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2016-11-18 21:29

  本文关键词:基于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者:汤龙 冯付荣 张先玉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4 17:32:55  字体大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章内容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制度文化方面: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并尽量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挂钩。在校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领导专班,专门负责校园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组建有各类文体社团,开展校园文艺活动,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物质文化方面:加大对学校教学设施投入,购置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相关教学器材和人文景观。如组建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栏、制作宣传标语、建造本地区民族人物雕像、添置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等。

    环境文化方面:校园环境无论是作为基础设施的“显性环境”,还是作为校园文化积淀,显示学校风貌的“隐形环境”,都必须加强建设。我们在硬件设施上要加强基础建设,营造优美的环境;在内涵上要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在校园文体活动创建上要富有特色,营造文明健康环境。

4.3  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活动的承载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的举措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而各种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为此,笔者认为,各个学校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学生组织,鼓励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进而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如我校就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利用“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充分利用三月开展“雷锋学习月”、九月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班班通交互工具播放反应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途径来进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4.4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作用

    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别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如学校在9月份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其中包含每周一升国旗及国旗下讲话;音乐教师每周五集中教全校师生学唱革命歌曲;学校出专栏、班级出板报、校园悬挂标语,来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环境;组织观看爱国电影和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而这个系列活动需要和家庭、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圆满完成。如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支持,甚至遇到“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好弘扬的呀!”这对于学生是很大打击,相反,如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有机结合起来,而会形成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孙国栋,施国光主编.中华民族精神和素质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12:7

[2] 杨应彬.简论中华民族凝聚力[J].求是.1992.12

[3] 孙立.基于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9

[4] 孙金年.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5

[5]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76

[6] 袁贵仁.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培育中华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2.11.19

[7]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

[8]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Z].教基[2004]7号.2004.3.30

[9] 崔洪林.论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0

上一页  [1] [2] [3] [4] 

查看本站更多关于其它论文的文章

 

  • 上一篇文章: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对小学生体育的影响研究
  • 下一篇文章:人教版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   本文关键词:基于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81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a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