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弹道材料冲击响应的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0 19:21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侵彻战斗部,绝大部分的靶标考核材料为混凝土,而现有重要军事工程多构建于岩体之中,依靠岩层提供主要防护能力。通常情况下,岩石与混凝土(密度和强度)差异较大,特别是致密坚硬岩石所形成的阻力远高于混凝土。在岩石侵彻过程中,弹体容易发生结构破坏,甚至不能有效侵入靶体,这意味着,使用混凝土为考核目标的战斗部在碰到高强度岩石目标时毁伤能力很可能不足。另外,研究人员对岩石的侵彻研究远远没有对混凝土介质的侵彻研究丰富和深入,而且国内外公布的试验数据中,岩石侵彻试验数据远少于混凝土数据。为此,设计了具有相同的形状,但不同的外壳厚度的弹体结构,并进行了 1000m/s左右速度下的侵彻混凝土和高强度岩石靶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该高着速条件下,对于混凝土靶体,弹体有效侵入靶体,试验后弹体表面发现磨蚀痕迹而没有明显大变形;对于岩石靶体,两种壳体厚度的试验弹体均发生完全破碎且未能有效侵入岩石靶,而岩石靶体仅在表层产生粉碎性破坏。针对侵彻岩石靶的弹体断裂破坏,结合断口形貌,从材料和结构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材料失效和结构破坏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弹体断裂,其中基于铰链结构假设和以动态塑...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速侵彻岩石混凝土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动态
    1.3 冲击动力学数值方法的研究动态
        1.3.1 冲击动力有限元学(FEM)的研究动态
        1.3.2 无网格光滑流体动力学(SPH)的研究动态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高速侵彻岩石和混凝土靶的试验研究及初步分析
    2.1 试验准备
        2.1.1 弹体设计和试验方案
        2.1.2 弹体和靶体材料
    2.2 岩石侵彻试验结果
    2.3 混凝土侵彻试验结果
    2.4 弹体破坏分析
        2.4.1 材料破坏分析
        2.4.2 结构破坏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侵彻岩石和混凝土靶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材料本构及参数
        3.1.1 金属材料参数
        3.1.2 岩石和混凝土材料
        3.1.3 填充物质(硫磺)
    3.2 岩石侵彻模拟结果及分析
        3.2.1 离散模型
        3.2.2 壳体失效的机理分析
        3.2.3 装填物对弹体破坏的影响
        3.2.4 入射条件对弹体破坏的影响
    3.3 混凝土侵彻模拟结果分析
        3.3.1 三维模型壳体强度分析
        3.3.2 二维侵彻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二维热力耦合FEM对钨合金试件的冲击剪切分析
    4.1 热力耦合动力学基本方程及有限元离散
        4.1.1 基本方程
        4.1.2 热力耦合动力学有限元计算理论
    4.2 有限元热传导理论
        4.2.1 有限元轴对称热传导基本方程及变分
        4.2.2 三角形单元的分析
        4.2.3 热传导程序的嵌入与完整计算流程
    4.3 冲击热力耦合材料本构
        4.3.1 热力耦合材料本构
        4.3.2 应力更新
    4.4 梯形试件绝热剪切分析
        4.4.1 计算模型
        4.4.2 TMC-M和TA-M的计算结果分析
        4.4.3 TMC-M的热传导系数影响
        4.4.4 TMC-M的热胀系数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二维热力耦合SPH对钢靶的冲塞剪切分析
    5.1 光滑粒子法的核心思想
    5.2 核估计与粒子近似
        5.2.1 核估计
        5.2.2 核函数
        5.2.3 粒子近似
    5.3 冲击动力学基本方程及SPH离散
    5.4 SPH热传导基本理论及离散
    5.5 其他相关问题
        5.5.1 人工粘性
        5.5.2 光滑长度及粒子相互作用的对称性
        5.5.3 粒子搜索
        5.5.4 时间步长
        5.5.5 材料的界面处理
        5.5.6 热力耦合SPH计算流程
    5.6 平头弹对有限厚金属靶的冲塞剪切分析
        5.6.1 模型和参数
        5.6.2 计算结果验证
        5.6.3 TMC-M与TA-M模型对比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本文编号:3739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739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