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基于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8 21:04
  燃料电池技术来源于原电池反应,原理是将燃料分子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进行输出。这个转化过程与传统内燃机发电过程(化学能-热能-动能-电能)不同,因此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可以达到极高的转换效率。并且燃料电池排出的产物几乎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具有清洁高效环保的特点。尤其这些年来人们对于雾霾天气所带来的健康危害越来越重视,使得这个特点尤为重要。然而,传统商用Pd/C催化剂的电催化效率较低,使得阳极的氧化过程缓慢,并且催化剂的用量大造成了高昂的成本,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近年来对于电催化的研究,许多新型的高性能、寿命长、成本低的电催化剂陆续出现。其中,尤以贵金属Pd基材料得到了来自能源,材料科学,电化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Pd在甲酸电氧化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比Pt具有更强的活性,甲酸在Pd的表面更加容易分解。然而,单一的Pd元素在催化过程中对CO的耐受性不是很理想,容易失活。因此,将杂化体系引入Pd基材料,例如掺入非贵金属元素进行形貌与反应位点的调控、向催化剂材料中掺杂入合适的碳材料提高质荷传输的速度,对提高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致力于设计与制备一系列的双...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图1-1:氢燃料电池反应示意图[|()]

示意图,贵金属,示意图,电催化


基于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第一章??最广泛的是铂炭催化剂,由于其对于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但??是其瓶颈在于表面铂原子容易与C0相结合导致中毒,从而大大降低了电催化剂??稳定性和使用寿命125_29]。因此要想提高电催化剂的性能,必须要从结构,尺寸,??组成入手,开发新型催化剂。近年来,纳米级的贵金属基电催化剂成为了研宄热??点。其中,非贵金属的掺杂就是一个热门的研宄方向,如图1-2所示。非贵金属??杂化体系的引入,可以实现贵金属基纳米材料的结构、组成与尺寸的调控,进而??提升催化性能。目前,非贵金属掺杂导致了各种新型的结构井喷,例如核壳,合??金,超支化等,都具有不错的催化性能。这些纳米结构在成分,尺寸,电子结构??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调控,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Non-noble?J(???〇e?Noble????闕?■????□?_??图1-2:非贵金属掺杂的示意图[6】。??Figure?1-2.?The?schematic?of?non-noble?metal?doping.??除了铂元素,钯基的纳米材料也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虽然,在直接醇类燃??料电池中钯的醇氧化和氧还原催化活性均不如铂。但是对于甲酸燃料电池中甲酸??的电催化氧化,钯及钯基材料都表现出了优于铂基材料的高性能表现。许多相关??的理论计算也表明,钯表面的更容易发生甲酸脱氢反应,也不容易产生CO中毒??现象[23]。同时,钯基催化剂对于氧还原也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其对甲醇的耐受性??7??

示意图,纳米材料,过程,示意图


基于贵金属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的研宄?第一章??只能应对一元催化剂的合成,对于多元催化剂束手无策。众所周知,纳米级电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分散程度,比表面积等决定催化性能的因素会受到不同合成方??法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关注纳米粒子的组成方式。以核壳结构与混合合金结构??为例,混合合金结构就更加稳定,并且每种元素都可以在电催化中起协同作用。??所以,这样的物质结构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电催化反应,特别是在研宄纳米粒子??组成、形态和大小如何影响电化学反应的体系中更加重要。例如图1-3中,就举??例说明了合成树枝状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因此,实事求是,选择最可行??的合成方法,对于最终电催化剂的性能极为重要。目前,许多合成方法都是基于??氧化还原的化学原理,一步或者多步地将金属盐转化为纳米颗粒。化学方法可分??为电化学法,水(溶剂)热分解法,化学还原法,核壳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微乳液法,高温合金法,光化学法等。主要的合成方法如下文所述。??嫌??〇?-?a?-?s??图1-3:多种合成树枝状纳米材料的过程的示意图[3G]。??Figure?1-3.?The?schematic?of?various?pathways?that?can?lead?to?branched?metal??nanocrystals.??电化学沉积法,是一种利用电化学方法向含有金属盐的水溶液通电,使金属??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 networks: synthesis,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J]. Yanfeng Ma,Yongsheng Che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5(01)
[2](100)晶面择优的铂铱合金立方体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高电催化活性(英文)[J]. 钟澄,刘杰,倪正洋,邓意达,陈彬,胡文彬.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4(01)
[3]Pt基合金氧还原催化剂设计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J]. 欧利辉,陈胜利.  电化学. 2013(01)
[4]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综述[J]. 徐德鸿,李海津,李霄,张文平.  电源学报. 2012(06)
[5]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展前景探讨[J]. 张丽彬,陈晓宁,吴文健,高洪涛.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11(04)
[6]一种新的生物质气发电装置——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J]. 尹艳红,朱威,夏长荣,孟广耀,郭庆祥.  可再生能源. 2004(03)
[7]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梁有伟,胡志坚,陈允平.  电网技术. 2003(12)



本文编号:3237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237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