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边疆度内地:白玛岗生活启示录

发布时间:2017-04-26 18:01

  本文关键词:边疆度内地:白玛岗生活启示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共十八大在中国走向共和100周年之际,确定了到建党100周年之际,领导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制订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此后到2013年“两会”期间,习主席还提出和阐释了“中国梦”议题。无论是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和谐社会,中国都有一个领域不能绕过:那就是包括蒙、新、藏在内的少数民族权益和民族区域自治,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和谐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不到10%,但总数达1.1亿。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到中国幅员近2/3,且多分布在国家边疆或内地边区。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丰富多样。今后十年的中国如何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成包括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小康社会?这是本篇论文要求解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历史文献从来宣称内地文明边疆蒙昧。1912年走向共和百年来,中国主流社会受西方启蒙运动和单线进化论影响,也认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政治野蛮、社会蒙昧、文化原始,因而要在内地人的帮助和指导下,才能实现现代小康社会享受幸福生活。1949年,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经过政治协商,确立了符合历史国情和边疆民族特点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由于受到前述观念和左倾思潮影响,建国六十年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仍然需要坚持和完善。主流社会目前认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先要提升经济民生,才能享受自治权益。但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的顶层设计,所以我们有理由设问:《建国共同纲领》在1949年的条件下,就确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该自治。现在国家建设了60年,其中还有10年的西部大开发。如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要等经济民生发展才能实施,那么少边疆民族地区的这一代人还有机会体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体现在本地生态家园里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吗?讲到幸福感,我们还可发问?自信能用当前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给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带去幸福感的东部城市人,自己的幸福感如何?如果东部通过发展经济民生未能得到幸福感,那又怎能用同样方式增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幸福感?换言之,生活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人,真的就比东部城市人缺少幸福感吗? 第三个问题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政治改革和全面建成五位一体小康社会目标的背景下,我们可不可以象当年从农村汲取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一样,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汲取基层社区自治的经验智慧,通过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推动全国的政治改革创新。主流社会舆论通常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跟农村改革初期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码事儿,不可相提并论。但如果我们知道当年的“姓社姓资”跟现在“分裂国家”一样能要人命,而经济民生只是镶嵌在政治权益、社会地位、尊严平等的总格局和母体里的一个部分,那这种类比其实也不出格。换言之,我们能否用增加地方民权的办法来解决当地现代生活设施条件落后的问题?笔者将用在西藏白玛岗的生活体验来论证这个问题。 本文描述和阐释藏南白玛岗居民缺少现代化设施的生活状况并提出如下问题:现代技术设施跟人的幸福生活是否有着密不可分和必不可少的关联?笔者试图指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进城、买车、买房、买营养和上网上学上公司等工具手段,对于增加人的幸福感作用并不是很大。幸福生活的真谛最终不取决于物质设施和技术设施的含量,而是明确人生的目的、意义和履行责任的满足感和尊严感。 本文的论述基于1年零1个月的连续实地调查。笔者在调查中采用了民族学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主客位交叉和跨文化比较分析等方法。本次调查的目标全球现代化提速,中国强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西方国家却在经历后现代转型的背景下,写出一部体验和呈现白玛岗各族人民如何在现代生活设施不健全的条件下过生活的民族志。笔者追求这个目标,是想向东部内地城市人介绍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态和心态,帮助东部人跟少数民族交往时找准位置端正态度,减少在边疆少数民族面前违背常识遗笑大方的言行。 笔者在当地调查时,采取了以中学兼职教师为主的多重身份,旨在尽量多地保持对当地活生生的参与状态。笔者调查的地点在藏南林芝地区墨脱县旁边的白玛岗。调查期间,笔者走访了白玛岗的七乡一镇,最北到甘德乡多卡村,最南到背崩乡德尔贡村,最东到格当乡原兴凯村。这三个地点都接近中国实际控制的中印边界。访问中得到的信息,又经过笔者参与当地生活的验证。 引论,介绍本文的问题意识,调研目的和缘起,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同时梳理前人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而提示出本文的思路和研究进路。 第一章,根据文本信息呈现白玛岗的历史地理和生态,又用笔者在实地体验的民间叙事,研讨文本真实与文学真实和权力与本真的关系。通过研讨来解构现代化的单向维时空观,建立本文呈现白玛岗史诗叙事的维度和考察范式。 第二章用笔者的实地感受介绍白玛岗人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态、生计、心态和人生仪式。这里用东西方哲学对话的方式揭示出现代单线史观的局限,呈现白玛岗人生活的东方哲学特点并做出笔者的意义阐释。 第三章进入白玛岗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世界,揭示白玛岗人的信仰源流和系统,呈现他们对生态家园、有神社区、天人共和的生活意义体系,进而把人的幸福感根源定位于精神感受和生活态度。 第四章考察国家现代化进程对白玛岗人的影响,展现地方民族文化跟现代文明的张力并分析其因果,进而在两个意义上逼近本文的主题:一是内地现代文明与边疆传统文化怎样和睦相处,二是当地人生活和地方知识的后现代性,及其对丰富内地幸福感的启示。本章落脚于中国应有的文化、制度和道路自信。 第五章通过对个案的延展阐释,归纳出当地人的“神、家、域”理论模型,用以解读白玛岗兼容传统与现代的多元一体,用“转世”观念来缓解“进化”观念造成的紧张关系。文章最后用青少年的认同探讨了白玛岗未来生活。 第六章先把白玛岗人“神家域”理念模型与中国历史经典的对接和对比,阐释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主体的中国梦,再把中国梦与世界体系对照,提示白玛岗这个小地方的“神家域”模型同样具有理解和推动世界大同的能力,是为本文结论,也是深化研究的破题。
【关键词】:白玛岗 “神家域”模型 边疆文化 内地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5
  • 引论15-23
  • 第一节 时代精神和问题意识15-16
  • 第二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16-17
  • 第三节 目标、目的和方法17-18
  • 第四节 目标社区文献梳理18-19
  • 第五节 研究路径和理论方法19-20
  • 插页:白玛岗地图20-23
  • 第一章 历史与故事之乱23-36
  • 第一节 文本里的地方史23-26
  • 第二节 文本和诠释26-29
  • 1.2.1 《白玛岗志》的生成26-27
  • 1.2.2 志外之志27-29
  • 第三节 真相之“求”与“论”29-31
  • 插图:生活31-36
  • 第二章 生活与道理之怪36-58
  • 第一节 变与不变36-48
  • 2.1.1 科考小组看山神36-39
  • 2.1.2 去厄运的老猎手39-41
  • 2.1.3 撤销的自然村41-44
  • 2.1.4 老百姓过日子44-46
  • 2.1.5 小买卖的幸福泉46-48
  • 第二节 生生不息48-54
  • 2.2.1 生日48-49
  • 2.2.2 百天49-50
  • 2.2.3 婚礼50-51
  • 2.2.4 死亡和葬礼51-52
  • 2.2.5 年和春节52-54
  • 第三节 生活哲学省思54-57
  • 插图:转经57-58
  • 第三章 地方信仰之神58-83
  • 第一节 宁玛巴在当地58-66
  • 3.1.1 源流59
  • 3.1.2 僧侣59-60
  • 3.1.3 寺庙60-63
  • 3.1.4 经济63-64
  • 3.1.5 佛事64-66
  • 第二节 白玛岗人的世界66-77
  • 3.2.1 门巴之神66-69
  • 3.2.2 珞巴神域69-77
  • 第三节 白玛岗的教化77-81
  • 3.3.1 重识生活77-78
  • 3.3.2 精神高地78-79
  • 3.3.3 向他者阐释学科79-81
  • 插图:重逢现代化81-83
  • 第四章 现代化之力83-118
  • 第一节 走进白玛岗83-88
  • 4.1.1 路上的亲人与司机83-85
  • 4.1.2 断路·到达·孤独85-88
  • 第二节 桃源囚人88-91
  • 4.2.1 放慢的时间88-89
  • 4.2.2 流动的外人89-91
  • 第三节 重委托人91-100
  • 4.3.1 “中央”眼中的“山顶正福”91-96
  • 4.3.2 阿爸的官司96-100
  • 第四节 来了100-106
  • 4.4.1 外客100-102
  • 4.4.2 路电网102-104
  • 4.4.3 神湖境遇104-106
  • 4.4.4 拜别白玛岗106
  • 第五节 边疆文化106-113
  • 4.5.1 主体107
  • 4.5.2 省思107-109
  • 4.5.3 文化高边疆109-110
  • 4.5.4 马克思在白玛岗110-113
  • 插图:国民教育113-118
  • 第五章 白玛岗的明天118-158
  • 第一节 学校的边界119-127
  • 5.1.1 学校的诞生119-123
  • 5.1.2 个别的飘移123-127
  • 第二节 神·家·域模型127-136
  • 5.2.1 白玛岗教师自述128-129
  • 5.2.2 课改创新满分129-133
  • 5.2.3 不锁的图书馆133-134
  • 5.2.4 亚东电站郊游134-136
  • 第三节 青少年的认同136-153
  • 5.3.1 青少年认同研究生长点136-137
  • 5.3.2 青少年认同实况137-150
  • 5.3.3 成因分析150-153
  • 第四节 讨论未来153-158
  • 5.4.1 公平传承153-154
  • 5.4.2 全球化影响154-155
  • 5.4.3 成人与出路155-156
  • 5.4.4 白玛岗对策156-158
  • 第六章 白玛岗模型与启示158-168
  • 第一节 模型的结构和功能158-163
  • 6.1.1 神159-160
  • 6.1.2 家160
  • 6.1.3 域160-162
  • 6.1.4 内平外合162-163
  • 第二节 模型之用163-165
  • 6.2.1 幸福何谓163-164
  • 6.2.2 对话金里卡164-165
  • 第三节 边疆的中国梦165-168
  • 结论与启示录168-170
  • 参考文献170-174
  • 附录174-177
  • 附录一 人称代词与称呼对译(汉族与门巴语)174-175
  • 附录二 白玛岗民族成分175-176
  • 附录三 白玛岗中学教师学历情况176-177
  • 致谢1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柳长兴;糜薇;;社会学想象力:内涵、使命与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刘金生;关于全民国防教育的若干思考[J];国防;2002年06期

4 江勤宏;;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的几点思考[J];国防;2008年03期

5 邓群;;构建新型和谐的军民关系,促进广西社会和谐发展[J];传承;2007年08期

6 朱玉福;;人口较少民族特色经济初探——以西藏门巴、珞巴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2期

7 李满;海德格尔与禅宗的互读互释[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8 黄文杰;论“无”和“空”的本质维度的不可通约性——现代西方非理性哲学与佛教禅宗比较的可能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9 万兰芬;海德格尔哲学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批判[J];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杜靖;;隐喻与转喻:文化交流的本质与途径——埃德蒙·利奇的交流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晓非;工厂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郭光普;西藏墨脱县野生动物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边疆度内地:白玛岗生活启示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28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a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