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认同 百度百科_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5 18:36

  本文关键词:民族认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民族大学》 2011年

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

毕跃光  

【摘要】:人的外显性行动受内隐性意识的驱动,外在的关系反映内在的结构。所以,要搞民族研究,既要研究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等外显性表现,又要研究民族认同、族际认同、国家认同等内隐性要素,还要研究各种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能够消解各种认同之间的张力与冲突,促进各种认同的共生与协调。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 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内部三种重要的认同形态,三种认同与民族问题所涉及的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从民族认同、族际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来看,民族认同在横向上与族际认同形成了竞争与共生关系,纵向上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共生关系。 民族认同包括归属性认同和赞同性认同,前者事关认同与分界,涉及归属问题;后者事关对本民族的态度、情感。所以,在归属性认同确定的情况下,每个民族都存在积极认同或者消极认同。在族际交往过程中,对自我和他者的不同态度、认知和评价,产生了不同的结合模式,从而形成了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之间不同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对自我的积极认同和对他族的偏见容易形成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之间完全的竞争关系;对自我的消极认同和对他族的偏见容易形成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只有参与交往的各个民族具有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对他族具有亲和动机和亲近态度,才有可能形成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之间理想的和谐共生关系,这种和谐共生关系既有自然生成的过程,更需要人为营造和构建。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存在张力和冲突,也存在和谐共生。国家构建与族体发展之间的矛盾、族际经济利益关系失衡、消极民族认同等都可能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和冲突,但矛盾和冲突不是恒定的,两者之间也可以和谐共生。国家认同由归属性认同和赞同性认同两部分构成,构成归属性国家认同的基本元素有领土、历史、文化、同胞,这些元素与民族认同的元素形成了许多交叉和重叠,成为两种认同共同的资源,这是两者共生的基础之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不同的场景满足不同的需求,民族认同触及人类深层情感,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国家认同作为共性和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具有弥合差异的能力,国家认同需要借助民族认同中的“族性”力量,而民族认同同样需要国家认同中的“理性”要素,这种功能的互补性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又一重要基础。 族际文化交流、经济互补互惠、共同的历史命运乃至特定族际环境下的相同肤色或人种特征都可能形成族际间稳定的共性交集和共享格局,从而产生族际认同。族际认同所铺就的相互交织、相互链接的心理意识网络是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国家认同赖以生成的深厚土壤。只有汲取、提炼族际认同的积极成果,国家认同才能获得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相反,族际认同只有接受国家认同的规约和导引,才能获得意义、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民族认同、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的关系中,由于国家的特殊职能和拥有的绝对资源,它可以借助制度和规范的力量,既能保护民族认同,也能够实施民族同化政策;既能促进族际认同建设,也能够破坏族际认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认同基于主导的地位,当国家认同能够保护和尊重民族认同,加快族际认同建设,就能够促进三种认同之间的共生与和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032;C9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论9-22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10-11
  • 二、选题的创新之处及学术意义11-12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2-22
  • 第一章 民族认同与民族发展22-29
  • 第一节 民族认同释义22-24
  • 第二节 民族认同对民族发展的作用24-27
  • 一、民族认同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24-26
  • 二、民族认同对民族发展的消极作用26-27
  • 第三节 民族认同与民族问题的关联27-29
  • 第二章 族际认同与民族关系29-46
  • 第一节 民族认同的扩展和延伸——族际认同29-33
  • 一、"包容他者"——突破传统的民族认同29-31
  • 二、民族认同的扩展和延伸——族际认同31-33
  • 第二节 族际认同生成的类型33-44
  • 一、族际文化共享形成族际认同34-39
  • 二、资源互补互惠形成族际认同39-40
  • 三、肤色相同或相近衍生族际认同40-41
  • 四、共同的历史命运锻造族际认同41-42
  • 五、官方意识形态的推进强化族际认同42-44
  • 第三节 族际认同与民族关系44-46
  • 第三章 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的共生与竞争46-51
  • 第一节 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的共生与竞争46-49
  • 第二节 族际认同与民族同化、一体化和融合49-51
  • 第四章 国家认同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51-59
  • 第一节 国家认同概述51-52
  • 第二节、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与竞争52-57
  •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与交织52-55
  •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竞争与分离55-57
  • 第三节 横向的族际认同与纵向的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57-59
  • 第五章 尊重民族认同,促进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59-85
  • 第一节 当前认同研究中需要澄清的一些问题59-63
  • 一、所谓的"国家认同至上论",主张以公民身份替代民族身份,以国家认同替代民族认同59-61
  • 二、假定民族与国家的认同危机为少数民族与国家的认同危机,片面强调少数民族强化国家认同61-62
  • 三、强调"国族认同"建设,增加了概念的模糊性和实践的歧义性62-63
  • 第二节 尊重民族认同,是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发展的前提63-64
  • 第三节 借鉴对"多元文化政策"的反思,加强族际认同教育64-77
  • 一、对多元文化政策的批评与反思64-66
  • 二、加强族际认同教育,促进族际和谐66-71
  • 三、地方经验,世界意义——云南族际认同建设的成功实践71-77
  • 第四节 优化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促进国家认同发展77-85
  • 一、现代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历时性结合77-82
  • 二、优化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共时性结合,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发展82-85
  • 结语85-87
  • 参考文献87-9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4-96
  • 后记96-9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延莉;;让我听懂你的歌声——从“民族认同”看西双版纳四个少数民族音乐生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郑杭生;;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解读[J];创新;2009年12期

    4 坂田义教,阿山光利,宗像哲男,刘高华,王小沪;共生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林伟健;;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郭艳;;试论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认同危机[J];国际论坛;2007年01期

    7 刘吉昌;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谷禾;谭庆莉;;近代中国西南国界线变迁与跨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9 赵淼;;试论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转型[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10 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慈平;;浅谈羌人在早期中西交往中的媒介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郭建勋;;对改进《民族学概论》教学工作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超;;“五胡乱华”和“孝文帝改革”:事件、叙述与认同——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8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黄永祥;;吉登斯:时空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体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贺奇兵;潘琴;;我国村民自治的困境与脱困——兼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之再改进[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3 孙丽璐;郑涌;;回族农民工文化适应的投射测验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4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王慧军;;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7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陆小聪;;论体育的符号意义及其社会功能[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礼永;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杭生;;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解读[J];创新;2009年12期

    2 徐荫培,王文阁;跨世纪的现代新区──望京新城[J];城市开发;1994年12期

    3 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05期

    4 郑信哲;张丽娜;;略论北京望京地区韩国人与当地汉族居民的关系[J];当代韩国;2008年03期

    5 张丽娜;朴盛镇;郑信哲;;多民族、多国籍的城市社区研究——以北京市望京地区为主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曹浩瀚;《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2期

    7 许尔才;张建军;;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2期

    8 蔡恒松;;民族和谐的法治之维[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9 程守艳;;权利的关照:民族自治地方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试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10 林钧昌;赵强;;城市化进程中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以威海市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永灿;瞿同祖法律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厚建;论中亚五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3年

    3 苏纯怡;地区文化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大陆、台湾意汉译文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中民;;从族群与国家认同矛盾看阿拉伯国家的国内冲突[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2 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王涛;;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出台原因述评[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7 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吕普生;;民主中“少数”概念的多维界定[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董小川;;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1期

    10 馨元;公民概念之演变[J];当代法学;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继利;汉族、藏族和回族大学生族群认同与群际归因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喇维新;西北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健康与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黎丽;;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阿达莱提·塔伊尔;;中国柯尔克孜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调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4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吴楚克;王倩;;认同问题与跨界民族的认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友国;;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8 樊红敏;;从抗震救灾看国家认同的建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5期

    9 罗坤瑾;;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10 崔淼;黄雪娜;;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其自尊关系的研究——以宁夏回族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2 李向平;;属性与身份的整合——宗教与民族认同资源的社会化路径[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3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庄孔韶;兰林友;;黄淑娉教授学术研究评述[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马川;李晓文;;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性[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8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余治平;;民族认同与核心价值的现代重构——新中国60年与中华未来新路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周谨平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樊红敏;[N];郑州日报;2008年

    7 特约评论员 党国英;[N];南方周末;2009年

    8 牛锐;[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陈引驰;[N];东方早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龚丹韵;[N];解放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7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复旦大学;2004年

    9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10 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北扬;民族学校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贾英仙;散杂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覃健;地方叙事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喇维新;西北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健康与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瑾;民族认同的语用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红梅;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姚静芬;内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测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黄晓坤;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的培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民族认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3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f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