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基于心电动力学图的动态特征提取及其在运动训练上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3 02:07
  目前,心肌缺血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威胁,而且其发病率在提高,并有往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心肌缺血的早期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一般通过观察心电图的ST-T段来判断心肌缺血的状况,该方法对医务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仅仅通过肉眼来观察无法看到一些心电图信号细微的信息,且具有误诊的风险。虽然目前拥有冠脉造影技术来更深入的诊断心肌缺血,但是该技术对人体具有创伤,而且费用昂贵,诊断复杂。因此,运用工程上的技术,对心电信号中的特征信息做更多挖掘意义重大。基于确定学习理论的心电动力学图是一种对心电图信号通过径向基神经网络建模后得到的心电图全息特征信号。确定学习理论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对心电图信号建模,沿着心电图ST-T段的轨迹生成三维可视化动力学图。心电动力学图在心肌缺血辅助诊断上已经得到初步的临床验证,为心肌缺血早期辅助诊断提供了工程上的新方法。基于心电动力学图在心肌缺血辅助诊断上的应用,本文对心电动力学图进行了动态特征提取及其系统设计和实现,并通过实验对其在运动训练负荷监测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心电动力学图特征提取算法的实现以及心电动力学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在动态特征...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心电动力学图的动态特征提取及其在运动训练上的应用研究


心肌缺血示意图

波形,心脏,心肌缺血,电位差


图 2-1 典型心电图波形由心电图波形我们可以看到心电图主要分为 5 个波段:P 波、QRS 波、ST 段、和 U 波。P 波:由心房除极过程中产生,波形一般较为小而圆,是在心脏电活动过程中房的电流通过房间束传至左心房形成的,从电压的幅值来看,一般是小于 0.25mV间间隔为 0.08 到 0.11s。QRS 波:由心脏除极过程中产生,如果人体心脏出现左右束支传导阻塞、心室肥QRS 波形可能会出现增宽、变形等。ST 段:ST 段是在除极过程结束,但是复极过程还没开始这一阶段的电信号,情况下,ST 段的波形在等位线上,而且没有电位差,但是当人体心脏出现心肌缺血候,该段波形会抬高或者下压,原因是心室在除极过程后依然存在电位差,这也是段波形用于研究心肌缺血的关键点。

向量环,正常人,心电向量图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心电向量图中有 P 环、QRS 环、T 环和 U 环。在临床分析中,一般通过心电向量图中各个环与正常情况下的对比,可以从三维视角下很容易就区分出差异,对于正常个体,其 ST-T 环表现为封闭规则的环状(图 2-2),而心肌缺血疾病的 ST-T 环表现为无序不规则(图 2-3)。但是对于临床上来说,心电向量图形状比较复杂,需要经过更多的处理后才能用于各种病理分析,而且相比于心电图仪器,心电向量图检测仪器的操作更为复杂,因此未能被医学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要点解读[J]. 马丽媛,吴亚哲,王文,陈伟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01)
[2]基于确定学习理论和Lempel-Ziv复杂度的非线性系统动态特征提取[J]. 王乾,王聪.  自动化学报. 2018(10)
[3]心电ST-T段的截取算法与系统实现[J]. 刘洋,邓木清,王聪.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7(22)
[4]心律失常无创性检测技术现状与进展[J]. 戴伟川,李艳娟,郭桢力,罗文秀.  中国疗养医学. 2014(11)
[5]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2014(07)
[6]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张桂艳,程德君,杨玲.  江苏医药. 2014(08)
[7]我国心血管疾病现状与展望[J]. 姚震,陈林.  海南医学. 2013(13)
[8]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J]. 董玉福.  大理学院学报. 2013(03)
[9]大学生运动猝死调查与风险预警研究[J]. 谢庆芝,邱祖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02)
[10]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 戴晓燕,向红,丁兆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04)

硕士论文
[1]青少年运动员21公里跑心率变异性分析[D]. 吕维臣.辽宁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22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3622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2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