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1:06

  本文关键词: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论文讨论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机理,设计制造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试验装置并对振动消除残余应力进行试验分析。 第一章阐述了振动消除残余应力历史的由来,分析了其优势、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分别从金属的应力应变机制和细观力学的角度对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位错与残余应力、位错移动与残余应力降低和均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使残余应力得到宏观释放的激振动应力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振动消除残余应力使工件尺寸稳定性提高的本质原因,这章最后客观地分析了振动消除残余应力与工件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认为合理的振动处理不但不会降低工件的疲劳寿命反而会提高工件的疲劳寿命。 第三章介绍了振动消除残余应力试验系统的组成和设计。 第四章讨论了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时激振力、振动频率及振动时间等参数的确定原则及试验程序的安排,从振动学的角度分析了振动导致工件动态参数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振动效果评判方法。 第五章对试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振动前后位错密度的变化,并对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第六章对本课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振动 残余应力 位错 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TG156.92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6-16
  • 1.1 振动消除残余应力工艺发展历史与现状6-12
  • 1.1.1 振动用于消除残余应力的发展历史6
  • 1.1.2 振动消除应力的应用现状及研究方向6-12
  • 1.2 振动消除残余应力的课题研究意义12-16
  • 1.2.1 振动消除残余应力工艺的优越性12-14
  • 1.2.2 待开发研究的问题14
  • 1.2.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4-16
  • 第二章 振动减少残余应力机理分析16-35
  • 2.1 残余应力源力学模型16-17
  • 2.2 减少残余应力的本质途径17-18
  • 2.3 基于应力应变机制分析振动消除应力机理18-19
  • 2.4 基于塑性细观力学分析振动消除应力机理19-32
  • 2.4.1 晶体位错与残余应力关系19-22
  • 2.4.2 晶体位错的外界条件22-25
  • 2.4.3 振动激励对晶体位错移动的影响25-32
  • 2.5 振动消除应力与工件几何尺寸稳定性内在关系32
  • 2.6 振动消除应力与工件疲劳寿命问题32-34
  • 2.7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试验系统设计35-41
  • 3.1 试验系统的基本要求35
  • 3.2 总体设计方案35-37
  • 3.2.1 技术指标35-36
  • 3.2.2 系统组建36-37
  • 3.3 硬件选择及激振器设计37-40
  • 3.4 软件系统方框图40-41
  • 第四章 试验参数的确定与评价方法的探讨41-54
  • 4.1 参数确定41-44
  • 4.1.1 激振力大小41-42
  • 4.1.2 振动频率42-43
  • 4.1.3 振动时间43-44
  • 4.2 试验程序的确定44-46
  • 4.2.1 影响试验效果的相关问题44-45
  • 4.2.2 试验程序45-46
  • 4.3 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效果评价方法46-53
  • 4.3.1 测量振动前后残余应力的变化46-47
  • 4.3.2 尺寸精度稳定性的检验47
  • 4.3.3 参数曲线评价方法47-53
  • 4.4 关于振动时效效果的实用检验的一点看法53-54
  • 第五章 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54-63
  • 5.1 试验目的54
  • 5.2 试验过程54-62
  • 5.2.1 试件准备54-55
  • 5.2.2 振动试验55-58
  • 5.2.3 残余应力检测58-61
  • 5.2.4 位错观察61-62
  • 5.3 结果分析62-6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一 振动消除残余应力试验装置对试件进行振动处理68-69
  • 附录二 本课题目前发表论文69-70
  • 致谢7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建风;冯爱新;周建忠;孔德军;唐翠萍;;4Cr13量具钢残余应力测定分析[J];工具技术;2006年12期

2 徐勤良;邢丽;;某工程节点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及消除试验研究[J];科技通报;2010年03期

3 刘世琪;;金属常温振动机理微观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3期

4 芦亚萍;何闻;;振动时效机理及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12期

5 吴杰;肖正航;;碳纤维复合材料残余应力消除方法探讨[J];航天制造技术;2012年04期

6 姜亦涛;孙杰;王中秋;李剑峰;丁宏勃;;振动时效技术在航空整体结构件变形校正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2期

7 汪永胜;顾国荣;党保卫;;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钢结构残余应力消除方法[J];施工技术;2010年11期

8 赵新;李斌;;振动时效技术在石油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振宇;激振时效技术机理研究和装置的研究开发[D];浙江大学;2003年

2 孙晓燕;振动时效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3 沈华龙;铝合金厚板振动时效工艺以及效果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姜亦涛;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变形安全校正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世琪;铝合金时效强化工艺的设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张凯;激振频率对焊接残余应力影响的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0年

7 芦广苹;基于小波分析的振动时效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刘玉杰;基于谱分析方法的振动时效设备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振动消除残余应力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65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