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钢铁表面及钢铁镀锌表面磷化的规律研究和新型磷化液研制

发布时间:2017-03-27 07:13

  本文关键词:钢铁表面及钢铁镀锌表面磷化的规律研究和新型磷化液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个世纪前,英国人Ross首次发现了磷化技术。磷化就是在金属表面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磷酸盐保护膜。它的作用:首先是作为保护膜用在金属的防腐上。其次磷化膜上的小孔隙能够增加油漆的附着力,因而涂漆前一般要对金属表面进行磷化处理。磷化膜还具有润滑作用,冷变形加工中,先磷化后加工,就能减少摩擦。磷化膜也能够阻止熔融金属粘贴在零件表面上,在零件热加工中有时用到。再就是磷化膜的绝缘性能良好,在电器业上有广泛的应用。磷化膜厚度较小,且在磷化过程中伴有金属的溶解,因而磷化膜几乎不改变零件的尺寸,,在一些精密仪器的防腐中经常用到。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我们研究了形成耐蚀性高的磷化膜的规律。基于化学反应速率理论以及我们的磷化实践,总结了磷化反应速度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提高温度可以加快磷化速度,降低温度可以减慢磷化速度。控制游离酸度不变,低温条件下,要想得到耐蚀性高的磷化膜,必须提高总酸度,提高总酸度必然提高磷化反应速度。高温条件下,要想得到耐蚀性高的磷化膜,必须降低总酸度,降低总酸度必然减慢磷化反应速度,高温温度高又加快磷化反应速度。中温条件下,要想得到耐蚀性高的磷化膜,总酸度介于高温和低温之间,总酸度导致的磷化反应速度也介于高温和低温之间,中温温度导致的磷化反应速度也介于高温和低温之间。总之,形成耐蚀性好的磷化膜时,磷化反应速度必须固定在一个确定的数值上。即磷化速度最终决定磷化膜的耐蚀性。 上述规律,不只在试验中得到证实,我们还可以用结构化学理论给予充分解释。当大量散开粒子聚集成固体时,聚集速度不一样,形成的固体的内部结构就不一样,在一定速度下,形成的固体的内部结构排列有序,甚至是晶体结构,离开了合适的速度,形成的固体的内部结构排列的有序性降低,甚至是无定形结构。在最佳磷化反应速度下,形成的磷化膜孔隙度最低,致密性最好,耐蚀性最高。否则孔隙度增大,致密性变差,耐蚀性降低。 其次,利用以上研究结果,采用各种不同物质调节配比,进行综合实验,我们得到了钢铁浸液磷化时,高、中、低温系列磷化液配方,每个配方形成的磷化膜耐蚀性和附着力均良好。 第三,研究了汽车企业镀锌钢板车皮的磷化工艺。由于镀锌钢板更易磷化,一般在常温下很容易进行,节约资本,所以目前汽车企业多采用镀锌钢板,锌比铁更容易失电子,因而锌层磷化对锌的磷化速度要比对非镀锌铁的磷化速度快,附着力也高,一般不需要酸洗可轻松进行。因镀锌层杂质少,比较纯净,因而形成的磷化膜耐蚀性高,再加上锌的保护,使车皮很难生锈。 第四,开展了自动流水线磷化工艺的磷化液研究工作,研制出流水线磷化常温磷化液系列配方。在流水线生产中,对一些钢铁零件在无人条件下先喷淋或浸液磷化,然后直接进入电泳槽电涂漆。这时,对磷化液有特殊的要求,对耐蚀性要求不高,但要求磷化速度快、磷化膜附着力好,且磷化液无浑浊,磷化膜上无附灰。研制的磷化液有小毒却无妨。
【关键词】:磷化液 磷化膜 耐蚀性 附着力 镀锌层 钢铁浸磷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G174.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磷化简介11
  • 1.2 磷化的基本原理及过程11-12
  • 1.3 磷化液的品种及典型配方12-15
  • 1.4 现行磷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5-16
  • 第2章 实验部分16-39
  • 2.1 实验药品、仪器,磷化液的配置,磷化膜质量的鉴定16-18
  • 2.1.1 实验药品16
  • 2.1.2 实验仪器16
  • 2.1.3 磷化液的配置16-17
  • 2.1.4 磷化过程17
  • 2.1.5 磷化膜的质量检测17-18
  • 2.2 铁金属表面磷化时各种因素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实验探讨18-25
  • 2.2.1 磷酸二氢锌含量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18
  • 2.2.2 无机磷化促进剂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18-19
  • 2.2.3 硝酸锌含量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19-20
  • 2.2.4 游离酸度和总酸度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20-22
  • 2.2.5 锰离子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22-23
  • 2.2.6 有机促进剂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23-24
  • 2.2.7 镍离子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24-25
  • 2.3 对磷化前处理的研究25-26
  • 2.4 材质对磷化质量影响的研究26
  • 2.5 对磷化膜附着力的研究26-28
  • 2.6 磷化液产生浑浊的问题研究28-29
  • 2.7 对磷化膜上附灰的研究29-31
  • 2.8 最终新型磷化液配方的研制31-39
  • 2.8.1 钢铁浸磷时,高、中、低温系列磷化液配方31-35
  • 2.8.2 汽车企业镀锌钢板车皮的磷化液配方35-36
  • 2.8.3 自动流水线上磷化工艺的磷化液配方36-39
  • 第3章 实验后的进一步概括总结39-43
  • 3.1 温度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39
  • 3.2 时间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39
  • 3.3 酸度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39-40
  • 3.4 促进剂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40-41
  • 3.5 金属离子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41
  • 3.6 磷化前后处理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41-43
  • 第4章 遗留问题及以后努力方向43-45
  • 4.1 磷化药剂的开发向高效方向发展43
  • 4.2 磷化药剂的开发向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43
  • 4.3 磷化剂的开发向低毒性方向发展43
  • 4.4 磷化药剂的开发向多材料方向发展43
  • 4.5 磷化药剂的开发向低能耗方向发展43
  • 4.6 磷化替代技术43-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玉,陈良;钢铁中温黑色磷化新工艺[J];表面技术;2000年05期

2 王成,于宝兴,江峰,董首山,姜喜奎,钟建军,丁晖;酸度及钼酸钠对钢铁常温磷化过程的影响[J];表面技术;2001年02期

3 杨哲龙,何承群,李晓春;低温磷化控制因素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1年04期

4 常青,王健;常温快速磷化工艺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3年03期

5 易翔,杨辉琼,郭贤烙,肖鑫;钢铁表面低温黑膜磷化工艺[J];表面技术;2003年04期

6 程烨,周德民;环保型常温磷化液的研制[J];表面技术;2005年04期

7 杨尚军;谭世语;张研;;中温新型磷化液的研制[J];表面技术;2006年04期

8 张圣麟;李红玲;娄淑芳;孔小波;;一种低温锌系磷化促进剂的动力学研究[J];表面技术;2006年06期

9 王建胜;刘力拓;;中温黑色磷化膜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8年01期

10 陈琳;;中温锌-钙系黑磷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表面技术;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钢铁表面及钢铁镀锌表面磷化的规律研究和新型磷化液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70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4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