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其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10:13

  本文关键词: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其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水生植物是营造水体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还能有效地净化和维持景观水体的水质,因此研究水生植物对水质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以千屈菜、水葱、香蒲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为试材,就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水生植物的优化配置对景观和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合生态学原理及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本文对水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作了探讨。结果表明: 1.调查显示,浙江省具有较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除人工栽培的植物外,在园林中具有观赏价值及净化作用的野生或野生状态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常见的有30多种。除了目前常用的种类外,千屈菜、花叶水葱、泽泻、鱼腥草、苦草等水生植物均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2.千屈菜对水体中的总磷(TP)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在0~0.4 mg·L~(-1)的TP浓度范围内,千屈菜植株均生长良好。在试验的30d内,对初始浓度为0.4mg·L~(-1)的模拟富营养化水体,千屈菜对TP的去除率达98%以上。在0.05 mg·L~(-1)和0.4mg·L~(-1)的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其去除速率均高于对照植物凤眼莲。在最初10天内,水体中TP浓度呈直线下降,表明千屈菜具有“快速”吸收P的净化特性,并且它的P去除率与水体TP浓度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证实,千屈菜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这也为千屈菜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3.多种植物优化配置能发挥不同植物的优势,对水体水质表现出较高的自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营造丰富的水体植物景观。用挺水植物和浮叶、漂浮植物组成的试验池Ⅱ及用挺水植物、浮叶和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试验池Ⅲ比由菹草组成的单一层次结构的试验池Ⅰ更能有效地维持水体TP、TN含量,其景观也更为丰富。 4.实验证明,沉水植物能有效地改善水体的水质及观赏效果。但目前在园林水景中对沉水植物的应用考虑较少,为此,在以后的水景营造中应重视沉水植物的应用。 5.根据上述结论,在杭州、上海等地结合景观设计原则进行了现场设计,获 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设计的景观水体(中江城市花园水景)经过为期5个月的水 质监测表明,TP、TN呈下降趋势,最终达到且好于景观娱乐用水A类水质标准, 其他各项水质指标也未超出景观娱乐用水标准。既满足了居住区内居民的观赏要 求,又迎合了儿童的亲水需求。 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要加强水生植物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开 发。借鉴大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防治,本文还探讨了水生植物的应用地位及在 景观水体水质维持中的措施。我们认为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不应仅仅是平面设计,, 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
【关键词】:水生植物 千屈菜 P去除率 水体景观生态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Q94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5
  • 1. 水生植物及其景观意义10-14
  • 1.1 水生植物的范畴10-12
  • 1.2 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简史12-13
  • 1.3 水生植物的景观意义13-14
  • 2. 国内水体景观的水质处理研究14-18
  • 2.1 国内水体景观的水质现状14-16
  • 2.2 园林水景中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16-18
  • 3.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研究18-22
  • 3.1 具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18-19
  • 3.2 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机理19-21
  • 3.3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处理方式21-22
  • 4. 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22-24
  • 4.1 关于生态设计22-23
  • 4.2 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23-24
  • 5.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24-25
  • 第二章 水生植物园林应用调查及种类选择25-33
  • 1. 浙江省水生植物的应用调查25-26
  • 2. 有应用价值的水生植物种类26-33
  • 第三章 水生植物及其配置对水体净化的作用33-51
  • 1. 千屈菜的净化作用研究33-39
  • 1.1 材料与方法33-35
  • 1.2 结果与分析35-39
  • 1.2.1 不同TP浓度对千屈菜植株生长的影响35-36
  • 1.2.2 千屈菜和凤眼莲对水中TP的去除36-38
  • 1.2.3 千屈菜对不同浓度TP去除的动态变化38-39
  • 1.3 讨论39
  • 2. 水生植物的优化配置对水体自净作用的研究39-51
  • 2.1 材料与方法40-43
  • 2.2 结果与分析43-48
  • 2.2.1 植株生长情况43-44
  • 2.2.2 水中总磷、总氮动态比较44-45
  • 2.2.3 水中COD、DO动态比较45-46
  • 2.2.4 水中色度、pH值、电导率动态比较46-47
  • 2.2.5 观赏比较47-48
  • 2.3 讨论48-51
  • 2.3.1 多种植物组合对景观及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48-49
  • 2.3.2 沉水植物能有效改善水质49
  • 2.3.3 植物种植形式的探讨49-51
  • 第四章 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51-65
  • 1. 中江城市花园生态水景设计51-54
  • 2. 上海中凯城市之光人工湖植物景观设计54-58
  • 3. 华立(杭州)湿地国际公园总体规划58-62
  • 4. 水生植物应用设计的先决条件62-65
  • 4.1 底质62-63
  • 4.2 水深63
  • 4.3 坡岸63
  • 4.4 水质63-65
  • 第五章 展望与发展65-72
  • 1. 景观水体的生态环境维持65-66
  • 1.1 严格控制外来污水的进入65
  • 1.2 发挥湿地的作用,优化水体生态系统结构65-66
  • 1.3 水生生物的捕获及管理工作66
  • 2. 水生植物的应用地位分析66-72
  • 2.1 水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其在园林水景中的配置研究67-72
  • 2.1.1 保护、开发水生植物资源67-69
  • 2.1.2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配置69-72
  • 结语72-74
  • 参考文献74-87
  • 附表87-89
  • 简历8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妙;龙岳林;姚季伦;于朋钊;奉艳平;;4种观赏性水生植物对居住区水体的净化效果[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2期

2 张彩凤;;海口市居住区水生植物园林应用探析[J];热带生物学报;2012年02期

3 沈彩琼;;昆明市主城区水生植物种类及运用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3年16期

4 罗坤;张饮江;徐姗楠;杜佳沐;何培民;;上海白莲泾沿岸水生植物资源调查及三种大型挺水植物净化水质能力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07年06期

5 傅建彬;;浅析水生植物在生态河道中的作用与选择[J];上海水务;2007年03期

6 王晓雪;王毓丹;钟成华;陈龙;;重庆宝圣湖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1年04期

7 杨秋;梁家飞;唐岱;;水生植物在昆明大观公园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6年06期

8 李科;王君;石璐;尹航;;沈阳市南运河滨水绿化现状与植物景观调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刘玉玲;高升;白凯;;西安护城河水质分析与生态修复方案[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10 孙霖;沈守云;熊启明;聂侃谚;;4种水生植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凌雁;滇池福保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2 余丽凡;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植被的应用及其水体光学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胜利;海拉尔河东新区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张毅;黄浦江上游稻田生态排水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袁也;对于城市中原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肖鹏程;菹草吸收—释放Ca~(2+)动力学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周娜娜;扎龙湿地得克隆类物质残留与生物富集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余鹏钊;水生植物净化景观水体的作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孔杨勇;西湖风景区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吴德政;住区水环境人工湿地景观营造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其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14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