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基于AFLPs的安徽省油茶遗传变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07:16
【摘要】: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本研究基于AFLP分子标记技术,运用筛选出的两对引物(M-GAA/E-ATC、M-GCT/E-ATC),对安徽省6个油茶居群144个样本分析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共获得297个多态性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安徽省油茶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_S=100.00%,有效等位基因数n_(es)=1.12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期望杂合度)H_(es)=0.107,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_s=0.213;在居群水平上,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_p=63.86%,有效等位基因数n_(ep)=1.12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期望杂合度)H_(ep)=0.094,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_P=0.168;分析表明安徽省油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2)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_(st)=0.1226;AMOVA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油茶居群间与居群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18.13%和81.87%,表明油茶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油茶总群体基因流N_m=3.579,居群间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居群间Nei’s遗传相似度在0.968-0.995之间,遗传距离在0.005-0.032之间;UPGMA聚类分析将6个居群区分为3个组,且分组情况与居群的地理分布不完全关联。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安徽省油茶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策略。本研究结果将为建立安徽省油茶的遗传资源档案、油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以及良种选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图文】:

油茶,小乔木,多年生植物,常绿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植物,属于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油茶一般树树高为 2-6 m,树龄可达 100-200 年。树皮光滑,呈淡褐色 。叶革质图 1-1 油茶主要分布地区Figure 1-1 Main distribution of C. oleifera

地理分布图,油茶,安徽省,居群


3 材料和方法3.1 材料试验所用材料为安徽省分布的油茶,选择凤阳、金寨、宁国、舒城、岩寺、岳西六个地方的油茶人工林分(图 3-1),每个林分随机选取 24 个无病虫害的健康单株单株间距 10 - 20 米,,从每个单株上采取幼嫩叶片,擦净后与硅胶共同放入塑封袋中并做标记,共选取 144 个样(表 3-1),带回实验室,保存于-70 ℃ 冰箱备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9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海;郭继云;马毅平;周梦春;王沫;舒少华;;茯苓转录组SSR序列特征及其基因功能分析[J];中草药;2015年23期

2 沈雅飞;段文军;胡娟娟;崔娜娜;曹志华;束庆龙;;油茶果皮解剖结构与炭疽病抗性的关系[J];植物保护;2015年06期

3 刘盼娜;顾兴芳;苗晗;黄三文;张忠华;崔金莹;王烨;张圣平;;黄瓜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苗期和初花期形态标记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年03期

4 姜志艳;于肖夏;于卓;刘志华;郝治满;李小雷;;四倍体杂交冰草AFLP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J];麦类作物学报;2015年04期

5 田艳伶;李志辉;杨模华;张斌;;钩栗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6 孙佩光;奚如春;李俊成;欧阳昆唏;钟燕梅;陈晓阳;;25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7 强海平;余国辉;刘海泉;高洪文;刘贵波;赵海明;王赞;;基于SSR标记的中美紫花苜蓿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14期

8 晏嫦妤;李家贤;何玉媚;李波;黄华林;;利用SRAP标记分析30份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年03期

9 安萌萌;刘畅;何天明;张艳敏;冀晓昊;王艳廷;李敏;王传增;陈学森;;黑龙江省野生秋子梨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年04期

10 李炎林;杨星星;张家银;黄三文;熊兴耀;;南方红豆杉转录组SSR挖掘及分子标记的研究[J];园艺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永虎;向日葵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抗旱相关农艺性状QTL定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2 谢一青;小果油茶种内类型划分、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周泓;杜鹃花品种资源多样性研究及品种分类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峰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新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周仔莉;丹参雄性不育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及初步定位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慧珍;油茶粕蛋白质的分离提取、理化性质及体外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4 陈沙沙;棕色棉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光响应的cDNA-SRAP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5 李阿池;福建省油茶主栽品种的DNA指纹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4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14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