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我国人工智能刑法的行政前置性立法探析

发布时间:2024-06-07 06:10
  人工智能法学研究应当谨防“学术泡沫”,人工智能刑事法治建设应当立足我国本土实践的真问题,重点关注真正能够对我国刑法产生挑战的人工智能危害行为。新型人工智能犯罪属于典型的行政犯,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初期,人工智能刑法应当塑造行政前置性立法方法,具体包括“前置行政不法”和“前置行政程序”两类立法模式。其中,“行政性”是指人工智能行为等构成要件在静态规范层面中的不法行政评价和动态行政程序执行中的过程性、经历性行政评价,而“前置性”是指行政性评价前置于人工智能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认定。相较于信息网络犯罪和计算机系统犯罪的立法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危害的实践特质在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性和算法技术对人类活动时空的延伸性。因而,行政前置性立法特质要在人工智能刑法体系中得以体现,就需要立法者尤为注重全面性和双重性规则。行政前置性立法有助于保障刑事归责的专业性,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的技术特质挑战,实现不同算法技术危害行为的等级评价。在具体设计行政前置性立法规则时,立法者需要将规则特质运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以及人工智能产品的测试、生产、销售和使用等阶段。具体而言,第一,对于行政不法前置性立法,刑法应当重点评价人工...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人工智能刑法的行政前置性立法的理念塑造
    (一)何为行政前置性立法
    (二)人工智能刑法行政前置性的立法特质
    (三)人工智能刑法行政前置性的立法意义
        1.行政前置性立法有助于发挥行政不法和程序的先行评价机制,防止单独的刑罚处罚阻碍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
        2.行政前置性立法契合人工智能危害行为的抽象性和分散性,有利于保障人工智能刑事归责的专业性
        3.行政前置性立法能够防止人工智能刑法的重复性立法,有利于立法者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的特质性对刑法立法的挑战
        4.行政前置性立法相较于单一化的刑法立法方法,有利于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同危害行为的等级评价
二、立法规则Ⅰ:人工智能刑法的行政不法前置化
    (一)前置行政不法对于人工智能犯罪行为基本类型的选择
    (二)人工智能刑法前置行政不法性规则的具体建构
        1.立法者需要对销售不符合行政标准的人工智能产品行为设置抽象危险犯
        2.立法者需要对人工智能产品使用阶段的制造安全事故、危险驾驶、非法侵入、破坏系统等三类危害行为增设涵盖行政不法规范的新罪名或条款
三、立法规则Ⅱ:人工智能刑法的行政程序前置化
    1.立法者需要设置行政许可等程序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以及人工智能产品的测试阶段的安全性或符合人类的道德伦理性
    2.立法者需要设置行政许可等程序来确保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阶段的安全性,以防范人工智能刑事风险
四、结语



本文编号:3990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990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