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钢管涡流检测系统设计及孔类缺陷辨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2:01

  本文关键词:钢管涡流检测系统设计及孔类缺陷辨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钢管 涡流检测 通孔 内外盲孔 磁化区


【摘要】:在工程实践中,常采用涡流检测法对钢管进行质量检测,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涡流检测标准GB/T 7735-2004。本文以检测标准GB/T 7735-2004作为参考,为了完善其对钢管缺陷的评价体系,针对标准中已涉及的通孔缺陷和未涉及的内外盲孔缺陷,加工了相应的钢管试样,开展不同磁化强度下钢管涡流检测试验,深入分析了通孔和内外盲孔随磁化电流的信号变化特征。本文首先考虑到钢管涡流检测的试验需求,设计了相应的涡流检测系统。在系统设计中,除涡流检测线圈、激励模块及放大模块采用必要的硬件来实现,后续信号处理都是数字化操作,主要基于Python语言编制了数字化相敏检波、信号合成及界面显示等功能。利用上述涡流检测系统和相关机械装置组建了涡流检测试验平台,在该平台下对含不同直径通孔的钢管开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孔直径一定时,在非饱和磁化区内,通孔信号幅值随电流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相位角随电流的增加逐步上升。在饱和磁化区内,对于直径较小的通孔(如Φ1.5、2、2.5mm通孔),信号幅值随电流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相位角随电流的增加起伏不定、但波动差异较小;而对于直径较大通孔(如Φ4.5、6、10、15mm通孔),信号幅值随电流的增加略有上升,相位角随电流的增加发生大幅度减小、变化杂乱。在材质相同的钢管上加工直径一致、深度不同的内外盲孔,对钢管开展非饱和及饱和磁化下涡流检测试验发现,内外盲孔缺陷均可有效检出。但本试验采用外穿过差动式检测线圈,由涡流的有效渗透深度可知,位于钢管内壁的盲孔缺陷理应无法被检出。针对该试验现象,通过理论分析推知的钢管磁导率与磁化电流的关系曲线,得出内盲孔能够被检出的原因是由缺陷周围处的非均匀磁导率扩散至钢管表面,对线圈阻抗产生影响,这才使得内盲孔被检出。最后,系统研究了不同深度的内外盲孔在磁化电流一定时的信号特征,提出一种非饱和磁化区内区分内外壁缺陷的新方法,即在非饱和磁化区内,选取使内外壁缺陷相位角之间有较大夹角的磁化电流范围,并以内外壁缺陷相位角的不同变化范围在涡流仪中设置两个报警区,用于区分内外壁缺陷的检出。该方法可望用于指导钢管涡流检测工程实践
【关键词】:钢管 涡流检测 通孔 内外盲孔 磁化区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15.2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10
  • 1.2 铁磁管道涡流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10-12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12-14
  • 第二章 钢管涡流检测理论基础14-27
  • 2.1 引言14
  • 2.2 涡流检测电磁场理论基础14-23
  • 2.2.1 趋肤效应和涡流渗透深度16-17
  • 2.2.2 检测线圈的等效电路模型及归一化阻抗分析17-21
  • 2.2.3 影响涡流检测的因素及线圈阻抗变化特性21-23
  • 2.3 钢管涡流检测原理和模型23-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涡流检测系统设计27-40
  • 3.1 引言27
  • 3.2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27-34
  • 3.2.1 涡流探头27-29
  • 3.2.2 激励电源29
  • 3.2.3 功率放大电路29-31
  • 3.2.4 交流电桥31-32
  • 3.2.5 前置放大电路32-34
  • 3.3 系统软件34-39
  • 3.3.1 Python与C34-35
  • 3.3.2 系统软件编制35-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钢管通孔缺陷涡流检测的评价方法研究40-49
  • 4.1 引言40
  • 4.2 材料和试验40-42
  • 4.2.1 钢管试样及缺陷40-41
  • 4.2.2 试验平台41-42
  • 4.3 钢管通孔缺陷对涡流检测信号的影响42-45
  • 4.3.1 通孔涡流检测信号42-44
  • 4.3.2 通孔直径对检测信号的影响44-45
  • 4.4 分析与讨论45-48
  • 4.5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钢管内外壁盲孔缺陷涡流检测的区分辨识方法研究49-59
  • 5.1 引言49
  • 5.2 材料和试验49-50
  • 5.3 钢管内外盲孔缺陷对涡流检测信号的影响50-54
  • 5.3.1 内外盲孔涡流检测信号50-51
  • 5.3.2 内外盲孔深度对检测信号的影响51-54
  • 5.4 分析与讨论54-56
  • 5.5 钢管内外壁缺陷区分辨识方法56-58
  • 5.6 本章小结58-5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主要研究结论59-60
  • 6.2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4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国荣;;涡流检测钢轨表面新方法[J];鞍钢技术;1985年06期

2 刘慰俭;蔡立国;徐有武;;连铸坯涡流检测设备的分析和探讨[J];上海金属;1992年04期

3 吴伯铭,陈浩时,胡静霞;检测速度及其稳定性对涡流检测的影响[J];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4 吴干林;涡流检测头尾信号切除新方法[J];无损检测;2001年02期

5 吴步宁,梁玉红,陈志祥;涡流阻抗图的傅里叶描述和分析[J];无损检测;2001年09期

6 赵玉兰,陈富安;钢丝的涡流自动检测[J];金属制品;2003年05期

7 邵泽波,宋树波,王海波;影响涡流检测压力管道质量的主要因素[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陈晓珊,何宜东,戴永红;不锈钢毛细管的涡流检测及试验研究[J];无损探伤;2004年05期

9 魏桂生;;涡流孔探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无损检测;2007年07期

10 侯维娜;屈双惠;;涡流检测的现状及新进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朝明;徐彦霖;刘宝;;涡流检测的数值模拟与缺陷定量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2 刘颖;徐彦霖;王增勇;;ф3以下奥氏体不锈钢管材的涡流检测[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3 齐建堂;李晓明;;某产品喷管件过烧的涡流检测研究[A];陕西省第九届无损检测年会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论文集[C];2004年

4 范孟豹;黄平捷;周泽魁;;涡流检测中阻抗信号的分解技术[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王婵;李泽;;管材超声波-涡流检测一体化研究[A];陕西省第十届无损检测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姚;;旧钛换热管涡流检测[A];2007'湖北·武汉NDT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宝;徐彦霖;王增勇;孙朝明;;涡流检测探头的实验优化设计[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8 徐彦霖;;小直径导管的涡流检测[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9 叶波;黄平捷;周泽魁;;涡流检测探头提离变化对阻抗的影响及消除技术[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黄平捷;吴昭同;严仍春;;多层厚度电涡流检测阻抗模型仿真及验证[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金贵;无缝钢管超声涡流自动检测方法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2 吴德超邋 孟庆宝 本报记者 侯静;科技助他擦亮“探伤眼”[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波;多层导电结构深层缺陷电涡流检测和定量化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黄平捷;多层导电结构厚度与缺陷电涡流检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高军哲;多频涡流无损检测的干扰抑制和缺陷检测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康中尉;基于场量测量和频率扫描技术的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王晶;涡流检测裂纹的反演模型优化及深层缺陷检测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范孟豹;多层导电结构电涡流检测的解析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丁建军;基于VI的钢球表面裂纹电涡流检测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嘉凯;基于C#的涡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彭旭钊;钢管涡流检测系统设计及孔类缺陷辨识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3 徐涛;基于阻抗分析法的电桥式涡流检测系统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4 刘光辉;涡流检测信号模拟软件及前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张清华;基于超声和涡流的复合式无损检测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曹钊滨;数字涡流检测系统的研制[D];中北大学;2013年

7 任海燕;水冷壁管腐蚀低频涡流检测的仿真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8 陈宁;基于多频电涡流检测方法的多参数测量分析与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宝;专用涡流检测换能器的研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10 周世恩;裂纹涡流检测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8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548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9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