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我国金融一体化趋势_我国区域一体化努力_中国梦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一体化

发布时间:2016-08-05 21:03

  本文关键词:国族一体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 0 1 3 年第 4 期( 第2 8 卷)  

清华 大学 学 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中 国梦 的基 石 是 中华 民族 的 国族 一体 化 
胡鞍 钢


胡联 合 

要: 中国梦就是 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中国梦 的基 石在 中华 民族的 国

族 一体 化。 中国梦 的主 

体 属于 中华民族的无数族 中国人 , 而不只是 中华 民族之 内的5 6族 中国人 的梦。为 了加 强中华 民族 的国族 


体 化建设 , 促进 民族 交融和繁荣一体 , 需要采 取非 政治化和 去标签 化作 为处理 民族 问题 的基本 策略 , 淡 

化国 内公 民的 民族( 族群 ) 身份标识 , 不再在 身份 证件等标 识民族身份 , 坚持 法律 面前人人 平等的基本 法治 
原则 , 保 障国家通 用语 言文字的全 国通用。我们要从传统 民族理论 中解放 出来 , 不再 强调 国 内各 民族 的地 

域等属性 , 而是按 照国际惯例 , 国内各族 ( 族群) 任何 时候都不具 有民族 自决权 或 民族分 立权 , 以更加包 容 
的心态和方式 实现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复兴。   关键词 : 中国梦 ;   中华 民族 ;   无数族 中国人 ;   国族一体化 ;   作者简介 : 胡鞍钢 , 清华大学 国情研究 院院长 、 清华大学 公共管 理学 院教授 ( 北京
清 华 大 学 国 情 研 究 院 特 约 研 究 员 

1 0 0 0 8 4 ) ; 胡联合 ,  

2 0 1 2年 1 1月 2 9日, 中共 中央总 书记 习 近 平提 出 了实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兴 的 中 国梦 , 强 调 中 国 

梦“ 体 现 了 中华 民族 和 中 国人 民的整体 利益 , 是 每一 个 中华 儿 女 的共 同期 盼” 。 ① 中国梦 的提 出 , 极 大  鼓舞 了中华 民族 的每一 个人 , 激励 着 中华 民族每 一 个人 为 着 中 国梦 的 梦想 成 真 而 不懈 努 力 。要 实现  中 国梦 , 从 根本 上讲 , 必 须依 赖 于 中华 民族 的 国族一 体化 , 必须 依赖 于 中华 民族 这 一 个 民族 的无数 族 
中国人 的共 同奋斗 。  





“ 中国梦 ” 的基 石在 中华 民族 的国族一体化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必须有赖于中华民族的国族一体化 , 把中华民族建设和巩固成  为一个统一的凝聚力强大的国族 。必须清醒地看到, 国族一体化 问题是事关 国家安全 、 经济发展 、 社  会稳 定 和国家 长治 久安 的重 大 基础 问题 。对 于 大多 数 发 达 国家 而言 , 由于基 本 上 都采 取 “ 民 族 大熔 
炉” ( “ 族 群大熔 炉 ” ) 政策 , 强 调全 国范 围内统一 的国族 建 设 , 强调 民族 国家 的一 体 性 和统 一 性 , 强调  各族 群人 的公 民性 而非 群体 性 , 强调公 民不分 族群 属性 而 一 律平 等 , 淡 化公 民的族 群 属性 ( 国 内 民族  属性 ) , 因此往 往能 够从 制度 上尽 可能 地 防止公 民矛 盾 演 化为 族 群矛 盾 , 即使对 于 实 际生 活 中不 同程  度地 存在 的族 群矛 盾 , 由于 缺乏 族群 的地 区性 特别 是族 群 的地 区政 治 权利 , 因此 能够 有效 地从 制度上  防止 族群 矛盾 演化 为 分裂 主义 问题 。对 于很 多发展 中国家 而言 , 由 于 民族 国家 一体化 建设 相对 滞后 ,   没有 形成 统一 的 国族 , 或虽 有 国族而 徒有 虚名 , 国家实 际上处 于诸 多族 群林 立 、 各 自为政 的状态 , 导致  国内族群 矛盾 重重 。而对 于那些 将 国 内族 群 问题 高度政 治化 、 强调 族 群属性 和族群 界 限的 国家 而言 ,  
① 《 人 民 日报} 2 o 1 2年 1 1月 3 0日, 第1 版。  

清 华大 学学 报 (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族 群矛 盾往 往更加 突 出。特别 是对采 取 “ 族群 ( 民族 ) 大拼盘 ” 政策 的 国家而言 , 由于 强调 族群 属性 和 

族群界限, 尤其是把族群性与地 区性 、 族群矛盾与地区矛盾交织重叠在一起 , 因此族群矛盾往往很容  易演化 为一 个族群 ( 民族 ) 的地 区分 裂 问题 , 对 国 家安 全 统 一造 成 最严 重 的威胁 。  对 于我 国这 个 世 
界 上最 大 的发展 中国家 而言 , 仍然 面临着 民族分 裂 主义 的现实危 害 , 特别 是 “ 台独 ” 分 裂 主义 、 “ 东突”   分 裂 主义 、 “ 藏独” 分裂主 义对 国家 安 全造 成 了严 重 的 现实 危 害 。因此 , 高度 重 视 和着 力 推 进 中华 民 

族的国族一体化建设 , 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过程 中必须妥善应对和解决的一 
个 十分 重大 的 问题 。  

实际上 , 从国际范围来看 , 民族国家构建特别是国族一体化建设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  大发 展 中国家面 临的一 个最 突 出 、 最基 本 、 最迫 切 的重 大 问题 。“ 国家构 建是 当今 国际社会 最 重要 的 
命 题之 一 , 因为软 弱无 能 国家 或失败 国家 已成 为 当今 世 界许 多严 重 问题 ( 从贫困、 艾滋 病 、 毒 品 到恐 
怖主义) 的根 源 ” ; “ 在过去 几年 中, 世  政 治 的主流 是抨 击 ‘ 大政 府 ’ , 力 图把 国家 部 门的 事务 交 给 自  

由市场 或公 民社会 。但 特 别 是 在 发 展 中 国家 , 政府 软 弱 、 无 能 或 者 无政 府状 态 , 却 是 严 重 问题 的祸  根” ;“ 对 于绝大 多数 发展 中国家 , 国家不 是太 强 了而是太 弱 了” 。  对 于一 个现 代 国家而 言 , 最首要 也 

是最基本的问题乃是 , 加强民族国家一体化制度建设特别是国族一体化建设 , 保障国家权力不被 国内   各族群 、 各地 方势 力所 分割和 侵蚀 , 从制 度上 防止公 民矛盾 演化 为族 群 矛 盾 , 特 别 是从 制 度 上防 止族 
群矛 盾演化 为分 裂 问题 。现代 民族 国家 是维 护全 国范 围内 的社 会秩 序 、 保 障全 国的公平 正义 、 促 进全  国 的经济社 会发 展 的机 器 。然而 , 应该 清醒地 看 到 , 在很 多 发展 中国 家 , 虽 然建 立 了名 义 上 的 民族 国  家, 但 是 民族 国家权力 并未 能行及 全 国 , 族群( 种族 ) 纷争 、 部 落分 割 、 宗教 冲突 不 断 、 战乱 此 起彼 伏 ,  
国家仍 然处 于一 盘散 沙 、 各 自为 战的混 乱状态 ; 有些 民族 国家 虽然 一段 时 期 内没 有 内乱 和纷 争 , 但 民 

族 国家权 力缺 乏行及 全 国的能力 , 施政 能力 太弱 , 民族 国家仍 然处 于地方族 群分 立 、 诸侯 分治 、 各 自为  政 的状态 , 难 以推动 国家经 济社会 的发 展 。   在 不少 发展 中 国家 , 民族 国家无 法 取得 对社 会 的强 势 地 

位。民族国家在追求强势地位时, 面对着来 自 酋长 、 地主、 老板、 富农 、 部落首领等“ 地方强人们” 通过  其他 各种 社会 组织 的抵制形 成 的难 以逾 越 的 障碍 , “ 往 往 显 得无 能 为 力 ” 。  “ 各 种亚 单位 —— 宗族 、   部落 、 语言群体 、 种族群体 , 等等——都让我们发现 , 第三世界社会是和许多欧洲 国家的集中的、 金字  塔结 构 的社会 截然不 同 的。众 多 的第 三世 界社会 像 复杂 的 蜘蛛 网一 样 富有 弹性 ; 我 们 可 以将 蜘蛛 网  的一个 角剪断 , 但是 剩下 的蜘蛛 网仍将 在树 枝之 间摆 动 ; 同样 , 我们 剪 断其 中问的线 条时 , 蜘蛛 网也 能 
继续 存 在 。虽 然其 中的某 些部 分之 间的联 系 比其 他 部分 之 问 的联 系更 为重 要 , 但 是没 有一 个 单独 的  部 分是 被完全 整合进 总 体的 ” 。   和西 方社 会 等 其 他 社 会相 比 , “ 整个 第 三世 界 社 会 的 多样 性 则是 惊  人 的 。网状社 会 中存在着 许多 相 当 自主 的社会 组织 的混合 体 ” 。在 1 0 1个发 展 中 国家 当 中 , “ 半 数 以  上 的第 三世 界 国家 在种族 和语 言上 的分裂 状况 上 面都 是 ‘ 很高 ’ 或‘ 高’ , 而 其 他 国家 ( 即第 一世 界 和  第 二世 界 的 3 5个 国家 ) 中只有不 到 三分之 一 的国家归 为此 类 ” ( 见表 1 ) 。  第 三世界 国家 的这种 社会  的碎 片化特别 是种 族 和语言 的碎 片化 、 多 元性 和高 分裂 状 况 , 极 大 地增 加 了 国家 治理 的难 度 , 国家 的  权 力往 往很难 行 使到社 会 的基 层 , 国家 的政策 法律 到社会 的基 层时 往往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形和 扭 曲 , 国  家甚 至容易 分裂 甚至发 生 内战 。所 以 , 对 于 大多数 发展 中 国家 而言 , 要在 全 国范 围 内建 立起有 效 的治  理, 实 现 良治 , 最 迫切 的就是 要加 强 民族 国家 一体 化 的制度 建 设特 别是 国族 一体 化建 设 , 着 力促 进 和 
① 参见胡 联合 、 胡鞍钢 : 《 “ 民族大熔炉” 和“ 民族大拼盘 ” : 国外 民族政策的两大模 式》 ,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 0 1 1 年l 0  
月2 0日。  

② 弗朗西斯 . 福山: 《 国家构建 : 2 1 世 纪 的国家治 理与世 界秩 序》 , 黄胜 强 、 许 铭原译 ,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 ,  
2 0 0 7年 , 第1 — 3页 。  

⑤ 参见乔尔 . S . 米 格代 尔 : 《 强社会与弱 国家 : 第 三世界的国家社 会关 系及 国家能力》, 张长东 等译 , 南京: 江苏人 民  出版社 , 2 0 0 9年 , 第2 3 1 页。   ④⑤⑥ 乔尔 ? S . 米格代尔 : 《 强社会 与弱 国家 : 第三世界的国家社 会关系及 国家能力》, 第3 5 、 3 9 、 3 9页 。  
1 1 2?  

?

胡鞍钢 等 : 中国梦 的基石是 中华 民族 的国族一体化  提高国内各族群( 种族) 和语言的统一性 , 建构起统一的凝 聚力越来越强的国族 和国语 , 以保障国家  治理在 全 国范 围 内的有效 性 , 维 护 国家 的统 一 、 安 全和 稳定 。这是 第 一 世 界 国家 、 第 二世 界 国家 向第 
三世界 国家展示 的经验 , 也是 国家 发展 繁荣 发 展和 长治 久安 的必 由之路 。  
表 1 世界 1 3 6个 国 家 的种 族 ( 族群 ) 和 语 言 的分 裂状 况 

资料来 源 : 世界政治 和社 会指 标手册 , 转引 自乔尔 ? S . 米格代尔 : 《 强社 会与弱 国家 : 第三 世界 的国家 社会关系及  国家 能力 》 , 第4 O页。  

1 9 4 9 年之前, 中国实际上也长期处于难以构建起现代 民族国家的局面 , 国家处于地方分割 、 诸侯 
分治 、 乡绅 分治 等状 态 , 没有 真正 形成 国家 权力 统一 行使 于全 国范 围内的现 代 民族 国家 。虽 然有 一个  长期存 在 的封 建帝 国 , 但 实 际上并 未 真 正 建 构起 一 个 现 代 意义 上 的 民族 国家 。“ 在 中 国 旧的政 治 和  社会 制度 里 , 一 个 小小 的所 谓官 员 即大官 的 阶层 , 高 踞 在 宗族 、 同业公 会 和 行会 的坚 不 可摧 的权力 之 
上” , “ 这个 帝 国是一 个农 业 国家 。因此 , 农 民宗族 的权 力 未被 完 全 摧毁 。9 / 1 0的经 济 建立 在 农 民 的 

宗族 之上 , 除此 之 外 , 还 有 同业公 会 和行会 团体 。基本 上 一切 都 听 任 自然 。官 员 们 并不 掌 政 , 而 是仅  仅在 发生 暴 动和不 测 事件 时才进 行 干预 ” 。 ① 在 近代 史 上 , 在 西 方列 强 的侵 略下 , 中 国更是 成 为 一盘 
散沙、 各 自为 战 的殖 民地半 殖 民地封 建社 会 , 国家 权力 弱小无 力 , 国家 能力 很弱 。只 有 1 9 4 9年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成立 以来 , 我 国才 建立 起 了国家 权力 统一 行使 于全 国范 围 的现代 国家 , 较好 地实 现 了以 国家  权力 构建 为核 心 的 民族 国家 的统 一性 制 度建设 。不过 , 也应 清醒 地看 到 , 一 方 面我们 还没有 实 现 台湾 
回归 祖 国 的统 一大 业 , 反对 “ 台独 ” 分裂 主义 的斗争 任 务 还 十分 艰 巨 ; 同时在 大 陆 由于两 千 多 年 的封 

建历 史 的残余 还没 有 彻底肃 清 , 狭 隘 的地 方保 护 主义 和部 门保 护 主义 思想 在 一 些地 方 还 不 同程 度地  存在 , 狭 隘 的地方 民族 主义 在一 些地 方一 些人 身 上还 不 同程 度 地客 观 存 在 , 一些 人 的 国家意 识 、 中国  公 民意识 、 中华 民族意 识 、 中华 文化 意识 还不 强 , 甚 至还 比较 弱 。 因此 , 必须 进 一步加 强 中华 民族 的国 

族一体化建设 , 进一步把中央关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②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 , 从经济 、 政治、 文  化、 社会 等各 方面 促进 民族 交融 一体 和 繁荣一 体 , ③尤其是 要 采取 非政 治化 和 去标 签 化作 为 处理 民族 
问题 的基本 策 略 , 着力 淡化 国内公 民的 民族 ( 族群 ) 身 份 标 识 和认 同 , 不 再 在身 份 证 件 等标 识 民族 身  份( 或保 留现 有 的公 民身 份证 的 民族 一栏 , 而将 其 填 写 的汉 族 、 少 数 民族 等各 民族 分类 通 过计 算 机 系  统统 一更 名 为 “ 中华 民族 ” ) , 以着 力 强化公 民的 中华 民族身份 认 同 , 坚 持 法律 面前 人 人平 等 的基 本 法  治原 则 , 保 障 中华 民族 各族 成员 的平 等权 利 , 保 障 国家 通 用语 言文 字 的全 国通用 , 保 障 国家权 力 和 国  家法 制在 全 国范 围 内的统一 行使 , 从 制 度上保 障 和推进 中华 民族 的 国族一 体化 进程 , 不 断增强 中华 民  族 的凝 聚力 , 从制 度 上不 断强 化全体 人 民的中华 民族 的 国族 意识 、 法 律 意 识 和公 民意 识 , 使 每一 个 人  都 自觉增 强 对 中华 民族 的认 同和归 属感 , 自觉为 实现 中华 民族伟 大 复兴 的“ 中 国梦 ” 而努 力奋 斗 。  

① 马克斯 ? 韦伯 : 《 经济与社会 》 ( 下卷 ) , 林荣远译 , 北京 : 商务 印书馆 , 1 9 9 7年 , 第7 2 0页。   ② 参见《 人民 日报) ) 2 0 1 0年 1 月2 3日; 《 新疆工作文献选编》,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 0 1 0年 , 第7 1 7页 。   ③ 参见胡鞍钢 、 胡联合 : 《 第二代 民族政策 : 促 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 新疆 师范 大学学报 ) ) 2 O l 1 年第 5期 。  
?

1 1 3?  

清 华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会 科学 版 )  

二、 “ 中国梦” 的主体属于 中华 民族一个 民族 的无数族 中国人 
实 现 中华 民族伟 大 复兴 的 中国梦 , 必 须始终 依靠 中华 民族 的每一个 人 , 充分调 动和发挥 中华 民族  这 一个 民族 的各族 人 的积 极性 和创造 性 。 中国梦属 于 中华 民族 的全 体 成员 , 属 于 中华 民族这 一个 民  族 的各族 人 。   实现 中 国梦 , 中华 民族 一 个 人也 不 能少 。那 么 , 中华 民族 到底 有 多少 个 族 、 多 少个 人  呢?对 此 , 我 们需要 以实事求 是 的科 学态 度来分 析客 观 的社 会现 实 。   根据 2 0 1 0年第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 的数 据 以及 香港 地 区 、 澳 门地 区和 台湾地 区的统 计 数据 ( 见表 
2 ) , 可 以十分 清楚地 发现 : 中华 民族 下属 的各族 人 口数 量 已经 不 只 是 5 6族 的 人 口数 量 , 而 是 远远 超 

过5 6族人 口的数量 。据统 计 , 2 0 1 0年 , 中华 民族 总人 数 约为 1 3 . 6 3 5   8 4亿人 ( 包括 境外 华 侨 , 即侨 居  境外 的中 国国籍公 民 ) , (   具 体包括 中国海关境 内 5 6族 中国人共 1 3 . 3 2 1   6 9 3   2亿人 , 未识 别族 的中 国  人共 6 4 . 0 1 0   1万人 , 原籍 外 国 现 已人 中 国 籍 的各 族 中 国人 共 1   4 4 8人 , 香 港 地 区 的 各 族 中 国人 共  7 0 6 . 8万人 , 澳 门地 区的各族 中 国人 共 5 4 . 5万人 , 以及 台湾 地 区的各族 中 国人 2   3 1 6万人 。 ③   这 就是说 , 在 中国海 关境 内 , 有超 过 6 4万 多 的 中华 民族 成 员 不在 国家 认定 的 5 6个 族 ( 民族 ) 之  内; 在 中国海 关 之外 , 不 但有 台湾地 区 2   3 1 6万 中华 民族 成 员未 按祖 国大 陆的统 计 方法列 入 5 6个族  之内, 而且 连 已 回归 祖 国的港澳 地 区也 有 7 6 1 万 多 中华 民族成 员未 按祖 国大陆 的统计 方法列 入 5 6个 
族 之 内。即 总数有 3   1 4 1万多 中华 民族成员 未按 祖 国大陆 的统计 方法列 入 5 6个族之 内。  

具体 来看 , 在 中国海关 境 内 , 不但 6 4 . 0 1 0   1 万 未识 别族 中 国人无 法 统计 到底 有 多少个 族 , 而且 还  有 原籍 外 国现 已人 中 国籍 的 1   4 4 8名 中国人也 无法 统计 到底有 多 少 个族 ( 虽 然 未公 布 这些 人 具体 来  自哪些 国家 , 但 如果 按一 般 的以 国籍 划分 民族 , 可 以估 计 将会 增加 为 数 不少 的 族类 ; 而 如 果按 照 我 国  现 行 的划法 , 同一个 国家的不 同公 民又 可 能分 出更 多 的族 , 因此将 会 增 加 更 多 的族 ) ; 就 是 对 于 中 国  海 关境 内 , 正 确 的提法也 只能 是 中华 民族 由无数 个族 ( 族类 ) 组 成 。有 人认 为 ,, 未 识 别族 人 只有 6 0多 
万, 原籍 外 国现人 中 国籍 的 只有一 千多人 , 这些 都可 以忽 略不计 , 不影 响 中华 民族 由 5 6个族 组成 的大 

局 。我 们认 为这种 观点是 违反 科学 精神 、 极其错 误 的做 法 。 因为 , 中华 民族 实 际上 有 多少 成 员 , 就应  包 括 多少成员 , 一个 也不 能少 。而且 , 6 4万人 的数据 绝对不 是 一个 小数 , 它 是决 不 能被 忽略 的 。要知  道, 在5 6个族 ( 民族 ) 之中, 就有 3 5个族 的人 口少 于 6 4万 , 其 中有 1 8个族 人 口不足 5万人 , 有 6个族  人 口只有几 千人 。如果 按照某 些人 的忽 略不计 的逻 辑 , 那么 , 5 6个 族 ( 民族 ) 至少有 一 多半族 ( 民族 )  
就会 被忽略 。这样 做 , 当然就 不是科 学 的态度 和方法 了。  

在 中国海关境 外 , 由于香 港地 区 、 澳 门地 区是高 度 国际化 的地 区 , 原籍来 自世 界各 国的人 也很多 ,   但 一般 不划 分 和标 注公 民的族 类 ( 族名 ) , 无法 按祖 国大陆 的做 法 统计 港澳 地 区到 底有 多 少族 。 台湾 
① 在 国际通行 用法 中, 必须十分慎重地使 用“ 民族” ( n a t i o n 、 n a t i o n a l i t y ) 一词 , 对于 国族之 下的 民族一 般称 为族 或族  群( e t h n i c ) 。实 际上 , 我国重要 的官方表述也通常使用 “ 全国各族人 民” 的提法 , 而我国“ 国家 民族事务委员会 ” 的  “ 民族” 的英语译法 , 早在2 0世纪 9 0年代中期就 已由原来 的 n a t i o n a l i t y一词悄然 改为 e t h n i c 。因此 , 本文对 中华 民  族下属的民族一般称 为族 。参 见胡 联合 、 胡 鞍钢 、 廖立 勇 : 《 为什 么要保 卫人 民 国家》 , 北京: 中 国长安 出版 社 ,   2 0 1 2年 , 第2 6 6页 。   ② 这里的中国人 口普查数据 ( 不包括我国香港 、 澳门和台湾地区) 是依据 国务 院人 口普查办公室公 布的按照实 际登  记直接汇总的数据 , 由于存在普查漏登的人 口, 以及未包括现役 军人和难 以确定 常住地的人 1 5 I , 因此统 计加总数  据与实际数据会有 一点差距 。另外需要指 出的是 , 我 国不 承认双重 国籍 , 因此原 为中国人后加入外 国国籍的外籍  华人及其后裔已不属于中华 民族 的成员 , 他们实际上已成为外 国人 。对于这一点 , 我们 必须 正确 认识 , 特别是在  ③ 对外工作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当然 , 我们 并不排斥而是欢迎这些 人。   国务院人 1 5 1 普查办公 室公 布的按照实 际登记直接汇总 的数据 , 没有公布境外 华侨 ( 侨民境外 的中国国籍公民 ) 的  人数 , 根据全 国人 口普查办法 , 境外华侨这部分人 口数应 已经包括在 中国海关境内 5 6族 中国人 ( 1 3 . 3 2 1   6 9 3   2亿  人) 和未识别族 的中国人 ( 6 4 . 0 1 0   1 万人 ) 之 中。  
?

1 1 4?  

胡鞍 钢 等 : 中国梦 的基 石是 中华 民族 的 国族一 体化 

虽然有原住 民等少数族的称呼, 但一般也不划分和标注公 民的族 ( 族名) , 也无法按祖 国大陆的做法 
统 计 台湾地 区 到底有 多少 族 。这 就是说 , 无 论是 从祖 国大 陆来 看 , 还 是从 包括 港澳 台地 区 的 中国全 国 

范围来看 , 中华 民族是由无法统计 的无数族 ( 族类 ) 组成的( 但如果按现在的方法进行初步估算 , 则明   显大大超过 5 6 个族 ) 。如果继续坚持使用中华 民族是 由5 6个族 ( 民族 ) 组成的传统说法 , 显然就不  符 合 客观 实际 , 也容 易影 响这 数 千万 中华儿 女 的感 情 , 影 响他 们投 身实 现 中华 民族 伟大 复兴 的 中国梦 
的积 极性 。  
表 2 中华 民族下属各族人 口的数量 ( 2 0 1 0年人 口普查数据或统计数据 )   ( 单位 : 万人)  

资料来源 : 国务院人 口普查办公 室 、 国家统计 局人 口和就业 统计 司编 : 《 中国 2 0 1 0年 人 口普 查资 料》 ( 上册) , 北  京: 中国统计 出版社 , 2 0 1 2年 , 第1 9 9   5 8页( 注: 直接汇 总数 据 ) ; 港澳 台数 据来 自国家统计 局编 : 《 中国统计 年鉴一  2 0 1 1 ) 7 , 北京 : 中国统计 出版社 , 2 0 1 1年 , 第9 4 9 、 1 0 0 5 、 1 0 2 7页。  

因此 , 我 们 主张不 再使 用 中华 民族是 由 5 6个 民族 ( 族) 组 成 的提法 , 而是 强调 中华 民族是 一 个 民  族 的各族 人共 同组 成 的 , 中华 民族是 一个 民族 无数 族人 共 同组成 的 。实 际上 , 无 论是从 历 史还是 从现 

实来看 , 中华 民族都是包容一体 、 交融一体、 多样一体 、 海纳百川 的一个伟大的民族 。“ 历史的发展使  中国各 民族是 杂 居 的 , 互相 同化 , 互 相影 响 ” 。 ① “ 在 中华 民族 大 家庭 的形 成 过程 中 , 各 民族 之 间 有 矛 
盾 冲突更 有交 流融 合 , 在 冲突 和融合 中关 系 越 来越 密切 , 成 为 民族 关 系 的主流 ” 。 ② 中华 民族 中人数  最多 的汉 族本 身就 是一 个很 具包 容性 的民族 , 吸收 和 融入 了大量 原来 不 属 于 汉族 的其 他 民族 的 一些 
特征 和文 化 ; 中华 民族 之各 少数 族 也 不 同程 度 地 吸 收 和 融 合 了其 他 族 包 括 汉族 的一 些 特 征 和文 化 。  

上述 关 于 中华 民族 的现 实 构成 , 就充 分说 明 了 中华 民族 的构 成 的多样 性和 包容 性 , 它不 仅 包容着 国 内 
① ② 《 周恩来选集》( 下卷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 9 8 4年 , 第2 5 6页 。   习近平 : 《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 学 习时报) ) 2 0 1 1年 9月 5   1 3。  
?

1 1 5?  

清 华大学 学报 (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的无 以数 计 的各族 人 , 而且 包容 着来 自世界 各 国的外 籍人 加入 中国 国籍 成为 中华 民族 的成 员 和 中 国 

人。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 ,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包容性的伟大民族 , 不但包容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  族( 包括 汉族 和其他 各族 ) , 而且 包 容着 中华 民族 每一 个 族 的每 一 个人 。而最 根本 的是 , 我 们 强调 的  是 中华 民族 , 强 调要 逐步淡 化 中华 民族下 面有多少 个族 ( 族群 ) 的提 法 , 要 逐 步淡 化族 群 意识 , 而强 调 
“ 中华 民族 是 一个 ” 、 “ 中华 民族是 交 融 一 体 的一 个 伟 大 民族 ” 、 “ 中 国 民族 是 多 样 一体 的一 个伟 大 民  族” 、 “ 中华 民族是包容一体 的一个伟大民族” , 把中华民族所有人的力量都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上来。而要想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 自然而然地要求强调中华 民族 , 与时  俱 进地从 传统 的斯 大林 民族 四要素 理论 ( 即把 民族 定 义 为人 们 在 历史 上 形 成 的有 共 同地域 、 共 同经  济生活 、 共同语言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 同体) 中解放出来 , 不再强调 国   内各 民族 的地 域性 等属性 , 而是 要强 调 按 国际惯 例 , 国内各 族 ( 族群) 只是 历 史 、 文化 、 生 物 等 特性 与 
其 他族群 有所 不 同的一种 群体 , 任何 时候都 不具 有 民族 自决 权或 民族分 立权 ; 要强 调 国内各族都 是 中  华 民族 的不可 分割 的有机 组成 部分 , 在 中国境 内各地 都 具有 平 等 的 自由和 权利 ( 包括 自由迁徙 权 和  自由定居 权 ) , 强调在 中华 民族 之 中不 分你 我 ( 包 括不再 分汉 族和各 少数 民族 ) , 平等 对待 中华 民族 的  各族 公 民和所 有公 民 ( 不得 歧视 和 排斥 任 何 一族 的 公 民 ) , 着力 促 进各 族公 民交 往交 流 交 融 , 相互 一  起学 习 , 相互 比邻而 居 , 相 互 自由合法 通婚 , 相互 汲取 优 点 , 相 互平 等 竞争 , 真 正 保 障 中华 民族 每一 个  人 有公平 发展 的 自由 、 权 利和 机会 , 充 分发 挥 中华 民族 每 一个 人 的积 极性 和 创造 性 , 着 力促 进 中华 民  族 每一个 人 的现代 化 , 不 把任何 一个 人落下 , 使 中华 民族 每一 个人 都 得 到全 面 而 自由的发 展 , 共 同致  力 于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复兴 。对 于处 于 弱 势地 位 的人 , 无论 是 汉 族 还 是各 少 数 族 , 都要 帮助 他们 发 展  ( 逐 步调 整 只针对特 定族 群 的扶 贫 、 高 考加 分 等特 殊 优 惠政 策 ) , 给 他们 提 供公 平 的 发展 机 会 和发 展  救 助 的机会 , 帮助他 们增 强 自我发展 和 自我 实 现的能 力 , 提 高他们 为社会 创 造 物质 文化 财富 的能 力 ,  
帮 助他们 实 现人 的全面 而 自由的发展 。对 于原 为外 国人 现 已人 中 国 国籍 的人 , 实 际上 就 已经 成 为 中 

华 民族 的一分 子 , 已经成 为一 名 中国人 , 我 们 同样 要有 海 纳百 川 的气 度 , 让这 些 中华 民族 的新 成 员也 
成 为推 进现代 化建 设 、 实 现 中国梦 的重要 力量 。不但 如此 , 我们 中华 民族 还应 以更 加开放 包容 的心态 

和 方式 , 吸 引全世界 各 国的最优 秀人 才入籍 中国 、 加 入 中华 民族 , 为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兴 提供 更 强 大 的 
人才 支持 。  

( 责任 编辑 : 匡

云)  

?

11 6?  



  本文关键词:国族一体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6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86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a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