37
  • 3.3 研究区新生界地层划分37-49
  • 3.3.1 中新世河湖相沉积序列37-38
  • 3.3.2 中新世-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土状堆积序列38-42
  • 3.3.3 晚更新世-全新世河流阶地堆积序列42-46
  • 3.3.4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划分46-48
  • 3.3.5 小结48-49
  • 第四章 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变形特征49-57
  • 4.1 褶皱50-53
  • 4.1.1 窑坪-贺家圪台褶皱带51-52
  • 4.1.2 任家塔-杨家坡褶皱带52-53
  • 4.2 断裂53-55
  • 4.3 新构造运动55-56
  • 4.3.1 夷平面55
  • 4.3.2 河流阶地55-56
  • 4.4 小结56-57
  • 第五章 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57-65
  • 5.1 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划分57-58
  • 5.1.1 印支构造期57
  • 5.1.2 燕山构造期57
  • 5.1.3 喜马拉雅构造期57-58
  • 5.2 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58-65
  • 5.2.1 早中生代印支运动阶段(257~205 Ma)58-59
  • 5.2.2 侏罗纪-白垩纪板内造山带形成期(205~65 Ma)59-60
  • 5.2.3 新生代盆地与黄土高原形成期(65Ma~至今)60-65
  • 第六章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雁;柳成志;祝秀华;高金琦;赵全军;;杏南地区PⅠ组沉积演化及其砂体控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师长兴;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演化与形成机理研究[J];地理研究;1989年01期

3 苏广庆,罗又郎,邱传珠,唐志礼,王天行,陈绍谋,蔡慧梅,涂霞;南海东北部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模式的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7年03期

4 朱洪发,秦德余,陈跃,王恕一,王根华;苏浙皖交界二叠系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J];石油实验地质;1993年03期

5 胡斌;尚永国;牛永斌;宋慧波;刘顺喜;张璐;;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年02期

6 杨怀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14年03期

7 罗顺社;霍勇;罗军梅;吕奇奇;尚飞;淡卫东;庞锦莲;;靖边潜台南部中奥陶统马五1~4亚段沉积演化特征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年04期

8 韩雷;;北乌斯丘尔特盆地构造及沉积演化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8期

9 杜志锋;;沙1井沉积相和沉积演化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4期

10 陈宪保;韩信;;方正断陷三维区沉积演化特征[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杰;陶有兵;任天龙;侯建华;杨仕鹏;王丽娟;;莱阳地区中生代陆相地层多重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2 张发强;殷进垠;王骏;张艳秋;;北古巴地区构造沉积演化及含油气特征[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王嘹亮;金庆焕;;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史[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云田;柴西第三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2 赵德力;塔东北孔雀河地区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王国栋;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旋回地层与坳陷盆地的沉积演化[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楠;江苏_6港海岸带地区末次冰期以来沉积演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博文;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兴县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蒲磊;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构造沉积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贾德生;桌子山地区寒武系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杨进云;塔西北缘白垩纪磁性地层年代[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兴县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96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