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数据自毁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1 07:41

  本文关键词: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数据自毁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洋网络 海洋环境监测要素数据 数据安全 BP网络 数据覆写


【摘要】: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作任职以来的第十份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的工作内容实况做了详细汇报总结,同时对本年度的工作方向做出了进一步的指示。“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1]等内容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认可。涉海内容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多次强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使大家备感振奋备受鼓舞,让大家坚信海洋事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监测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国家正逐渐加大海洋领域的建设力度:国家908数字海洋系统的数据集成;大力发展和完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尤其是深远海监测技术;发展海洋前沿技术,共建海洋高科研发中心;推动海洋高科技术由近浅海向深远海转移[2]。 海洋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海洋事业的飞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随着信息安全事件的逐步扩大化,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步将焦点放在如何维护信息即海洋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上。海洋环境监测要素数据属于国家涉密信息,在国家的信息系统保护范围之内。目前,正在执行的两个分级保护的国家保密标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3]和《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4],从物理部分、支撑系统、网络部分、应用系统和管理制度五方面对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进行保护,突出强调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这些涉密数据的泄露或丢失将会给相关研究部门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对海洋环境监测要素数据的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近岸海域环境自动监测与灾害预警关键技术研究”是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该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从海洋环境监测要素数据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现状出发,本文进行了海洋环境监测的数据自毁技术研究。 文章介绍了海洋监测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了物理、网络、数据这几方面的安全性研究。海洋环境监测要素数据属于国家涉密信息,对这些涉密信息进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浮标系统中的海洋环境监测要素数据的安全。 从整体上对浮标系统的数据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主要包括浮标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设计。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数据自毁技术研究的两个研究关键为失控检测技术和数据销毁技术。失控检测技术用来判定浮标系统中的数据是否处于受威胁的状态,数据销毁则是根据判定的结论进行后续的数据保护措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涉密数据的安全。 在实例应用方面,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失控检测模型对浮标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训练评估。依据大量相关参考文献和海洋领域专家的意见,选取了失控检测模型的基础指标和评价指标,分别作为失控检测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和输出层。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浮标数据中心NDBC,为了提高网络模型的精准度,在进行训练之前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毛刺数据。输入充足的样本数据不断训练学习,直至将失控检测网络模型训练达到符合要求为止。 将训练好的失控检测网络模型保存并进行预测评估,结果显示出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失控检测网络模型对浮标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预测评估是可行的,只要确定影响浮标安全的各种因素,并有足够准确可靠的样本数据供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就可以对浮标的安全状况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测。 浮标系统的数据安全状态被划分为安全、一般、较危险、危险这四个等级,在得到预测评估的浮标系统数据安全风险等级之后,若不是处于安全的状态则需要及时采取后续数据保护的手段来防止数据的泄密。本文采取数据覆写和高压电路相结合的方式,对浮标系统中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安全性进行保驾护航,防止数据的泄露与丢失,维护涉密数据的安全性,从而保障了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14;TN929.5;TP391.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基本任务[J];海洋信息;2001年01期

2 许林之;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为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服务[J];海洋信息;2001年03期

3 ;我市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共建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J];海洋技术;2003年01期

4 姜华荣,刘玉新,王珠丽;国内海洋环境监测网现状与发展[J];海洋技术;2003年02期

5 王文俊;周智海;詹易生;曹东;;海域使用与海洋环境监测结合的必要性[J];海洋技术;2005年04期

6 郭院,朱晓燕;试论中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制度[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02期

7 陈省平,刘涛,廖映辉,郑湘峙;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东科技;2005年04期

8 陈省平,刘涛,廖映辉,郑湘峙;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国土资源;2005年03期

9 陈省平;刘涛;罗轶;;广东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10 高振会;;发展海洋科技 强化海洋环境监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方书甲;;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发展和维权的支撑[A];2011船舶电气及通讯导航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方书甲;;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发展和维权的支撑[A];2011船舶电气及通讯导航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招康塞;易雯;钟小兰;;海洋环境监测管理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康寿岭;;海洋环境监测调查仪器技术的发展[A];’2003天津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周跃海;黄济文;李瑜涵;童峰;;一种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小型水声调制解调器[A];中国声学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杜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探究[A];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暨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提升清洁生产审核能力和质量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小亭;李岱青;高吉喜;;基于KML的海洋资源及海洋环境监测平台的分析与设计[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曹 军 记者 王明俊;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N];中国海洋报;2005年

2 记者 卞正和 通讯员 靖 泽 胡 波;建设权威性的国家 海洋环境监测中心[N];中国海洋报;2006年

3 记者 卞正和 通讯员 张波 宋德瑞;国家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中心投入使用[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记者 卞正和 通讯员 胡波;全面部署2007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N];中国海洋报;2006年

5 钱秀丽;进一步强化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N];中国海洋报;2007年

6 田东霖;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喜中有忧[N];中国海洋报;2007年

7 刘宝森;我国已建立四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见习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王成刚;我市海洋环境监测将升级[N];连云港日报;2007年

9 记者 王秋蓉;江苏加快落实今年海洋环境监测方案[N];中国海洋报;2008年

10 王斌;部署优化海洋环境监测工作[N];中国海洋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素花;节能型自治式多功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控制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卜志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数据集成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莹莹;完善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法律途径[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周文静;海洋环境监测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易晓蕾;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徐根平;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法律规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范明亮;新海洋环境监测岸站的建设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6 赵雪;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数据协同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马静婧;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数据自毁技术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8 李林奇;小型多参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弹性系留系统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陈中华;基于物联网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10 刘晓宝;基于Web Service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D];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08年



本文编号:1277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277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b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