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演进及导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06:49
【摘要】:林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的投入,林业技术进步,林业体制与制度体系改革以及相关林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对促进林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除了以上所列因素以外,林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不断优化、不断地提档升级也是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因。产业结构的主动、良性改变能有效的提高林区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国有林区商品材全面停伐政策相继实施后,木材依赖型经济产业受到重创,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变,林业局的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林区不能被动地接受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而是需要主动地、有目的性地发挥林区各种有利因素,引导林业局原有的产业结构模式良性转变。本文对于全面停伐前的产业结构演进研究,首先提出了产业结构有效性的概念,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林业局产业结构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了确定。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了产业结构有效性数值。通过灰色关联度和动态评价模型得出林业局一、二、三产业与林业局产业结构有效性的关联度大小和变化趋势。对于全面停伐后的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将两者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以科学引导林业局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林业局产业结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分析,能够通过数量化的方式评定每个时间段产业结构的优劣。另外,引用动态评价模型,对林业局一、二、三产业与产业结构有效性的关联度进行评价,预测其未来的变化速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图文】:

技术路线图,产业结构演进,有效性


- 8-图 1-1 技术路线图 1-1 是本文的技术路线图。从中可以看出,林区产业结构有效性构成了本文区产业结构有效性的变动贯穿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灰色关联度与动态是为林区产业结构有效性服务的。通过对林区产业结构有效性的预测得出相构导向措施。

林业局,产值,总产值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X 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总体分析 林业局林区总产值情况如下表所示表 3-1 LX 林业局总产值情况表全局总产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比例(%)第二产业(万元)比例(%)第三产业(万元) 205254 66599 32.45 129349 63.02 9306 118531 64603 54.50 36776 31.03 17152 122309 63529 51.94 34955 28.58 23825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整理所得数据作图如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书德;;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分析[J];科技资讯;2015年01期

2 李微;万志芳;;林业产业演进研究综述[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年04期

3 许玉粉;;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3年01期

4 申志东;;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审计研究;2013年02期

5 刘微微;石春生;赵圣斌;;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年03期

6 吕盈;;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的灰色动态关联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韩雪;吴佩林;董文龙;;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年11期

8 柏银玲;;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严康;;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及主导产业选择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14期

10 苏永强;沙景华;;基于库兹涅茨模型的西部经济发展阶段测度分析[J];当代经济;2009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微;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演进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叶玲;安徽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年

2 朱曼;基于灰色理论的四川省林业产业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李丽丽;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思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晓雨;基于灰色理论的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陈丽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吉林产业结构转变评价[D];吉林大学;2007年

6 徐本双;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23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23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e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