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碳化硅磨削去除机理及亚表面裂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8:10

  本文关键词:碳化硅磨削去除机理及亚表面裂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空间光学系统主镜口径的不断增大,对其主镜材料机械物理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碳化硅是一种理想的空间反射镜主镜材料,但由于碳化硅陶瓷高硬度、低断裂韧性的特点,导致其可加工性很差,磨削加工过程中容易留下亚表面裂纹等损伤,因此深入研究碳化硅陶瓷磨削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机理与亚表面裂纹对提高碳化硅磨削表面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颗粒流离散单元法对碳化硅陶瓷材料进行建模,,采用仿真实验的方法校准离散元材料模型并进行磨削过程仿真,研究碳化硅磨削过程中裂纹形成过程以及工艺参数对加工裂纹与磨削力的影响。进行维氏压痕试验,分析碳化硅陶瓷硬度与断裂韧性,研究维氏压痕裂纹系统;采用维氏压头对碳化硅进行微刻划试验,研究碳化硅在单颗粒刻划条件下的材料去除方式。 进行碳化硅陶瓷磨削工艺试验,分析磨削表面形貌与材料去除方式,采用离子束加工技术对磨削表面进行截面抛光,得到准确的磨削亚表面损伤特征,研究了不同工艺方式与工艺参数下碳化硅陶瓷磨削亚表面裂纹的形式与深度。研究表明超声振动辅助磨削不仅降低了磨削表面粗糙度,且显著地抑制了亚表面裂纹的产生,亚表面裂纹数量和深度上都小于无超声振动磨削。通过对端面铣磨的亚表面裂纹的统计与观察,得到了碳化硅磨削亚表面裂纹的形式与深度分布以及磨削深度和转速对裂纹深度的影响。
【关键词】:碳化硅 离散元 截面抛光 亚表面裂纹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V26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9
  • 1.2 陶瓷材料磨削加工技术研究现状9-13
  • 1.2.1 陶瓷材料磨削加工方法9-11
  • 1.2.2 陶瓷磨削机理研究现状11-13
  • 1.2.3 磨削亚表面损伤研究现状13
  • 1.3 颗粒流离散单元法研究现状13-14
  • 1.3.1 离散元方法发展现状13-14
  • 1.3.2 硬脆材料加工离散元仿真14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碳化硅单颗磨粒磨削过程离散元仿真16-33
  • 2.1 引言16
  • 2.2 陶瓷磨削加工离散元仿真的理论基础16-18
  • 2.2.1 颗粒流离散元的材料集合方式16-17
  • 2.2.2 颗粒流离散元的计算方法17-18
  • 2.3 碳化硅陶瓷材料的离散元模型的建立18-25
  • 2.3.1 离散元模型的粒径及材料规模选取18-19
  • 2.3.2 离散元材料的生成19
  • 2.3.3 材料参数的校准19-25
  • 2.4 碳化硅磨削过程离散元仿真25-32
  • 2.4.1 建立单颗磨粒磨削离散元模型25-26
  • 2.4.2 碳化硅磨削仿真应力分析26-29
  • 2.4.3 磨削深度对亚表面裂纹的影响29-30
  • 2.4.4 磨削速度对亚表面裂纹及磨削力的影响30-32
  • 2.5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碳化硅陶瓷维氏压头压痕与刻划实验33-45
  • 3.1 引言33
  • 3.2 维氏压痕实验33-38
  • 3.2.1 碳化硅维氏压痕尺寸与硬度34-35
  • 3.2.2 碳化硅陶瓷维氏压痕裂纹尺寸与断裂韧性35-38
  • 3.2.3 碳化硅陶瓷维氏压痕断裂破坏38
  • 3.3 维氏压头刻划实验38-44
  • 3.3.1 陶瓷材料单颗磨粒磨削模型39-40
  • 3.3.2 实验设备与方案40-41
  • 3.3.3 刻划实验结果41-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碳化硅陶瓷磨削实验及亚表面裂纹研究45-59
  • 4.1 引言45
  • 4.2 碳化硅陶瓷磨削亚表面裂纹检测方法45-47
  • 4.2.1 常用亚表面裂纹检测方法45-46
  • 4.2.2 离子截面抛光技术46-47
  • 4.3 碳化硅陶瓷磨削实验47-51
  • 4.3.1 磨削工艺试验47-49
  • 4.3.2 磨削表面形貌与去除机理49-51
  • 4.4 碳化硅陶瓷磨削亚表面损伤51-58
  • 4.4.1 磨削表面破碎层深度51-53
  • 4.4.2 磨削亚表面裂纹53-58
  • 4.5 本章小结58-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兴华,张孟湘;磨削过程与磨削表面残余应力关系的数学模型[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9年07期

2 童景琳;赵波;刘传绍;焦锋;高国富;;二维超声振动磨削纳米复相陶瓷的表面粗糙度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6年05期

3 谢良富;曹硕生;李尚平;张鸿海;陈日曜;;磨削表面变质层微观状态特征与评估[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4 刘伟香;周忠于;;陶瓷材料磨削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J];工具技术;2007年12期

5 陈伟;;凸轮裂纹的成因及对策[J];机械工程师;2009年03期

6 黄仁 ,丁瑞莲 ,时修荣 ,何健康;淬火钢磨削表面质量的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1966年05期

7 张安全;;强化磨削表面淬火新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1983年05期

8 牛兴华,王正君,解宁,孙其新,陈红,张善青;磨削表面层残余应力的三维试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05期

9 朱峰,崔恒泰;树脂结合剂CBN砂轮表面状态对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1994年03期

10 周毓菁,金有道;用神经网络分析法评价机械加工工艺参数[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泽飞;徐文骥;庞桂兵;;电化学机械光整加工表面形貌特性分析[A];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然;沈强;张联盟;;短碳纤维复合碳化硅材料的烧结致密化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张崇宏;;不锈钢与碳化硅材料中氦的行为研究[A];第一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世斌;宋士华;马明亮;金志浩;;反应烧结碳化硅材料高温热处理相与组织变化[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高积强;乔冠军;金志浩;;高性能碳化硅陶瓷的工程应用[A];04年度电子信息产业工业炉窑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永欣;刘敏;张敏;吕振林;;颗粒级配对反应烧结碳化硅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工业摩擦学大会暨第七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世斌;茹红英;马明亮;金志浩;;热处理条件对硅/碳化硅材料组织的影响[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吕振林;周永欣;刘敏;黄清伟;;颗粒级配对反应烧结碳化硅高温摩擦特性影响[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9 沈志强;康青;刘力;;碳化硅/石墨混凝土的电磁屏蔽性能实验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8)[C];2007年

10 吕振林;周永欣;刘敏;黄清伟;;钛对反应烧结碳化硅干摩擦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兴科 通讯员 肖开金;新矿集团生产出高质量绿色碳化硅[N];新疆日报(汉);2004年

2 张树云;堇青石质窑具及其应用[N];广东建设报;2005年

3 记者 吴伟农;全球确实在变暖[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祖强;浅谈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N];中国电子报;2003年

5 记者 李杰;晶片质量监测有了“一双慧眼”[N];中国电子报;2000年

6 倪乐雄;日本在东亚格局中的位置[N];华夏时报;2002年

7 本报驻巴黎记者李红;严谨而去才能满载而归[N];科技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赵三明;华勤爱科柴油车尾气过滤器可燃烧掉90%颗粒物[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吕晓敢;东莞再添6个省创新科研团队[N];东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莹晖;纳米结构硬质合金磨削理论和工艺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鞠治成;纳米结构碳化硅和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杰;多热源多向流体系碳化硅材料制备理论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黄向明;淬硬钢磨削白层的形成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张银霞;单晶硅片超精密磨削加工表面层损伤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闫艳燕;纳米复相陶瓷二维超声振动辅助磨削机理及其表面质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乔玉鹏;Invar 36合金的加工性及低应力加工工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邓朝晖;纳米结构陶瓷涂层精密磨削机理及仿真预报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9 赵明利;多频率超声辅助磨削纳米氧化锆陶瓷表面/亚表面损伤机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姚旺;反应烧结碳化硅材料磨削去除机理和加工参数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晓辉;碳化硅磨削去除机理及亚表面裂纹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张宝兴;基于图像时频分析的工程陶瓷磨削表面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王奔;KDP晶体不同加工表面损伤检测与损伤机理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孔年香;磨削表面纹理特征对摩擦磨损特性和动压油膜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1年

5 郭春秋;GCr15钢的磨削开裂特征与机理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6 李约铃;氮化硅陶瓷某典型零件回转曲面精密磨削工艺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成清校;单晶硅片超精密磨削减薄技术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石米娜;基于分形几何的轴类零件表面粗糙度检测[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伟峰;多孔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李声超;氮化硅陶瓷球面精密磨削损伤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碳化硅磨削去除机理及亚表面裂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360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7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