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移居、祖坟、分布: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的人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6:12

  本文关键词:移居、祖坟、分布: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的人类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我主要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参与观察的方法,对青海省平安县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的移居与地域社会的形成、风水与祖坟文化、宗族联姻与分布以及信仰与仪式等进行了民族志的描述并从中发现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与东南宗族组织不同的特点。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并不是单系的汉人宗族组织,而是以刘、王两姓宗族为主的联姻宗族组织。六百多年前,他们以保护边疆的军民和移民身份,从南京“珠履巷”迁移到青海,居住在现在的“东营村”,通过刘、王两姓宗族成员的联姻关系,他们不仅扩大了各自宗族的人口,从早期的居住地——“东营堡”逐渐扩散成为以刘、王两姓联姻的汉人宗族组织。现在的刘、王两姓汉人宗族组织与东营村村落相互重叠,而且刘、王两姓的原有祖坟文化也因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规划——已经逐渐淡化和消失。宗族内的文化符号虽然逐渐的消失和遗忘,但是东营村刘、王两姓宗族成员却在这里继续选择居住地和墓地时,依然会按照自己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宗族认同身份和姓氏划分,进行联姻和通婚,还经常邀请当地风水先生为他们解决日常居住地的选择和运气困惑。东营村刘、王两姓宗族虽然是两个单系的宗族组织,现在已经发展成的地方社区,但是我们之所以称为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是因为在当地刘、王两姓人看起来,仍然是一种亲属组织之间的联姻关系。
【关键词】:移居 祖坟 分布 联姻宗族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5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9-10
  • (三) 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与田野调查10-14
  • (四) 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宗族组织的生计模式及其现状15-26
  • (一) 东营村总人口与宗族构成16-18
  • (二) 东营村的耕地与水资源18-19
  • (三) 日常消费品与来源19-21
  • (四) 宗族组织的公共设施21-23
  • (五) 收入来源23-26
  • 第二章 移居、祖坟与地域社会的形成26-33
  • (一) 南京到青海的迁移和居住26-27
  • (二) 早期居住地及位移27-29
  • (三) 风水知识与风水先生29-30
  • (四) 东营村王氏宗族的四个祖坟30-31
  • (五) 东营村刘氏宗族的三个祖坟31-33
  • 第三章 族谱、联姻关系与分布33-43
  • (一) 家户与房子33-36
  • (二) 刘、王两姓族谱中的“房”与“世”概念36-37
  • (三) 族谱的编纂及“辈字”排定法则37-39
  • (四) 联姻宗族组织的形成与特点39-41
  • (五) 历史渊源与刘、王两姓宗族组织分布41-43
  • 第四章 宗族组织的社会分层与信仰仪式43-51
  • (一) 宗族组织的社会分层43-46
  • (二) 宗族组织的信仰仪式46-51
  • 第五章 宗族与国家51-56
  • (一) 宗族精英—乡贤51-52
  • (二) 宗族组织与地方政府52-53
  • (三) 《村史》编写与重构宗族意识53-54
  • (四) 修庙活动与乡村精英54-56
  • 结语与建议56-59
  • (一) 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也是与村落重叠而存在56
  • (二) 移居身份、姓氏对居住地和祖坟分布仍起着一定的影响56-57
  • (三) 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是一种联姻宗族组织57
  • (四) 建议57-59
  • 参考文献59-61
  • 附录61-62
  • 致谢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潇潇;;国际化:以民族志书写的名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麦电影的主题突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沙丹;刘桂宏;;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3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传统·典范组合课”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卢剑锋;;“民族志”与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初探[J];今传媒;2008年07期

6 张翠霞;;多维视野中的“歌”与“歌会”及其文化阐释——剑川石龙白族调与石宝山歌会的调查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王琰;;民族志在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李银兵;甘代军;;文化的记忆、复兴与反思——关于花腰傣花街节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李潇;;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研究——论“民族志”方法论[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4期

10 张晓佳;;女性视角下的民族志表述真实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云忠;;法学实证研究的种类及其地点选择[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3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杜倩萍;当代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赵鹏;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学武;生态移民中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运作体系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茆晓君;风雨中的飘摇[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贤军;广西白裤瑶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孟振兴;大瑶山盘瑶木薯酒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唐仕军;q"土窑工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方世勇;文化权力合法性建构的情境与过程[D];吉林大学;2011年

7 黄一川;“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佛教仪式中的交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翟清菊;仪式与礼单:农民随礼行为中的互惠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兵强;村落社火活动的文化功能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雷铭;《仪礼·士昏礼》的文化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移居、祖坟、分布:东营村汉人宗族组织的人类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76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e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