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为何要注重现代城市的天际线设计

发布时间:2015-04-06 16:27

    现代城市对天际线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景观设计一领域对天际线重视的原因:

    关键词:现代城市,天际线设计,重视,现代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天际线的概念界定与现实意义
    城市天际线是天与地的沟通。
    城市的实体形态由大量的建筑物及特定的地貌组成。当人们远观察时,往往只能注意到它们的轮廓,这种以天空为背景的城市剪影即被称作天际轮廓线。
    天际线的形成与城市的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英文中skyline一词就是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使用的。二十世纪初,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摩天楼在美国城市中出现,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物使地平线的重新解释成为必然。地平线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的形态,不能确切表述当时人们对这种城市景观的热切向往,于是天际线一词应运而生。[1]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道:“轮廓线是纯粹精神的制造。”它需要“建筑师用形式的排列组合,实现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创造的程式”。
    城市天际线不仅为人们展现一个城市在高空和远距离的城市风貌,同时也是展现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沿革的标记,因而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天际线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首先,在整座城市或者市内的某个特定区域,建筑物的天际线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经济状况、市民性格。吉隆坡以三座超高层建筑为主体的天际线,体现着吉隆坡人不甘落后的劲头。另一方面,市民及市政当局对待天际线的态度也能够部分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为了捍卫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巴黎市民就曾激烈的抗议埃菲尔铁塔的修建。
    2.城市天际线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不仅要有好的组织,还要有富于诗意和意象性的外表”,“生动和谐的环境意象对享受城市生活而言,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因素”。城市环境有着多重意义,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使我们心情愉悦,还能活跃城市生活,并且能够加强城市的识别度和认同感。天际线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这种竖向的形态,更容易被人们感知。
    3.有特色的天际线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独特象征。而天际线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和抽象性的图示符号,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认知。纽约麦哈顿的高楼群、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明珠塔等等,都以特色鲜明的外观成为各自城市乃至各自国家的象征。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天际线并合理发展便成为各地城市设计的重点任务。
    4.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是一种无形的资源。由于天际线形式的概括性和浓缩性,它常常被用于各种宣传手段中,如报纸的报头、杂志的封面以及各种组织、商品的标志等。
    二、城市天际线的几种主要类型
    城市天际线往往具有很好的识别性,能够很好的反映一座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因而研究城市天际线的分类对于城市天际线的设计很有必要。
    古代城市是统治阶级实行社会管理的堡垒,是进行一系列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的中心,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造上集中体现着其政治和宗教神权的融合。首先探讨一下中外古代城市天际线的特点。
    1.古代中国城市的天际线:相对而言,古代中国的城市更加突出政治作用,城市规划必须合乎礼制,平面上强调院落式的围合和中轴对称,立面上突出宫殿建筑群的高度。“天际线主要由大屋顶构成,大屋顶一面接近地面,一面以屋、屋檐、屋角‘升起’‘反宇’形成优美的和谐的曲线向天空扬起,从而形成一种天地合谐的关系。”[2]
    2.古代外国的城市天际线:与中国比起来,宗教建筑在外国古代城市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教堂的钟楼尖塔耸入云天,巨大的拱券和弯隆顶成为城市的结构重点,向人们隐约展示出一套完整的‘天国秩序’,表现出了上帝、天国的对话。”[3]
    现代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城市的外观的变化迅速而深刻,但是依然受到相当的自然因素和政策法规的制约,由此产生了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低矮保护型。此类型大多是一些历史古城。以北京为例,为保护故宫的风貌,在故宫缓冲区内新建筑限高为9米,所以二环以内的北京天际线都是相当低矮的,起伏变化很少。
    2.依山就势型。此类型大多位于山区。以重庆为例,作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城市、著名的山城,重庆的整个市区依山傍水,美丽的江岸,富有韵律的建筑群体以青山为背景,形成了独具山城特色的轮廓线。
    3.集群生长型。此类型较多见,大多是平原地区的新兴城市的重点地区。以纽约为例,47栋超过200米的大楼造就了世界上最密集最非凡的城市天际线。


本文编号:19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19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