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杂草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28 21:54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免耕、少耕和秸秆覆盖为特点的新型耕作技术,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耕作方式的改变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引起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探明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一块连续4年施行不同耕作方式(旋耕、深耕、免耕)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样地,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特征、杂草种子库密度和垂直分布以及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在不同耕作方式对杂草群落的影响研究中,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杂草密度、杂草群落特征和杂草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样地中共发现15种农田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的杂草密度最高,占所有杂草的总密度的72.3%,是杂草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免耕处理下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均为最高,群落优势度是最低的;免耕处理下杂草生物量也在四次群落调查中均高于旋耕和深耕处理下杂草生物量。(2)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研究中,研究了耕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种子密度和杂草种子库在0-15 cm...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保护性耕作方式研究现状
        1.2.1 保护性耕作定义
        1.2.2 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
        1.2.3 保护性耕作优缺点
        1.2.4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耕作方式与生态效应
        1.3.1 耕作方式与杂草群落
        1.3.2 耕作方式与杂草种子库
        1.3.3 耕作方式与土壤理化性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2.1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1 实验区概况
        2.1.2 实验区设计
        2.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杂草群落概况
        2.2.2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2.2.3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草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3.1 实验设计与方法
        3.1.1 实验区概况
        3.1.2 实验设计
        3.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种子密度的影响
        3.2.2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垂直分布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实验设计与方法
        4.1.1 实验区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实验结果
        4.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4.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848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848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