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直线电机驱动的数控机床XY工作台轮廓误差控制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17-04-26 01:06

  本文关键词:直线电机驱动的数控机床XY工作台轮廓误差控制系统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数控机床向着高速高精发展的潮流下,直线电机以其独有的速度和精度优势开始运用于数控机床,并开始逐步取代旋转电机加滚珠丝杠这一传统的伺服机构。直线电机驱动的XY工作台是数控机床中实现平面定位和进给的最基本的机构之一,在数控镗、铣、钻床以及各种加工中心中广泛应用。 数控机床XY工作台的轮廓精度是其最重要的指标,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设计工作台的控制系统对其进行轮廓控制。在直线电动机驱动的XY工作台运行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会影响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运行,并影响到工作台运行的轮廓精度。如载荷变化、振动、摩擦、切削力变化等,此外在不同的加工过程中,工作台承载的工件质量不同,而质量的变化会使得直线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下降,并最终影响工作台的轮廓精度。这些因素都是在设计轮廓控制系统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本文介绍了直线电机驱动的数控机床XY工作台的常见控制方法,以及这些控制方法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阐述了数控机床XY工作台的基本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分析并选择了适合本文的轮廓控制系统结构。 其次,分析了轮廓控制系统的结构以及设计要求,建立了轮廓误差模型,然后本文在高速高精要求下,建立了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驱动的数控机床XY工作台的数学模型;根据直线电机XY工作台的特点,对工作台的单轴速度控制器和位置控制器进行设计。 在设计控制器的过程中,本文研究了广泛应用的PID控制在系统质量发生变化时的控制效果,并针对工作台在不同工况下质量会发生变化这一特点设计控制器。 第一,在速度控制环节采用模糊控制,在位置控制环节采用非线性PID控制,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相比传统PID控制能更好的应对质量变化; 第二,在XY工作台轮廓控制上,采用实时轮廓误差估计模型计算出伺服进给系统的轮廓误差,使用交叉耦合控制器来分配XY轴的补偿量,实现对轮廓误差的实时补偿,提高工作台的轮廓精度。 最后使用MATLAB/simulink完成了直线电机XY工作台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理论推导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器、变参数非线性PID控制器运用于XY工作台单轴控制,能在不同工况下当系统质量发生变化时保持良好的控制效果。交叉耦合控制相比两轴独立控制,能更有效的提高工作台的轮廓精度。
【关键词】:XY工作台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 质量变化 模糊控制 非线性PID控制 轮廓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G65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现状14-18
  • 1.2.1 数控机床 XY 工作台轮廓控制研究现状14-15
  • 1.2.2 数控机床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发展现状15-16
  • 1.2.3 数控机床直线电机控制方法发展现状16-18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18-20
  • 第二章 数控机床 XY 工作台伺服系统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20-27
  • 2.1 数控机床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0-21
  • 2.1.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21
  • 2.2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基本结构21-24
  • 2.2.1 旋转电机+滚珠丝杠伺服系统结构22-23
  • 2.2.2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基本结构23-24
  • 2.3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在机床中的应用24-26
  • 2.3.1 单轴直线电机伺服系统25
  • 2.3.2 两轴平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25
  • 2.3.3 XY 结构直线电机伺服系统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数控机床 XY 工作台轮廓控制方法27-38
  • 3.1 XY 工作台轮廓误差定义及其模型27-31
  • 3.1.1 轮廓误差的定义27-28
  • 3.1.2 直线轮廓误差28-29
  • 3.1.3 圆轮廓误差29-30
  • 3.1.4 任意曲线轮廓误差30-31
  • 3.2 两轴独立轮廓控制31-32
  • 3.3 交叉耦合轮廓控制32-35
  • 3.3.1 交叉耦合轮廓控制的发展33-34
  • 3.3.2 含速度调节的交叉耦合轮廓控制系统结构34-35
  • 3.3.3 常用的交叉耦合轮廓控制系统结构35
  • 3.4 XY 工作台轮廓控制系统结构的选择35-37
  • 3.4.1 交叉耦合轮廓控制器的设计规划36
  • 3.4.2 单轴控制系统设计规划36-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模型影响因素分析38-47
  • 4.1 单轴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模型的建立建模38-43
  • 4.1.1 直线电机运行原理38-39
  • 4.1.2 直线电机数学模型39-43
  • 4.2 控制系统及外部扰动43-44
  • 4.3 工作台运动部件质量变化对其响应性能的影响分析44-46
  • 4.3.1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固有频率45
  • 4.3.2 第一次达到稳态的时间45-46
  • 4.3.3 最大超调量分析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单轴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47-76
  • 5.1 数控机床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结构47-48
  • 5.1.1 两环结构47-48
  • 5.1.2 三环结构48
  • 5.2 单轴直线电机伺服系统速度环控制器设计48-62
  • 5.2.1 速度环 PID 控制理论49
  • 5.2.2 运动部件质量编号对速度环 PID 控制器的影响分析49-54
  • 5.2.3 速度环控制器的选择54-55
  • 5.2.4 速度环模糊控制器设计与分析55-62
  • 5.3 单轴直线电机伺服系统位置环控制器设计62-75
  • 5.3.1 系统运动部件质量变化对 PID 位置控制器的影响分析63-64
  • 5.3.2 位置环控制器的选择64-66
  • 5.3.3 位置环非线性 PID 控制器的设计66-67
  • 5.3.4 系统运动部件质量变化对非线性 PID 位置控制器的影响分析67-69
  • 5.3.5 变参数非线性 PID 控制的设计69-72
  • 5.3.6 非线性 PID 控制器参数的线性拟合72-73
  • 5.3.7 自适应变参数非线性 PID 仿真分析73-75
  • 5.4 本章小结75-76
  • 第六章 轮廓控制器的设计76-83
  • 6.1 两轴独立轮廓控制性能研究76-77
  • 6.1.1 XY 轴独立控制时的轮廓误差仿真76-77
  • 6.2 交叉耦合轮廓控制器的设计77-81
  • 6.2.1 交叉耦合控制理论77-78
  • 6.2.2 变增益交叉耦合控制78-79
  • 6.2.3 变增益交叉耦合轮廓控制器设计79-81
  • 6.3 XY 轴轮廓控制时的轮廓误差仿真81-82
  • 6.4 本章小结82-8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83-85
  • 7.1 结论83-84
  • 7.2 展望84-85
  • 致谢85-86
  • 参考文献86-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从鹏;刘强;;直线电机定位平台的摩擦建模与补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赵虎,李睿;精密永磁直线电机的自适应滑模控制(英文)[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叶云岳,陆凯元;直线电机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1年03期

4 郭庆鼎,郭威,周悦;交流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预见前馈补偿[J];电机与控制学报;1999年03期

5 张国柱;陈杰;李志平;;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摩擦补偿[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9年01期

6 穆海华;周云飞;温新;周艳红;;直线电机齿槽推力波动的标定与补偿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9年05期

7 王丽梅;武志涛;孙宜标;金抚颖;;直接驱动XY平台轮廓误差分析及法向交叉耦合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0年09期

8 李义强;周惠兴;王先逵;陈耀斌;;直线电机伺服定位系统时间最优鲁棒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03期

9 王艾萌,孙鹏纬,付超,尹永雷;基于SVPWM的永磁同步电机交流调速系统的实验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王波,梁迎春,董申;超精密机床模糊轮廓控制技术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陶;基于直线电机的精密定位驱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直线电机驱动的数控机床XY工作台轮廓误差控制系统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327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2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