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区别_直流馈线屏英语_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

发布时间:2016-08-03 05:05

  本文关键词: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

    

1 前言
  多年来,由于我国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电力投资的重点一直倾向于输变电系统。当电力供需矛盾稍有缓解时,一直被忽视的配电系统的薄弱性就显现出来了,成为供电系统与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之间的“瓶颈”。随着电力部分对供电可靠性、供电经济性要求的不断进步,加之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产业政策的出台,配电自动化已被提到议事日程[1]。配电自动化的实现,将使供电更可靠、为用户服务更全面、职员投进更节省、整个系统操纵更有效。
  馈线自动化是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10 kV线路以排挤线路为主,因此在城网改造的工作中,实现10 kV排挤线路的馈线自动化是首要任务。面对量大面广的10 kV配电线路,如何既经济又高效地实现自动化的基本功能,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计算机、电力电子技术的日臻完善,使馈电自动化这一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新型配电设备等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技术更轻易实现,应用效益更为突出。
  本文先容一种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方案。该方案是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实现的:杆上配电自动化阶段、远测远控自动化阶段和计算机控制配电自动化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从户外一次设备的应用(第一阶段)、信号的采集和传送(第二阶段)到实现计算机治理(第三阶段)。这套方案的实施在日本历经了近30年。我国10 kV电网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与日本的电网相似,因此将此方案应用于我国的排挤配电网系统较为适宜。
2 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
  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方案如图1所示。
  2.1 杆上配电自动化阶段
  杆上配电自动化设施由同杆架设的杆上真空自动配电开关(PVS)、具有故障诊断功能的远方终端单元(RTU)和电源变压器(SPS)组成。
  杆上真空自动配电开关(PVS)采用真空灭弧室灭弧,SF6气体外尽缘,开关内有与真空灭弧室相串联的隔离断口,使开关具有优越的灭弧和耐电压性能[2]。由于灭弧和尽缘介质均为无油介质,避免了火灾或爆炸的隐患。开关的高压部分、低压控制回路和操纵机构均密封在开关箱体内,开关主回路引出端子采用尽缘电缆出线保护,带电部分不过露,具有15年免维护的特性。开关结构设计紧凑,带有悬挂式安装金具和电缆引线使杆上安装极为方便。具有手动/自动操纵方式,使开关操纵更灵活。
  控制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故障搜查控制器(FDR),一种是远方终端单元(RTU)。采用故障搜查控制器与杆上开关配合可以实现故障区段的隔离、非故障区段的供电恢复,但与站内的计算机通讯需要另配单体RTU。远方终端单元除了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具有与站内的计算机通讯功能,通过配合适合于当地的地理地貌的通讯系统,可以实现配电自动化的远测、远控、远信和远调。


                   图2 环网运用的示意图
                      Fig.2 Demonstration of ring network application
  2.2 远测、远控自动化阶段
  远测、远控自动化阶段的设施由下述装置构成:发出通/断命令的控制台、显示信息的CRT,进行收发信号联系的远控主控台TCM和与主控台之间进行收发信联系的远方终端单元RTU等。第二阶段作为第一阶段的延伸,能具体实现线路信息的传递和对一次设备的控制、监视。
  作为一次设备和配电自动化系统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这一阶段可实现以下功能:
  (1) 当发生故障或停电作业时,远控杆上开关的通或断;进行过负荷时的系统转换。
  (2) 监视变电站内变压器和馈线的电压、电流以及站内继电器操纵;监视杆上开关、RTU的工作状态。
  (3) 通过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断路器、开关等设备的状态和系统信息。
  (4) 进行操纵记录、打印状态变化记录、复印CRT画面内容、记录维护工作数据等。
  这一阶段的关键题目是选用合适的通讯方式。目前通讯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外围通讯,主要是数据及语言的通道;一种是计算机软件通讯。外围通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有线分光纤通讯、音频电缆通讯、电力线载波通讯;无线通讯分微波通讯、扩频通讯和无线电通讯。计算机软件通讯主要实现数据库、各种远动装置和各种计算机软件按一定规约进行的数据交换。各种通讯方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不同的通讯方式应用于馈线自动化时所带来的效果、经济性和实用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在选择合适的通讯方式后,第二阶段可以方便地由第一阶段扩展。
  2.3 计算机控制配电自动化阶段[3]
  计算机控制的配电自动化是第二阶段的延伸,将各子站的信息通过主站的电讯主控单元(TCM),送进主站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治理。这一阶段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自动化阶段。
  在实现计算机控制配电自动化后,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 配电网监视功能 系统采集配电网的信息,进行配电网状态的监测。
  (2) 配电网控制功能 系统通过TCM按照操纵者指令远控开关和RTU。
  (3) 配电网单线图显示功能 配电网每一条馈线以单线图方式显示。
  (4)记录功能 由监视、控制和数据维护处理的配电网状态、操纵记录、系统故障等,可以通过记录功能打印出来。
  (5)数据维护功能 操纵者可以用数据维护功能,更新计算机内的数据库。
  (6)模拟功能 可以模拟事故时的设备动作和网络状态,提供培训功能。
  (7)配电网的图形显示功能 显示与街区图相应的配电网网络图。
  (8)变电站监测功能 对变电站内设备的状态和丈量数据进行远方监测。
  (9)配电网调配功能 计算调配配电网的操纵过程,即通过使用数据如故障区的位置和配电网的电气状态,提供无故障区的电源来恢复掉电区域的供电。
  这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区别在于,第二阶段仅实现变电站内的治理,而第三阶段则实现了计算机全面控制馈线自动化的治理,使治理系统更上一个层次。此外,还可以通过完成主站与主站之间的相互后备的连接,来实现更大范围的配电系统治理调配自动化。
3 电压型系统的特点
  目前,国内在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上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电压型系统,一类是电流型系统。两个系统各有优缺点。这里着重分析电压型系统应用于配电网的基本出发点。
  (1)从10 kV配电网运行方式上来看,由于我国10 kV系统目前多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与日本的网架结构较为相似,较适合采用电压式设备;加之这种模式在日本已有近30年的运行经验。因此,将其应用于10 kV排挤线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较为合适;
  (2) 从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方面来看,电压型系统的优点较为突出。由于在自动化发展到第二、三阶段,故障的隔离、定位还是由一次设备独立完成,而通讯系统则主要用来完成潮流计算后的负荷调配以及日常的调配、维护、操纵功能,这就进步了整个系统处理事故的可靠性。从杆上设备的故障判定方式来看,电压型设备仅需根据配电线路的电源有无来进行判定,而电流型设备用RTU则要求开关CT配合来判定故障电流的位置和方向,RTU自身的故障判据需要根据分段区间的负荷变化来整定,这对负荷经常变化的配电网来说,是相当麻烦的;
  (3) 从杆上设备的维护性来看,电压型设备工作电源取自线路,不需要额外提供;而电流型设备RTU固然也可用电源变压器作为正常时的供电电源,但在线路故障时,必须依靠蓄电池供电,才能保证通讯的正常进行。蓄电池需要定期维护检查,这使得系同一次设备的免维护性大大降低;
  (4) 从线路的恢复供电方式来看,电压型系统固然由于采用逐级投进的方式,使开关动作次数增多,在缩短停电时间上不如电流型设备,但在实际应用时,因断路器重合,,分段开关逐级的投进,可以有效地避免线路因涌流而引起断路器的误动作。
4 系统通讯方式的选择
  对馈线自动化系统而言,通讯信道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题目。应用于电力网时,固然配电线载波、双绞线通讯方式、无线电方式和光缆方式均可实现通讯,但采用不同方式所带来的效果、经济性和实用性是不同的。
  (1)采用配电线载波方式通讯,优点是无需架线并且系统变化时方便易行,但由于电气设备的投切都会对配电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导致网络的传输和衰减特性发生明显的波动,信号干扰严重;此外,配电网分支多,在分段点易发生信号衰减或信号盲点,传输可靠性低;传输速度慢,各种耦合设备造价不菲,因此电力线载波用于馈线自动化系统不是一种理想的通讯方式。尽管目前已有文献提出PLC技术有重大突破(DPL技术)[4],但尚未进进实质性(上接第33页 continued from page 33)
  的使用阶段;
  (2)采用双绞线通讯方式。这种通讯方式需要另外展设通讯线,但它的传输可靠性较高,传输速度适中,在需要扩展时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在综合考虑经济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后,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馈线自动化通讯方式;
  (3)采用无线通讯方式,无需架线,应用较方便。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题目:首先要遵守电波法的规定,需要申请频率;其次,城市电讯发展使电波干扰和电磁噪声很大,这样造成的误码率较高,可靠性下降;RTU用电台的发射功率大,造价较高。相比之下,这种方式较适用于区域小、空中干扰小的中小城市地区;
  (4)光纤通讯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通讯方式,但光缆敷设的工程量、光端机等设备的用度昂贵,假如仅用于配电网信息传输的场合,那么整个系统造价太高,性能价格比太低,不经济。
  各地的电力部分可以根据当地配网自动化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于当地地理地貌的通讯方式,在综合考虑经济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后再选择通讯方式。
5 结论
  (1) 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可分杆上配电自动化、远测远控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配电自动化三个阶段逐步实现。
  (2) 这套方案较适合于国内10 kV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一次设备具有免维护性,操纵整定简便,并且采用一次设备隔离故障、二次设备主要用于完成监控调配和计算机治理工作,保证了较高的系统可靠性。
  (3) 通讯方式的选择是该方案实现的关键。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通讯方式用于馈线自动化。双绞线通讯方式从可靠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看均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通讯方式。
  参考文献
  1 高严.捉住机遇,落实任务,加快城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供用电,1998(8)
  2 Ohshima I,Fujisawa A et al. Switching performance of vacuum switch and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in overhea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Int. Symposium on Adoption of New Techniques for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Dec 1987
  3 Kato S,Naito T et al.Computer-based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IEEE 1985 Power Industry Computer Application Conference
  4 宋永华,肖颖 et al.电力线载波技术重大突破.电网技术,1999,23(2)


相关阅读:  

 

 

 


  本文关键词:电压型馈线自动化系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1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81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