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耕地保护中的农民自主治理研究——以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为例

发布时间:2024-02-27 10:35
  耕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生产资料。我国一直把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耕地保护在我国各项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快速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同时伴随着耕地质量的下降,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土地矛盾也日渐突出。为了应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及应对土地利用中的矛盾纠纷,我国出现了农民耕地保护自治组织——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对保护耕地,增强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耕地保护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有必要研究耕地保护自主治理对耕地保护的实际影响,耕地保护自主治理的目标实现程度,科学理解农民参与耕地保护自主治理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此,本文借助金坛市4镇8村,及18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耕地保护中自主治理的研究。第一,探讨了我国现行制度环境下,耕地保护中自主治理产生的理论原因。本文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为耕地保护中农民自主治理的产生创造了制度空间。第二,探讨了农民耕地保护自主治理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即耕地保护自治组织是否起到了保护耕地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农民自主治理对耕地保护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且影响方向为正,即自主治理能够促进...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耕地资源管理和保护
        1.2.2 耕地保护中农民行为分析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集体行动理论
    2.2 自主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2.2.1 自主治理理论概述
        2.2.2 关于自主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争论
        2.2.3 自主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的分析
    2.3 农民耕地保护自主治理产生的理论原因
        2.3.1 市场失灵
        2.3.2 政府失灵
    2.4 分析框架
第三章 耕地保护中农民自主治理的探索
    3.1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产生的背景和诱因
        3.1.1 现实背景
        3.1.2 深层诱因
    3.2 协会的职能与组织结构
    3.3 协会的运行机制
    3.4 协会取得的绩效
第四章 实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研区域与数据来源
    4.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4.3 农户耕地保护认知及意愿描述
        4.3.1 农户耕地保护认知情况
        4.3.2 农户耕地保护意愿
    4.4 农户对耕地保护自主治理的认知及参与意愿描述
        4.4.1 未成立协会的村农户对协会的认识
        4.4.2 成立协会的村农户对协会的认识
        4.4.3 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自主治理的意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自主治理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分析
    5.1 指标选择及描述分析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3 模型结果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民参与耕地保护自主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农民参与自主治理意愿的因素分解
    6.2 样本特征
    6.3 农民参与耕地保护自主治理意愿的交叉分析
    6.4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5 模型结果及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组织创新与改革路径
    7.1 耕地保护协会制度供给、相互监督及可信承诺
        7.1.1 制度供给
        7.1.2 相互监督
        7.1.3 可信承诺
    7.2 耕地保护中农民自主治理的原则
        7.2.1 奥斯特罗姆8项原则的借鉴
        7.2.2 政府支持,自主管理原则
    7.3 组织结构改革与创新
        7.3.1 基层农民耕地保护协会
        7.3.2 市级农民耕地保护联合会
        7.3.3 省级农民耕地保护联合会
        7.3.4 全国农民耕地保护总会
第八章 研究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12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912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7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