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8:05

  本文关键词: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场所,同时也是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斑块之一。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滨水区的休闲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滨水区休闲空间逐渐成为了各城市景观建设的重点。人们对滨水区的需求也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但是对多功能型滨水区休闲空间的研究目前却比较缺乏,因此“基于多因子的滨水区休闲空间的景观营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探索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滨水区、滨水区休闲空间等相关概念,,对滨水区休闲空间的功能、特点和构成要素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滨水区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目前滨水区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的忽略、亲水性差、地域特色不强、河道两岸空间狭窄、交通组织混乱以及管理不善等问题。其次分别对滨水区休闲空间中的地域性因子、生态性因子、亲水性因子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将三因子结合,应用到滨水区休闲空间的景观要素设计中,具体包括:在水体与护岸的设计过程中,注重生态性驳岸的营造以及对临水空间的亲水性设计;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通过物种的多样性、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来加强滨水区的生态性,同时注重对乡土树种的运用,以增强地域特色;在休闲空间的路网设计过程中,注重道路的通达性和可进入性,最大化的满足市民的通行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同时,在道路的铺装材料和色彩选择上,强调本土材料的使用和城市地域特色的融入;在滨水区设施设计过程中,注重在设施材料、形态和色彩及种类上全面的体现生态性、亲水性和地域文化性的共融。 最后,以黑龙江省穆棱市小清河景观改造为范例,将前文研究成果运用到小清河景观改造之中,将地域性、亲水性、生态性三个因子结合起来,对小清河滨水休闲空间进行景观营造,以实现理论研究与案例设计的有机结合。 通过本论文研究,提炼出一些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为营造出亲水化、生态化、地域化的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 休闲空间 景观设计 地域特色 亲水性 生态性 小清河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8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前言11-20
  • 1.1 研究背景11
  • 1.2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的国内外研究概况11-15
  • 1.2.1 国外研究概况11-13
  • 1.2.2 国内研究概况13-14
  • 1.2.3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14-15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5-16
  • 1.3.1 研究的目的15
  • 1.3.2 研究的意义15-16
  • 1.4 研究的内容16
  • 1.5 研究的方法16-18
  • 1.6 研究的路线18-20
  • 2 城市滨水区概述20-26
  • 2.1 相关概念20-21
  • 2.1.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20
  • 2.1.2 休闲空间的相关概念20
  • 2.1.3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的概念20-21
  • 2.2 城市滨水区的分类21-23
  • 2.2.1 按空间特色与风格分类21-22
  • 2.2.2 按空间形态分类22
  • 2.2.3 按城市景观生态学分类22
  • 2.2.4 按人类活动影响分类22-23
  • 2.3 城市滨水区的功能23-26
  • 2.3.1 水利功能24
  • 2.3.2 生态功能24
  • 2.3.3 公共游憩功能24
  • 2.3.4 人文传承功能24-25
  • 2.3.5 经济促进功能25
  • 2.3.6 运输功能25
  • 2.3.7 景观功能25-26
  • 3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研究26-32
  • 3.1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的基本属性26
  • 3.2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的构成26-29
  • 3.2.1 自然景观26-27
  • 3.2.2 人工景观27-28
  • 3.2.3 人文景观28-29
  • 3.3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的特点29-32
  • 3.3.1 连续性29
  • 3.3.2 多功能性29
  • 3.3.3 发展性29-30
  • 3.3.4 可停留性30-32
  • 4 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32-50
  • 4.1 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休闲空间基本构成32-34
  • 4.1.1 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的生态性32
  • 4.1.2 城市滨水休闲空间亲水性32-33
  • 4.1.3 城市滨水休闲空间地域性33-34
  • 4.2 三位一体的滨水区休闲空间设计方法34-50
  • 4.2.1 护岸处理34-39
  • 4.2.2 道路的设计39-41
  • 4.2.3 植物景观设计41-44
  • 4.2.4 滨水设施设计44-50
  • 5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实践—以小清河为例50-66
  • 5.1 小清河现状分析50-51
  • 5.1.1 河道概况50-51
  • 5.1.2 河道景观现状和用地分析51
  • 5.2 景观设计的目标、策略与原则51
  • 5.3 分区主题与控制导则51-56
  • 5.4 规划平面道路交通组织56-57
  • 5.5 滨河特色走廊设计57-59
  • 5.6 重要景观空间设计59-61
  • 5.7 驳岸设计61-64
  • 5.7.1 生态游园区61
  • 5.7.2 活力展示区61-63
  • 5.7.3 文化休闲区63-64
  • 5.7.4 生态保育区64
  • 5.8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64-66
  • 6 结论和展望66-68
  •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66
  • 6.2 本文的创新点66
  • 6.3 展望66-68
  • 致谢68-70
  • 参考文献70-7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羊笑亲;浅论城市滨水区河岸的软化设计[J];安徽建筑;2004年01期

2 朱琳,龚清宇;海河下游塘沽段生态堤岸设计导则[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1期

3 余小虎;;城与水的有机联系——滨水空间与城市[J];重庆建筑;2006年05期

4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5 王颖,盛静芬;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6 唐勇;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J];规划师;2002年10期

7 吴雅萍,高峻;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讨[J];规划师;2002年12期

8 吴阿娜;车越;张宏伟;杨凯;;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4期

9 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年03期

10 卢一沙;李晓西;;城市滨水地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莫修权;滨河旧区更新设计[D];清华大学;2003年

2 谢祥财;北京城市河道景观改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媛;人性化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涵;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构建的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3 陈敏;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曾茂薇;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5 周杰;滨水区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6 李玉臻;城市休闲空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徐云辉;城市水体环境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梁铮;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恢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37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d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