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离子型纳米捕收剂性能及其与微细粒黄铜矿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2 04:40
   现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铜资源也不可避免被快速消耗,造成铜矿石日趋呈贫、细、杂的态势。因此,低品位、赋存复杂、难处理的铜资源是当前研究开发的主要目标。当前所熟知的浮选工艺及药剂制度,对微细粒级铜矿物回收利用率有限,为实现微细粒级铜资源的高效回收,研发新型高效的浮选药剂和浮选工艺是当前微细粒级铜浮选必须突破的难题。本文针对微细粒黄铜矿难以有效回收这一难题,根据黄铜矿的浮选性质,合成出阴阳离子两种纳米捕收剂(MNP和VNP)。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纳米捕收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然后将其应用于浮选试验,研究阴阳离子纳米捕收剂在不同条件下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行为,并与丁基黄药的浮选效果进行对比,最后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动电位测试和表面润湿性测试三种手段探究其与矿物作用机理。选择阴离子型乳化剂SDS,合成出带负电乳液MNP,选择阳离子型乳化剂CTAB,合成出带正电的乳液VNP,通过表征可知,MNP和VNP粒径分布在50nm~100nm之间,分子量都在一万以上,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纯矿物浮选试验说明,MNP、VNP和丁基黄药三种药剂中,MNP对微细粒黄铜矿的浮选效果最好,在矿浆pH为6~8范围内,回收率均在95%以上,当加入抑制剂时,能够很好的实现铜锌分离。VNP和丁基黄药对黄铜矿的浮选效果相差不大,但VNP的选择性优于丁基黄药。由红外光谱图和动电位测试可知,MNP和VNP均能在黄铜矿表面产生吸附,MNP使黄铜矿表面的零电点由5.08减小至4.36,VNP使黄铜矿表面的零电点由5.08增大至6.98。通过测量矿物与药剂作用前后接触角的变化可知,MNP使黄铜矿的接触角从60.43°提升到了101.34°,大幅度提高了黄铜矿表面的疏水性,VNP也能增强矿物表面的疏水性,但效果较MNP更弱,这与浮选试验结果相吻合。
【学位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D923.13;TD9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矿资源的概述
        1.1.1 铜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1.1.2 铜矿资源现状和特点
        1.1.3 铜的矿床类型
        1.1.4 铜矿物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物理性质
    1.2 黄铜矿的选矿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全优先浮选工艺
        1.2.2 混合浮选工艺
        1.2.3 部分优先-混合浮选工艺
        1.2.4 等可浮浮选工艺
    1.3 黄铜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黄铜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1.3.2 黄铜矿浮选药剂存在的问题
        1.3.3 黄铜矿浮选药剂发展趋势
    1.4 纳米粒子的应用及其发展
        1.4.1 纳米技术基本概念和用途
        1.4.2 纳米粒子的合成
        1.4.3 纳米粒子在浮选中的应用
    1.5 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样的制备及分析
        2.1.1 纯矿物制备
        2.1.2 纯矿物试样分析
    2.2 试验所用药剂和仪器
        2.2.1 试验主要试剂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捕收剂合成试验
        2.3.2 纳米捕收剂的表征
        2.3.3 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2.3.4 浮选机理研究
第三章 离子型纳米捕收剂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
    3.1 纳米捕收剂的合成方法及机理
        3.1.1 纳米捕收剂的合成方法
        3.1.2 乳液聚合机理
    3.2 阴离子型纳米捕收剂MNP合成及其表征
        3.2.1 合成原理
        3.2.2 合成过程
        3.2.3 阴离子型捕收剂MNP的红外表征
        3.2.4 MNP的核磁表征
        3.2.5 MNP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试(GPC)
        3.2.6 固体含量测定
        3.2.7 稳定性测试
        3.2.8 粒度测定
        3.2.9 扫描电镜
    3.3 阳离子型纳米捕收剂VNP合成及其表征
        3.3.1 合成原理
        3.3.2 合成过程
        3.3.3 VNP的红外表征
        3.3.4 VNP的核磁表征
        3.3.5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试(GPC)
        3.3.6 固体含量测定
        3.3.7 稳定性测试
        3.3.8 粒度测定
        3.3.9 扫描电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型纳米捕收剂浮选试验研究
    4.1 MNP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条件试验
        4.1.1 不同pH值条件下MNP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1.2 不同用量的MNP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1.3 硫酸锌作用下、MNP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2 VNP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条件试验
        4.2.1 不同pH值条件下VNP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2.2 不同用量的VNP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2.3 硫酸锌作用下、VNP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3 丁基黄药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条件试验
        4.3.1 不同pH值条件下丁基黄药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3.2 不同用量的丁基黄药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3.3 硫酸锌作用下、丁基黄药对微细粒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型纳米捕收剂的浮选机理研究
    5.1 红外光谱分析
        5.1.1 黄铜矿与MNP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5.1.2 黄铜矿与VNP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5.2 MNP和VNP对黄铜矿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5.2.1 MNP对黄铜矿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5.2.2 VNP对黄铜矿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5.3 MNP和VNP对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5.3.1 MNP对黄铜矿和闪锌矿接触角的影响
        5.3.2 VNP对黄铜矿和闪锌矿接触角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浩棣;;新型煤用捕收剂的工业应用现状[J];煤炭与化工;2017年03期

2 董大刚;;组合捕收剂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钨业;2017年04期

3 肖建军;邱祖民;饶荣;罗春燕;黄伟;何维娟;;地沟油制备新型浮选捕收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5年04期

4 谭鑫;范志鸿;陈定洲;刘龙利;;钨矿螯合捕收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矿业;2013年09期

5 张朝宏;戴惠新;;铁矿石反浮选捕收剂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矿产综合利用;2012年02期

6 陈云峰;黄齐茂;潘志权;;磷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进展[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杨晶;;钛铁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及应用状况浅述[J];云南冶金;2010年01期

8 李志章,杨家文;氧化铜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与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9 ;新型捕收剂B_6选矿性能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1997年06期

10 R.R.金倍尔,徐灿;用以改善浮选指标的几种新型捕收剂[J];国外金属矿选矿;199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纪镇;复杂难处理白钨矿浮选分离的强化及其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柴文翠;铝土矿脱硫捕收剂的分子构筑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3 蒋昊;铝土矿浮选过程中阳离子捕收剂与铝矿物和含铝硅酸盐矿物作用的溶液化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陈远道;高效铝土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7年

5 杨帆;季铵捕收剂在白钨矿浮选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曹飞;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硫氨酯捕收剂的设计合成及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余新阳;新型有机硅阳离子捕收剂的合成及其对铝硅矿物的浮选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于慧梅;餐饮废油制备脂肪酸类捕收剂的工艺、表征及浮选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9 刘文刚;新型赤铁矿反浮选脱硅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10 鄢恒珍;胺类捕收剂可生物降解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光音;硅酸盐矿物浮选过程中胺类捕收剂捕收性能的量子化学分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2 丁军;离子型纳米捕收剂性能及其与微细粒黄铜矿作用机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3 陈金鑫;磷灰石常温捕收剂研制及其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4 孙海涛;新型钨矿捕收剂的捕收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5 张涛;电化学改性煤油对煤泥浮选性能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苗美云;新型捕收剂对锡石的捕收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7 刘文宝;羟丙基胺类捕收剂的合成及在铁矿石反浮选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8 闫啸;从磁选尾矿中回收磷灰石的浮选药剂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9 卢绿荣;浮选捕收剂分子态密度及其与金属离子螯合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10 张凯熙;阳离子捕收剂GE-609T的合成及其在铁矿反浮选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94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894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6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