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基于标注与可视化的游戏AI效果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1-12-17 20:26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金融、医疗、教育、安防等行业,其中也包括了游戏产业。通过正确率、召回率等传统评价指标判断人工智能算法的好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多人在线战术竞技(MOBA)游戏中,AI研发人员无法直观了解到游戏AI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款游戏AI效果反馈系统,用工程化的方法,帮助AI研发人员评估AI能力,发现存在的问题,确定模型改进方向,最终实现游戏AI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时也可以作为游戏策划对游戏AI进行商业化的数据依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标注与可视化的游戏AI效果反馈系统,使用数据标注的方法对AI在特定场景下行为合理性进行评定,使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方法多角度全方面地展示AI能力。该系统包括对战管理、转录像与转日志、标注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用户与权限管理五个功能模块。对战管理模块将AI应用到游戏中去进行对战,得到对战数据,模块包括创建对战、执行对战、监控与告警等功能;转录像与转日志模块将游戏对局转化为可播放的视频文件,并得到结构化的对战数据用于后续分析,模块包括创建转录像任务、转录像任务调度等功能;标注管理模块可以对游戏内的AI行为进行标...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标注与可视化的游戏AI效果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ota游戏地图

框架图,框架图,应用层


图 2-6 PHP CI 框架图关于系统的层次划分,结合 MVC 架构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用户层、鉴权层、应用层、数据层及基础设施层。虽然对战管理模块单独部署在其他机器上,但是考虑到其对这个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因为游戏的运行需要特定环境,实际上运行的仍然是系统的业务功能,与用户层和数据层都有交互,所以将其划分到应用层。系统的体系结构图如图 2-7 所示。QQ登录认证 & 系统认证AI研发人员 标注人员 管理员应用层对战管理 转录像与转日志 标注管理外标游戏策划

基于标注与可视化的游戏AI效果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创建对战任务UI实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异构复合迁移学习的视频内容标注方法[J]. 谭瑶,饶文碧.  计算机应用. 2018(06)
[2]可视化数据分析对决策者的影响[J]. 魏紫萱.  中国市场. 2018(15)
[3]电子竞技数据分析模型解析[J]. 周灵.  电子世界. 2018(07)
[4]基于大数据智能营销云的游戏运营分析平台的研发[J]. 佘学文.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23)
[5]从《英雄联盟》到《王者荣耀》:理性思考网络游戏文化[J]. 朱艳琳.  新媒体研究. 2017(14)
[6]游戏数据的可视分析[J]. 兰吉,巫英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7(04)
[7]可视化数据挖掘方法与技术探究[J]. 刘磊.  通讯世界. 2017(06)
[8]教学视频的文本语义镜头分割和标注[J]. 王敏,王斌,沈钧戈,高新波.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6(06)
[9]一种基于语义分析的大数据视频标注方法[J]. 崔桐,徐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5)
[10]大数据技术之一“数据标识”[J]. 徐立水,殷亮.  科技资讯. 2016(25)

博士论文
[1]自然语言处理中序列标注问题的联合学习方法研究[D]. 李鑫鑫.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基于上下文的图像标注研究[D]. 周全.华中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Hadoop架构的手游日志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振刚.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
[2]基于协同标注的教学视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茂昌.武汉体育学院 2017
[3]基于Unity3D引擎的篮球游戏Al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云林.南京大学 2017
[4]探索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雪莹.西南交通大学 2017
[5]基于多人角色扮演网络游戏日志数据的角色类别演化的分析与可视化[D]. 刘致奇.浙江大学 2017
[6]面向专业属性标注的众包平台研发及应用[D]. 洪高峰.浙江大学 2016
[7]MOBA游戏平衡性探究[D]. 林澳剀.云南大学 2015
[8]通用众包标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仝子飞.浙江大学 2015
[9]游戏运营中的数据挖掘[D]. 张彦俊.复旦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40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540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2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