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侵彻引信电路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23-03-12 18:42
  在引信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引信电路系统功能的完整与合格对确保引信按照预定条件安全起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分析引信电路检测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侵彻引信电路自动检测系统,用此系统来确保引信的合格性。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对测试系统下位机进行优化设计,所设计下位机硬件电路分为传感器检测电路部分与侵彻弹引信检测电路两部分,使得设计的下位机能够完成引信传感器检测和引信电路检测两项检测任务;研究分析了侵彻弹引信传感器性能指标要求,在学习了解侵彻弹引信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之上,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NSYS/LS-DYNA对设想模型进行了冲击加速度仿真,借鉴马歇特实验装置完成侵彻弹引信传感器用落锤试验装置设计;结合引信电路各项性能参数指标以及模块化设计的思想,采用NI公司的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开发平台完成自动测试系统上位机测试软件模块的设计,并根据对测试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及保存的要求完成报表模块设计。最后对自动测试系统进行了试验,所设计的自动测试系统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结果表明研究的自动检测系统运行稳定,功能齐全,满足产品生产的检测需求。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自动测试系统
        1.2.1 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综述
        1.2.2 国外自动测试系统发展及现状
        1.2.3 国内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开发的发展
        1.3.1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概述
        1.3.2 国外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发展
        1.3.3 国内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结构
2 自动测试系统设计原则
    2.1 引信电路部件自动测试系统组成
    2.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2.3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2.3.1 软件设计内容
        2.3.2 软件开发平台
        2.3.3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2.3.4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总体框架
        2.3.5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需求分析
        2.3.6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部件检测用冲击锤力学分析与设计
    3.1 侵彻弹引信用加速度传感器的特点
    3.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2.1 压阻效应
        3.2.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
        3.2.3 侵彻弹引信用加速度传感器
    3.3 引信传感器部件检测用冲击锤撞击有限元分析
        3.3.1 ANSYS/LS-DYNA仿真软件
        3.3.2 落锤冲击速度计算
        3.3.3 问题描述
        3.3.4 材料参数说明
        3.3.5 建立仿真模型
        3.3.6 建模仿真结果分析
    3.4 传感器部件检测用冲击锤设计
    3.5 传感器落锤实验与分析
        3.5.1 自动测试系统传感器检测仪组成
        3.5.2 传感器检测仪主要技术指标
        3.5.3 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自动检测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信自动检测系统软件设计思想及要求
    4.2 测试软件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4.3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各模块设计
        4.3.1 用户登录管理模块设计
        4.3.2 操作界面模块设计
        4.3.3 仪器自检模块设计
        4.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3.5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4.3.6 装定模块设计
        4.3.7 惯控开关检测模块设计
        4.3.8 自毁功能测试模块设计
        4.3.9 电解保模块设计
        4.3.10 数据分析及报表生成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检测仪试验及分析
    5.1 自动检测系统测试与优化
        5.1.1 传感器检测仪软硬件测试
        5.1.2 引信电路部件检测仪软件测试
        5.1.3 系统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5.2 引信电路检测系统在引信生产中的应用
        5.2.1 检测仪的工位布局
        5.2.2 检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61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761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6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