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Ni-Mo-Cu三元合金的电化学制备及其析氢催化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5:04

  本文关键词:Ni-Mo-Cu三元合金的电化学制备及其析氢催化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氢能源室未来清洁能源的理想选择,碱性电解水制氢法是大规模工业化制备氢气的重要方法。那么研究开发具有更低析氢过电位和高析氢催化活性的新型的阴极电极材料成为解决目前电解水工业上存在的能耗大效率低的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Ni-Mo合金被证明是碱性溶液中电解水析氢催化活性最好的二元合金。本研究以Ni基二元合金为基础,通过电沉积方法制备Ni-Mo-Cu三元合金,以期通过三种合金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获得高析氢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 本文首先探索了恒电流电沉积法制备Ni-Mo-Cu三元合金的最佳电沉积制备工艺,考察了电镀液中铜盐浓度,电沉积电流密度,电镀液pH值和电沉积温度对Ni-Mo-Cu三元合金镀层组成、三种合金元素在镀层中的化学存在状态、表面形貌和析氢催化活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最优化条件制备的Ni-Mo-Cu三元合金在碱性溶液中的稳态极化曲线,塔菲尔曲线和交流阻抗谱测定,研究了合金在析氢反应过程中的电化学性能和析氢催化动力学行为。得到结论如下: (1)电沉积制备条件以及电镀液中的离子浓度对Ni-Mo-Cu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以及电解析氢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i-Mo-Cu三元合金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电镀液中Ni. Cu元素的摩尔比例为25:1,电沉积电流密度为50mA/cm2, pH=8-9, T=25℃,电沉积过程时间为1.5h,在整个电沉积过程中都伴随着磁力搅拌。 (2)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备的Ni-Mo-Cu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晶粒尺寸细小为纳米级,镀层厚度大约为9μmm。镀层表面呈现一种典型的表面粗糙的“菜花状”形貌。镀层中Ni、Mo、Cu三种元素所占的原子比分别为48%,15.6%和36.4%。 (3)在Ni-Mo合金中加入Cu元素对于合金的析氢催化活性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相比于Ni-Mo二元合金,三元合金具有更低的析氢过电位,较低的析氢反应活化能以及更高的析氢反应交换电流密度和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三元合金的析氢起始电位为-1.05V(vsHg/HgO),析氢反应活化能为21KJ/mol,析氢反应交换电流密度为12.6mA/cm2。 (4)Ni-Mo-Cu三元合金的析氢催化活性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Cu元素的加入改变了合金表面的形貌,使得合金的真实比表面积大大增加,增加了析氢反应的活化中心;另一方面,三元合金中的三种金属之间产生了金属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合金本征的析氢催化能力。 (5)由交流阻抗图谱的分析结果和通过Tafel曲线所得的析氢反应动力学参数表明:该三元合金电极进行的是一个纯的由动力学因素控制的反应,电化学脱附是析氢反应的主要控制步骤。
【关键词】:Ni-Mo-Cu三元合金 电解水析氢反应 析氢催化活性 电化学 电沉积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G146.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1
  • 1.1 氢能源概述11-12
  • 1.2 氢气的制备12
  • 1.2.1 制备氢气的主要方法12
  • 1.2.2 电解水制氢12
  • 1.3 碱性电解水析氢催化材料12-14
  • 1.3.1 多孔镍析氢催化电极12-13
  • 1.3.2 镍基合金电极13-14
  • 1.3.3 复合镍基电极14
  • 1.4 阴极析氢反应过程14-17
  • 1.4.1 氢离子在阴极上的还原过程14-15
  • 1.4.2 析氢过电位及其影响因素15-16
  • 1.4.3 析氢反应过程的机理16-17
  • 1.5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17-19
  • 1.5.1 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17-18
  • 1.5.2 电沉积法制备合金的条件及其分类18-19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19-21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9
  • 1.6.2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19-20
  • 1.6.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20-21
  • 2 实验部分21-27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21-22
  • 2.1.1 主要的实验仪器21
  • 2.1.2 主要实验试剂21-22
  • 2.2 电极预处理流程22-23
  • 2.2.1 实验装置22-23
  • 2.2.2 电极预处理流程23
  • 2.3 电镀液的组成与电沉积工艺参数23-24
  • 2.3.1 电镀液的组成23-24
  • 2.3.2 电沉积工艺参数研究24
  • 2.4 Ni-Mo-Cu合金镀层的分析与表征24-25
  • 2.4.1 Ni-Mo-Cu合金镀层的成分分析24
  • 2.4.2 Ni-Mo-Cu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分析24-25
  • 2.4.3 Ni-Mo-Cu合金镀层的XRD图谱分析25
  • 2.4.4 Ni-Mo-Cu合金镀层的XPS图谱分析25
  • 2.5 Ni-Mo-Cu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25-27
  • 2.5.1 三电极测量体系25-26
  • 2.5.2 电化学测试仪器26
  • 2.5.3 电化学实验测试参数26-27
  • 3 Ni-Mo-Cu三元合金镀层的制备工艺研究27-39
  • 3.1 电镀液中铜盐含量对合金镀层析氢性能的影响27-31
  • 3.1.1 不同铜浓度对合金镀层电化学析氢催化活性的影响27-28
  • 3.1.2 不同铜浓度制备出的合金镀层分析28-31
  • 3.1.3 最佳电镀液的配方31
  • 3.2 电沉积电流密度对合金镀层析氢催化性能的影响31-33
  • 3.3 电沉积温度对合金镀层析氢催化性能的影响33-35
  • 3.4 电镀液pH值对合金析氢催化性能的影响35-37
  • 3.5 制备Ni-Mo-Cu三元合金镀层的最优化工艺37
  • 3.6 本章小节37-39
  • 4 Ni-Mo-Cu三元合金镀层分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表征39-56
  • 4.1 Ni-Mo-Cu三元合金镀层分析39-44
  • 4.1.1 Ni-Mo-Cu三元合金镀层表面形貌分析39-40
  • 4.1.2 Ni-Mo-Cu三元合金镀层成分分析40-41
  • 4.1.3 Ni-Mo-Cu三元合金镀层晶体结构分析41-43
  • 4.1.4 Ni-Mo-Cu三元合金镀层XPS分析43-44
  • 4.2 在Ni-Mo-Cu三元合金镀层电极上的电化学析氢反应44-48
  • 4.3 Ni-Mo-Cu三元合金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48-50
  • 4.4 电解质对Ni-Mo-Cu三元合金镀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50-52
  • 4.4.1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50-51
  • 4.4.2 电解质温度的影响51-52
  • 4.5 Ni-Mo-Cu三元合金的电化学稳定性研究52-54
  • 4.6 Ni-Mo-Cu三元合金的析氢反应机理研究54-55
  • 4.7 本章小节55-56
  • 5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64-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志花;徐瑜;严朝雄;杨水彬;;NiCu双金属电极电催化析氢[J];微纳电子技术;2012年03期

2 谈萍;汤慧萍;王建永;廖际常;;金属多孔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S2期

3 郑耀东;许伟长;戴品强;林芬;陈颖;;脉冲电沉积微晶镍、超细晶镍和纳米镍拉伸性能比较[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9期

4 高磊;;化学镀镍与电镀镍工艺的应用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08期

5 李超群;李新海;王志兴;郭华军;;酸性柠檬酸盐溶液电镀镍[J];功能材料;2010年05期

6 王艳辉,吴迪镛,迟建;氢能及制氢的应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进展;2001年01期

7 刘勇;彭小波;;控制电位脉冲电沉积法制备镍析氢电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顾忠茂;;氢能利用与核能制氢研究开发综述[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年01期


  本文关键词:Ni-Mo-Cu三元合金的电化学制备及其析氢催化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316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