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雷波彝族丧葬仪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0:20

  本文关键词:雷波彝族丧葬仪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彝族是个典型的保留原生态火葬仪式的民族。丧葬仪式是人生的重要仪礼之一,是通过各种象征形式来完成对于死者处理的通过仪式,是死者与生者之间的终极交流与灵魂对话。 丧葬仪式是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和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民间的丧葬仪式更是最具保守性的部分之一,而且也是最具有传承价值的彝族文化形式之一。不同民族的丧葬仪式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葬仪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彝族的各个地方所呈现的方式有所差异。目前在有关丧葬仪式的研究中,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彝族万物有灵、灵魂永恒、祖先崇拜等方面。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彝语北部方言中的圣乍话区域,对义诺话区域彝族丧葬文化的研究较薄弱,故本文选择雷波县安寨坪村这个义诺话区域作为调查点。本文通过对雷波县安寨坪村丧葬仪式过程的调查描写,最后对彝族的火文化进行了分析,完整的呈现了义诺话区域彝族丧葬仪式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研究意义、调查设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第二章概况。共分三节,雷波县的历史沿革概况、安寨坪村的家族及其民俗活动、仪式的定义及丧葬仪式的阐释。 第三章雷波彝族的丧葬仪式。共分五节,对丧葬的起源、葬式进行了描述。重点写了雷波彝族的火葬,包括火葬的起源与发展、藏缅语族的火葬习俗、雷波彝族的火葬仪式。还探讨了丧葬中的语汇。最后对亡人护理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即备丧、议葬、报丧、奔丧、哭丧、指路、招魂、出殡、火葬。 第四章火葬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反映了雷波彝族灵魂不灭的观念、雷波彝族人的性别意识、火葬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以一个微观的农村社区为研究单位,运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配合以相应的半结构访谈,来进行田野调查研究。通过对雷波县安寨坪村彝族丧葬仪式的描写,呈现雷波彝族农村中保留的传统丧葬仪式,从而探讨雷波彝族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关键词】:雷波彝族 火葬 丧葬仪式 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92.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调查设计8-10
  • 一、选题意义8
  • 二、调查设计8-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10-16
  • 一、国外研究相关动态10-11
  • 二、国内研究相关动态11-16
  • 第二章 雷波概况16-18
  • 第一节 雷波县历史沿革概况16
  • 第二节 雷波县安寨坪村的家族及其民俗活动16-17
  • 第三节 仪式的定义及丧葬仪式的阐释17-18
  • 第三章 雷波彝族的丧葬仪式18-44
  • 第一节 丧葬的起源传说18-19
  • 第二节 有关葬式问题19-21
  • 一、葬式概述20
  • 二、彝族的特殊葬式20-21
  • 第三节 雷波彝族的火葬21-27
  • 一、火葬的起源与发展21-23
  • 二、雷波彝族的火葬仪式23-27
  • 第四节 雷波彝族丧葬中的语汇27-30
  • 一、善言善语27-29
  • 二、恶言恶语29
  • 三、禁语29-30
  • 第五节 亡人护理的整个过程30-44
  • 一、备丧30-31
  • 二、议葬31
  • 三、报丧31-32
  • 四、奔丧32-34
  • 五、哭丧34-37
  • 六、指路37-40
  • 七、招魂40-41
  • 八、出殡41-44
  • 第四章 火葬文化内涵及其价值44-49
  • 一、火葬文化及其价值44-47
  • 二、火葬习俗所反映的灵魂不灭的观念47-49
  • 第五章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附录54-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广亮;;沂蒙山区费县丧葬仪式与鼓吹乐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2 余舒;;彝族丧葬仪式及象征特性——以蘑菇村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夏冰月;;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松桃地区苗族丧葬仪式中的心理干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4 杨永贵;;六盘水彝族毕摩经籍文学概观[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沈乾芳;;明代至民国时期彝族上层女性的地位及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林林;;海城丧葬音乐的功能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苏毅苗;姚艺君;;跨越神圣与凡俗——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丧仪音乐活动的调查与诠释[J];中国音乐;2011年02期

8 葛兆光;;借纸遁窥牖(一)[J];书城;2011年09期

9 吉木友色;;浅析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10 王小梅;;威宁“撮泰吉”角色装扮的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孟慧英;;彝族的苏尼与毕摩[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5 王明富;;祭句町王摩经《摩给坤》与云南壮族社会发展探析[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张晓蓓;;信仰、习惯法与调解——学习董必武任华北政府主席期间依法行政大事记的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7 马尔子;;彝文的历史发展和四川规范彝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8 张仲仁;;彝族先民的宗教信仰[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蔡华;;试论彝族民间宗教与彝族地区发展[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薛文礼;;晋北部落村的五道神:民间信仰的“冷热”反思[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生;不朽的民间文本[N];云南日报;2010年

2 起云金;大姚县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N];楚雄日报(汉);2008年

3 罗杨;丰富、生动社会现象与固定理论概念的解读[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罗庆春邋(彝族);蓬勃发展的彝族母语创作[N];文艺报;2008年

5 凉讯;长篇彝族历史小说《杉烧雪葬》出版[N];文艺报;2007年

6 阮金阳 张波 本报记者  李亮;彝族“民间法官”———德古[N];法制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阿克鸠射;彝族民间法官——德古[N];凉山日报(汉);2007年

8 阿克鸠射;彝族道德教育的现代“三字经”[N];凉山日报(汉);2008年

9 ;毕摩文献彝族文明的历史见证[N];四川日报;2006年

10 阿牛史日 摩瑟磁火;毕摩文献:彝族古文明的活态记忆[N];凉山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栋梁;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3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4 黄龙光;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廖松清;宗族认同下的吹打乐[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8 艾红玲;晚清湘籍名人日记中的礼制礼俗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白兴发;彝族禁忌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10 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取比尔莲;雷波彝族丧葬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魏琳;从丧葬仪式看村落文化的涵化[D];云南大学;2010年

3 曹志杰;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考察与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蕾;从丹东地区丧葬仪式看中国传统丧孝的传承与转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杨秋有;归侨丧葬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龙飞;彝族色彩的解析与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7 常小美;后常庄的邻里互助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肖威;大林镇丧葬仪式音乐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张亚旭;职业哭灵人的再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殷红;畲族“做功德”丧葬仪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雷波彝族丧葬仪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16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7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