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黄、东海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发布时间:2024-02-19 22:11
  海水中的颗粒物是碳元素垂直转移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全球碳循环中有重要作用。黄、东海是典型的陆架边缘海,生物多样性丰富。此类海区的颗粒物质不仅为底栖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在水层—底栖系统耦合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颗粒物通量研究对陆架边缘海的生态动力学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论文采用Bloesch柱形多管沉积物捕获器,分夏(2002年8月)、秋(2002年9月)两季,于黄、东海具代表性的水域—海州湾外侧、黄海冷水团、黄海和东海分界处、长江口、东海中陆架区以及浙江近岸上升流区等10个站位,采集沉降颗粒物。 镜检发现,细小的无机颗粒物和较大颗粒物聚合体是沉降颗粒物的两种主要类型。颗粒物聚合体主要包括:住囊类、硅藻聚合体、粪球聚合体和混杂聚合体。样品中也发现主要由硅鞭藻骨骼形成的另一种颗粒物聚合体—硅鞭藻聚合体,但含量较少。底层颗粒物聚合体大小明显小于上、中层聚合体,可能与水体底部湍流有关。测定结果显示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POC)、有机氮(PON)、总碳(PC)、总氮(PN)和总磷(PP)的百分含量均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颗粒物及各组分的沉降通量却呈现从表层到底...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历史
    2 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及垂直转移过程
    3 颗粒物沉降动力学研究
        3.1 物理过程
        3.2 生物过程
    4 颗粒物沉降速率的研究
    5 再悬浮的研究
        5.1 再悬浮产生原因
            5.1.1 风暴作用
            5.1.2 潮流作用
            5.1.3 生物扰动
    6 沉积物捕获器
        6.1 理论分析
        6.2 设计的基本要求
        6.3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几种捕获器
            6.3.1 圆柱型捕获器
            6.3.2 梅花型捕获器
            6.3.3 圆柱型与漏斗形的组合
            6.3.4 漏斗形捕获器
    7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沉积物捕获器
    2 前期准备
    3 仪器与试剂
    4 采样地点
    5 样品收集与保存
    6 样品处理
        6.1 沉降颗粒物
        6.2 底表沉积物
    7 成分分析
        7.1 电镜及光镜扫描
        7.2 底表沉积物粒度的测定
        7.3 颗粒有机碳、颗粒有机氮、颗粒碳和颗粒氮的分析
        7.4 颗粒磷(PP)的分析
            7.4.1 试剂配制
            7.4.2 颗粒物和沉积物样品测定
            7.4.3 工作曲线
    8 样品均匀性实验
    9 颗粒物沉降通量的计算
    10 再悬浮比率的计算
    11 再悬浮颗粒物来源分析
第三章 黄、东海沉降颗粒物的类型及沉降机制
    1 样品采集与方法
    2 结果
        2.1 沉降颗粒物类型及特征
        2.2 颗粒物聚合体的类型
    3 讨论
        3.1 颗粒物聚合体的类型及沉降机理
        3.2 颗粒物聚合的控制因素
        3.3 颗粒物聚合体的消减
第四章 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实验
        1.1 研究海域
        1.2 采样与分析
    2 结果
        2.1 沉降颗粒物及底表沉积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
        2.2 沉降颗粒物及各组分垂直通量
        2.3 再悬浮比率
    3 讨论
        3.1 颗粒物的类型与来源
        3.2 不同水层颗粒物组分的变化
        3.3 沉降通量与流场
        3.4 再悬浮模型
第五章 黄海秋季水域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实验
    2 结果
        2.1 沉降颗粒物类型
        2.2 沉积物粒度参数
        2.3 颗粒物及底表沉积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
        2.4 沉降颗粒物及各组分垂直通量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东海秋季水域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1 实验
    2 结果
        2.1 沉降颗粒物类型
        2.2 沉降颗粒物及沉积物组分
        2.3 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
        2.4 再悬浮比率
    3 讨论
        3.1 沉降颗粒物类型
        3.2 沉降颗粒物及沉积物组分变化
        3.3 POC净沉降通量
        3.4 平流与再悬浮
    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03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903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3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