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中山长江库区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碳汇效益评价

发布时间:2024-06-14 03:06
  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溶胶或其前体清除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称为碳汇,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森林碳库具有面积大、结构复杂、碳循环周期短等特点,是全球碳汇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各国学者相继展开了大量区域、国家甚至全球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工作,但大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仍需小尺度的森林碳汇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在中山市长江库区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森林群落中设置调查样地进行实地调查与样品采集分析,利用前人建立的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模型和回归方程,对保护区现存森林碳库进行客观评价;并通过相关统计分析,探讨森林各碳库间的相互关系、森林碳库的分布规律、森林碳汇的影响因素等,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森林各组成碳库间、各碳库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乔木层碳密度与植被层总碳密度显著正相关,与林下植被各层碳密度呈负相关,灌木层碳密度与林下植被层碳密度显著正相关;植被层碳密度与土壤层碳密度间呈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层碳密度与土壤各层碳密度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各层碳密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植被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碳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碳汇研究重点与研究内容
        1.2.1 森林现存碳量的估算
        1.2.2 森林碳库的时空变化
        1.2.3 森林各碳库间及其与森林群落结构间的关系
        1.2.4 森林碳汇的影响因素
    1.3 碳汇计量方法
    1.4 本研究内容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与取样
            2.2.1.1 样地设置
            2.2.1.2 植物调查
            2.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2 数据处理与计算
            2.2.2.1 群落结构分析
            2.2.2.2 各样地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
            2.2.2.3 各样地森林凋落物存量及碳储量
            2.2.2.4 各样地森林土壤碳储量
            2.2.2.5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密度
        2.2.3 统计分析
            2.2.3.1 相关分析
            2.2.3.2 差异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护区森林群落结构
    3.2 保护区各样地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
        3.2.1 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
            3.2.1.1 乔木层生物量与碳储量
            3.2.1.2 灌木层生物量与碳储量
            3.2.1.3 草本层生物量与碳储量
        3.2.2 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与碳储量
        3.2.3 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
    3.3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3.3.1 保护区各样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3.3.2 保护区各样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空间分布
    3.4 森林碳库间的关系
    3.5 群落结构与森林碳库的关系
        3.5.1 群落立木胸径与各碳库碳密度的关系
        3.5.2 群落乔木物种多样性与各碳库碳密度的关系
        3.5.3 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各碳库碳密度的关系
    3.6 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因素
        3.6.1 林分类型
        3.6.2 树种组成
        3.6.3 树种结构
        3.6.4 林分起源
        3.6.5 林龄
        3.6.6 海拔
        3.6.7 坡度
        3.6.8 坡向
        3.6.9 坡位
        3.6.10 人为干扰程度
    3.7 保护区碳汇效能
        3.7.1 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碳储量与碳密度
        3.7.2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密度
4 讨论
    4.1 森林各碳库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4.2 森林生长与森林碳密度
    4.3 森林群落组成及结构与森林碳密度
    4.4 森林起源及环境条件与森林碳密度
    4.5 保护区森林碳汇效益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94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994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8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