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MeJA在杂交水稻制种花时调控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1-05 18:29

  本文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西农业大学》 2011年

MeJA在杂交水稻制种花时调控中的应用

叶平  

【摘要】:为了获得一种有效调节不育系花时的调控剂,以清水(CK)为对照,在抽穗杨花期不育系颖花开放前,对3个杂交水稻亲本组合“荣丰A和R245”、“中3A和中恢286”“荣丰A和R3”喷施(1.0mmol/L)MeJA(处理Ⅱ)、(1.0mmol/L)MeJA+(20mg/L)GA。(处理Ⅲ)、(1.0mmol/L)MeJA+(0.02mg/L)2.4-epiBR(处理Ⅳ)、(1.0mm0l/L)MeJA+ (3kg/hm2)KH2P04+(1.5 kg/hm2)H3BO3(处理Ⅴ),比较不同处理对单颖开放时间、颖间距离、开颖角度、柱头长度、颖花开放动态、柱头外露率,柱头活力、异交结实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各处理诱导不育系中3A、荣丰A颖花大量开放并出现明显的开颖高峰,处理Ⅳ对不育系中3A、荣丰A开颖的诱导效果最好。对荣丰A/R245组合和荣丰A/R3组合的不育系荣丰A喷施各处理后,开颖高峰相比对照提前半小时左右。各处理的不育系开颖更集中,处理Ⅲ可延长不育系荣丰A和中3A的柱头活力1-2天。 (2)各处理不同程度的延长水稻不育系中3A、荣丰A的单颖开放时间,增大开颖角度和颖间距离。相比对照,处理Ⅲ显著延长不育系中3A和荣丰A的单颖开放时间,处理Ⅳ显著增大不育系中3A和荣丰A的颖间距离和开颖角度,但各处理间对柱头长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3)在试验中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各处理间千粒重无显著差异。相比对照,处理Ⅲ、Ⅳ、Ⅴ显著提高3种父母本组合的结实率;处理Ⅲ、Ⅴ显著提高荣丰A/R245组合、3A/中恢286组合、荣丰A/R3组合的实际产量,但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4)单颖开放时间、颖间距离、开颖角度、柱头长度、颖花开放动态、柱头外露率,柱头活力、异交结实率和产量性状进行多元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在花期良好相遇的情况下,开颖角度、颖间距离、柱头总外露率和结实率是影响实际产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开颖角度、颖间距离和柱头总外露率通过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实际产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华春;不同施氮时期及施氮量对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2 凌中鑫,张士伟;叶肥“稻多收”在水稻上的增产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3 吴爽,李成荃,王守海,杨仁崔,张书标;几种优良品种花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4 肖琳;庞瑞华;蔡荣先;于萍;黄新华;王磊;;水稻初花期喷施油菜素内酯的生理效应及增产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5 吴京华;罗闰良;;中国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稻米;2007年01期

6 袁国良;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陈光珍;杨扬;付均;;“九二○”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泸香91A性状和泸香615制种产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稻米;2008年03期

7 李维明;蔡俊迈;周元昌;;水稻雄性不育系天然异交率与花器性状的遗传相关 Ⅰ.双列杂交分析[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8 林清俊;杂交水稻制种喷施“920”技术[J];福建农业;1999年06期

9 程日庆;生长调节剂——植物龙在蔬菜上的使用效果[J];福建热作科技;2003年01期

10 顾海永;李传国;梁世胡;张其文;潘文;;杂交水稻制种几种花期调节方法的综合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学标;杨连群;杜本怀;马加清;宋克勤;孙公臣;;山东省杂交粳稻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2 刁天留;籼稻不育系协青早A繁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2年06期

3 史昆,王玉货,曹梅芳,吴娟,马全君,马广勤;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皖稻91[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6期

4 韩赞平;王彬;汪旭东;;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同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5 李倩楠;唐清华;周琪;;茉莉酸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6 李培德;方国成;徐华山;李珍连;武晓智;;两系杂交粳稻精量用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3期

7 荣维国,任焘,沈钢,张传海,姚厚军,万昭进,郝睿;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501引试繁推一体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8 范荣喜,帅晋仁,周建生,刘平,刘晓松,赵天民,鲁志能;两优培九在江淮地区制种3.0t/hm~2及其主要技术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9 吴爽,李成荃,王守海,杨仁崔,张书标;几种优良品种花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10 封功能,张雪梅,仇明,骆爱兰;水稻数量性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章营;;作物次级作图群体的研究进展[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勇;陆旺金;张昭其;;ABA在果实采后领域的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窦世娟;陈昆松;吕均良;;植物成熟和衰老中的重要酶——丙二烯氧合酶[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代丽;周宏宇;刘新云;刘孟军;;组织培养技术在果树方面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石贵玉;;重金属铬对水稻幼苗的毒害效应[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汤述翥;顾铭洪;;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应用特性的比较研究[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红莲型杂交水稻学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林杰;李劲松;邓丽花;许振成;罗琳;关欣;罗闰良;曾北危;;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和政策研究——兼论岳阳县低成本超级稻生态工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张似松;张建设;;认清形势 扬长避短 做强湖北优质稻产业[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9 李江苏;袁卫东;骆丽英;郭茂绿;;农用地膜残留对水稻生长发育危害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萌生;张红林;谢勇;刘跃清;刘海平;张瑞祥;;气象条件对杂交中晚稻结实率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长勇;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余应弘;小粒矮秆水稻在杂交水稻工程化制种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裴承国;水稻极晚熟抽穗期基因qHD8-1的精细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官华忠;水稻包穗的遗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刘克琦;含维生素A功能稻的选育及遗传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单晓昳;茉莉素调控拟南芥花色素苷积累和叶片衰老分子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张运红;高活性寡糖筛选及其促进植物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徐睦芸;水稻OsALMT5和OsALMT9及大麦HvALMT1的定位及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郭媛;粳稻穗部性状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作图[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智权;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剖析水稻籼粳亚种间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付春;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和柱头外露率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樊志明;萝卜甘蓝双二倍体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及细胞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田雨;转基因抗虫恢复系配合力研究及强优势组合选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明涛;分子标记辅助番茄自交系改良及其配合力的测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吉顺;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肖文娜;化学催熟技术在油菜上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谢冬容;南平市杂交水稻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王新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刘才哲;吉林省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比较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毛一剑;我国杂交稻种子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维陆;;调花肥在杂交水稻制种上应用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6期

2 吴耀军;;高钾(微)肥在杂交水稻制种中花期调节的效果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3 韩赞平;王彬;汪旭东;;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同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4 印天寿,唐玉华,储修云;杂交稻叶面专用新药“稻多收”的增产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5 许克农,李泽炳,李成荃;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和开花习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2年04期

6 汪华春;不同施氮时期及施氮量对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7 凌中鑫,张士伟;叶肥“稻多收”在水稻上的增产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8 张爱国,徐乐斌,金宜祥,宁会琴;野败型粳三系配套及遗传机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9 吴爽,李成荃,王守海,杨仁崔,张书标;几种优良品种花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10 杜士云,王守海,李成荃,王德正,罗彦长,吴爽;温度对三系BT型粳稻不育系育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九七八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要点[J];贵州农业科学;1978年03期

2 林挺柱;;杂交水稻种子工作的两点体会[J];广西农业科学;1983年02期

3 ;管前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咨询服务部管前植物生产调节剂厂为您服务[J];农业科技通讯;1988年04期

4 曾宪堂,林世杰;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途径[J];杂交水稻;1989年S1期

5 陶用力;杂交水稻制种本田的高产栽培[J];种子科技;1994年02期

6 寇从贤,关绍华;多效唑在杂交水稻制种上应用综述[J];种子;1995年04期

7 杨新凡;施好“九二0”是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的关键[J];杂交水稻;1998年S1期

8 吴传根;胡光瑞;;山区杂交水稻制种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世界;1998年05期

9 左国平;硼肥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10 陈斌,严诗福;多效唑抑制杂交水稻制种穗前效果好[J];福建农业;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敏;汤楚宙;李明;李中秋;黄震;;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金鹏;吕慕雯;孙萃萃;郑永华;;低温预贮复合MeJA处理对冷藏枇杷果实冷害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梁新华;梁军;王冬红;马巧娟;;MeJA和ABA对人工种植甘草品质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景忆莲;刘耀斌;冀伟;范万发;李胄;田志诚;;陆地棉花粉及柱头生活力的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曾晓春;蒋海燕;吴晓玉;;茉莉酸类植物激素对水稻、丝瓜及油菜花粉萌发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曾晓春;蒋海燕;姚锋先;方加海;吴晓玉;;茉莉酸类植物激素与水稻雄性不育关系的初探[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宋平;夏凯;吴传万;周燮;曹显祖;;新型植物激素调控水稻颖花开放[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骈瑞琪;;二色胡枝子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义君;;荣昌县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思考[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邓华凤;赵江海;何强;;粳型不育系株型观察及其异交习性研究[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虎林 通讯员 刘萍;[N];泰州日报;2009年

2 易晓玲;[N];四川政协报;2010年

3 张伟 向云峰 刘付仁;[N];农民日报;2011年

4 陈善杰;[N];农资导报;2009年

5 记者 周月光 特约记期间 陈朝辉 通讯员 王一雅;[N];海南日报;2009年

6 杨春虹 陈虹;[N];农民日报;2009年

7 记者 忻才康 通讯员 施玲;[N];东方城乡报;2011年

8 陈文龙;[N];抚州日报;2011年

9 吕树葆;[N];农民日报;2004年

10 记者 林晖 郭远明;[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彬;茉莉酸甲酯(MeJA)对绿豆(Vigna radiata L.)下胚轴质膜H~+-ATPase水解活力影响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方海涛;蒙古扁桃对外源MeJA的诱导抗性反应及其对黄褐天幕毛虫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3 李学文;1-MCP和MeJA对哈密瓜采后品质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曹士锋;枇杷果实采后品质劣变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曾晓春;茉莉酸类对稻、高梁和果园草颖花开放的诱导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6 徐立新;MeJA对人参DS基因表达的影响及DS在酵母中的表达[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宋平;水稻矮生性和开花的植物激素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8 张海文;PDF1.2启动子中茉莉素应答的顺式作用元件及其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9 王彦靖;松嫩草地及澳大利亚主要豆科牧草生殖生态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建龙;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龙S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其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平;MeJA在杂交水稻制种花时调控中的应用[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2 田妍;杂交水稻制种化学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慧敏;杂交水稻制种气力式授粉机理的试验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4 佘雪晴;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直播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何宗陶;杂交水稻亲本制种特性及化学调控效果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珊;植物生长素“天丰素”在杂交水稻制种中应用效果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陈兰;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巩莎;MeJA对枣树抗虫性的诱导及其对日本龟蜡蚧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2年

9 段杨峰;热空气和MeJA复合处理对枇杷果实保鲜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秀凤;甘草开花特性及传粉生物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65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