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捷联惯导系统标定与传递对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9:08

  本文关键词:捷联惯导系统标定与传递对准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误差标定和传递对准都是捷联惯导系统的关键技术。惯性元件误差约占系统误差的90%左右,因此,惯性元件精度决定着整个捷联惯导系统导航的精度。传递对准的研究也是以误差方程为基础的,因此,标定技术的研究是必要的。越来越多的载体利用已对准的惯导系统进行动基座下的对准,观测信息的增加使得对准效果更好——时间缩短和精度提高。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为了发挥其速度快、反应时间短的优点,在飞行前对其捷联系统标定和飞行过程中的对准研究是必要的。 论文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由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特点,速度快、加速度大,这就对捷联系统的惯性元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飞行前必须进行标定。本文对捷联惯导系统的惯性元件进行了多位置标定,然后在此基础上使用RLS滤波进行标定,最后考虑激光陀螺零偏易受温度变化影响,通过温度实验数据,建立了激光陀螺零偏温度模型。 为了展示传递对准的优势,论文建立了捷联系统静基座下初始对准模型。首先详细地推导了误差方程,然后建立粗对准模型及简化后的精对准模型,针对精对准模型,使用改进的Sage-Husa自适应滤波和普通滤波进行对比仿真计算。 在传递对准方面,论文主要从传递对准的匹配方法上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传递对准的系统状态方程,然后根据不同匹配对准方法,分别建立了速度匹配、“速度+姿态”匹配、“速度+角速度”匹配和考虑杆臂效应的速度匹配测量方程。根据飞行特点,在匀速平飞和加速平飞两种运动条件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仿真计算。 仿真结果表明论文所建立的模型正确、有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 捷联惯导系统 误差标定 自对准 传递对准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V249.322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高超声速飞行器11
  • 1.1.2 捷联惯导系统11-12
  • 1.2 国内外研究12-18
  • 1.2.1 标定技术研究现状12-14
  • 1.2.2 传递对准技术研究现状14-18
  • 1.3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18-20
  • 1.3.1 论文的目的意义18-19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19-20
  • 第二章 导航系统及KALMAN滤波理论20-35
  • 2.1 捷联惯导系统基本原理20-28
  • 2.1.1 引言20
  • 2.1.2 常用坐标系20-21
  • 2.1.3 基本原理21-22
  • 2.1.4 姿态更新22-28
  • 2.2 GPS卫星导航原理28-30
  • 2.2.1 GPS概述28
  • 2.2.2 GPS导航定位原理28-29
  • 2.2.3 GPS主要误差源29
  • 2.2.4 GPS的发展29-30
  • 2.3 KALMAN滤波理论30-34
  • 2.3.1 Kalman滤波30-33
  • 2.3.2 Kalman滤波的发展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激光捷联系统误差标定35-56
  • 3.1 引言35-36
  • 3.2 加速度计的误差标定36-44
  • 3.2.1 多位置标定方法36-38
  • 3.2.2 RLS标定方法38-39
  • 3.2.3 结果及分析39-44
  • 3.3 激光陀螺的误差标定44-55
  • 3.3.1 多位置标定方法45-47
  • 3.3.2 RLS标定方法47-48
  • 3.3.3 ARLS标定方法48-49
  • 3.3.4 结果及分析49-53
  • 3.3.5 温度误差标定53-55
  • 3.4 本章小结55-56
  • 第四章 捷联系统在静基座下的初始对准56-69
  • 4.1 引言56
  • 4.2 捷联系统误差方程56-60
  • 4.2.1 平台角误差方程57-58
  • 4.2.2 速度误差方程58-59
  • 4.2.3 位置误差方程59-60
  • 4.2.4 惯性器件误差方程60
  • 4.3 解析粗对准60-62
  • 4.4 捷联系统自对准模型62
  • 4.5 仿真计算与分析62-68
  • 4.5.1 自对准滤波方法63
  • 4.5.2 计算模块及流程63-65
  • 4.5.3 仿真条件65
  • 4.5.4 计算结果与分析65-68
  • 4.6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捷联系统在动基座下的传递对准69-95
  • 5.1 引言69-70
  • 5.2 传递对准模型70-78
  • 5.2.1 系统状态方程71-72
  • 5.2.2 系统状态方程离散化72
  • 5.2.3 测量方程72-78
  • 5.3 传递对准仿真及分析78-93
  • 5.3.1 速度匹配仿真79-83
  • 5.3.2 “速度+姿态”匹配仿真83-87
  • 5.3.3 “速度+角速度”匹配仿真87-90
  • 5.3.4 考虑杆臂效应的速度匹配仿真90-93
  • 5.4 本章小结93-9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95-97
  • 致谢97-98
  • 参考文献98-101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立华;程向红;何应云;;传递对准中滤波器的收敛判据[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2 苏中;陈汐;张霞;;捷联惯导寻北中卡尔曼滤波器的设计[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徐林;李世玲;屈新芬;;再入飞行器传递对准建模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1年08期

4 张宁;;基于UKF的捷联惯导大失准角初始对准方法[J];计算机仿真;2011年06期

5 孔星炜;董景新;郭美凤;;速度与角速度双积分匹配传递对准[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黄建雄;李新国;;反辐射子弹抗雷达关机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年08期

7 山清;;采用捷联惯导的反辐射导弹抗关机技术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1年04期

8 严德斌;胡朝根;陈红军;;基于激光陀螺捷联惯导技术的火炮身管指向系统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9期

9 杨波;王跃钢;徐洪涛;;高速飞行环境下卫星导航信息滞后补偿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亚松;任宏光;吴彤薇;张宏飞;;基于某型通用导弹方案飞行弹道的设计与仿真[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剑芸;鲁浩;程海彬;位晓峰;李群生;;空空导弹捷联惯导车载对准导航实验系统设计[A];全国第五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第一册)[C];2011年

2 徐剑芸;鲁浩;程海彬;位晓峰;李群生;;空空导弹捷联惯导车载对准导航实验系统设计[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3 高伟熙;缪玲娟;沈军;;一种分段快速捷联惯导静基座自对准新方法[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石永生;汪渤;董明杰;高志峰;;捷联惯导车载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5 王新龙;申功勋;;机载捷联子惯导系统快速传递对准匹配方法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富锋;;激光陀螺捷联惯导复合动态环境适应性[A];The 5th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秦永元;;捷联惯导传递对准精度的平滑法精确评估[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裴海龙;张谦;罗沛;;一种小型捷联惯导系统设计[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高兴旺;吴简彤;孙慧平;袁鸿军;;惯导系统的传递对准滤波方法研究[A];2006年船舶通讯导航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吴海仙;俞文伯;房建成;;SINS/CNS组合导航系统可观测度分析及应用[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新培;33所 两项成果通过鉴定[N];中国航天报;2009年

2 乐俊淮;新弹实战,美军喜忧参半[N];中国国防报;2003年

3 洪封;为型号插上腾飞的翅膀[N];中国航天报;2011年

4 白阳;六一八所惯导产品首闯测控应用领域[N];中国航空报;2000年

5 记者 赵晓展;首个以院士命名的科研型班组诞生[N];工人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伟行;捷联惯导与组合导航系统高精度初始对准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丁国强;惯性导航系统传递对准技术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司;战术制导武器捷联惯导系统快速传递对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孙昌跃;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谷宏强;光纤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勤拓;机载导弹SINS动基座传递对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练军想;捷联惯导动基座对准新方法及导航误差抑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谭红力;航弹族低成本捷联惯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张利宾;火箭上面级导航、中途修正与姿态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育浩;适于惯性制导炸弹的捷联惯导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圣;捷联惯导系统标定与传递对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林灿龙;高动态条件下捷联惯导动基座传递对准并行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张京津;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蒋鑫;空间机动飞行器捷联惯导传递对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丁滢颍;机载导弹的传递对准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6 卢松华;制导炸弹传递对准的算法与仿真[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顾冬晴;机载战术武器的传递对准及其精度评估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8 青志能;导弹自主编队互定位与目标无源定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晓峰;捷联惯导和组合导航的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项凤涛;捷联惯导算法和组合导航滤波的精细积分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捷联惯导系统标定与传递对准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66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1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